监督视窗

加强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 发布日期:2008-09-05
  • 点击数:62750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创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长宁区第八次党代会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围绕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了要实现“四个走在前列”,要进一步统筹规划“三区两带”功能布局,其中就有虹桥路(新华路、延安西路)文化功能带,这也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高度重视国际城区文化建设的决心。
  虹桥地区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开放最早,涉外程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国际上均已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因此,虹桥地区的文化建设,作为长宁文化,尤其是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主体空间和核心区域,应该在长宁乃至上海的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现状分析
  虹桥路文化功能带东起新华路与徐汇区接壤,西至上海动物园与虹桥国际机场相邻,辐射江苏、新华、虹桥、仙霞、程桥等社区,而虹桥经济开发区、古北新区等均坐落在此文化功能带上,虹桥文化功能带沿线还分布着众多的市级文化单位,有多家四、五星级涉外宾馆和驻沪外国领事馆,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道路。
  (一)建设虹桥文化功能带的优势条件
  1、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具有最大最美的绿文化
  虹桥路文化功能带从西到东依次有上海动物园、延虹绿地、上海新虹桥中心花园、宋庆龄陵园、华山绿地等公园和公共绿地,凝聚了近代东西方城市绿文化的精髓。如上海动物园占地74公顷,种植乔灌木10万余株,草坪10万余平方米,展出动物600种,6000余头(只),是上海最佳的生态园林之一;上海新虹桥中心花园地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13万平方米,新虹桥中心花园引进了园林先进思想和风格,绿量充足,乔、灌、草类植物的比例合理,并以形态各异的水溪、湖泊和不同的弯曲道路把整个花园串联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给人以置身舒适绿洲和回归自然的感觉和享受;宋庆龄陵园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于1984年1月,占地12公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宋庆龄陵园建有纪念广场、宋庆龄汉白玉雕像、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词的宋庆龄纪念碑、宋庆龄生平事迹陈列室等纪念设施,陵园内绿化布置庄严肃穆。此外,延虹绿地以及虹桥路沿线的西郊宾馆、虹桥迎宾馆等宾馆内的大型绿地以及虹桥路沿线的绿化街景也构成了一条独特的绿文化风景线。
  2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具有最早最连贯的乡间别墅文化
  虹桥路沿线拥有60余幢具有百多年历史的花园别墅,有西班牙式、英国式乡村别墅、荷兰式、法国式、现代式、混合综合式等建筑,如沙逊别墅(现龙柏饭店),该别墅有大片草坪,绿树成荫,环境优雅,建筑精致,景色宜人;姚氏别墅(西郊宾馆),该建筑是模仿美国建筑大师赖特的代表作---落水山庄设计,系二层混合结构现代式花园住宅,占地⒈6万平方米,由于独到的设计理念,巧妙地利用地形地貌,实为二层建筑,从地面看只有一层;虹桥路2310号的罗别根园,是一幢经典的英国乡村别墅,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960平方米,于1932年建成,沙逊别墅、姚氏别墅、罗别根园等均于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别墅集聚了世界各国建筑风格,记录着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历史的演变,显示了虹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具有最集中最具特色的专业艺术文化
  虹桥路文化功能带沿线分布着市级文化单位,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道路,如上海广播大厦、上海油雕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舞蹈学校、上海演员剧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等。如上海油画雕塑院成立于1965年,是我国成立较早的专门从事油画、雕塑创作和研究的单位,集聚了海内外享有声望、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艺术家和一批勤奋创作颇有影响的中青年油画家和雕塑家。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于1979年,20世纪中国经典舞剧《白毛女》使剧团一举成名,确立了上海芭蕾舞团在国内的一流地位。这些市级文化单位构成了虹桥地区最具整合价值的海派文化资源带。
  4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具有最成熟且知名度最高的国际居住区文化
  坐落于虹桥功能文化带上的古北新区是上海市第一个涉外小区,堪称上海对外开放,面向世界的窗口之一。这里的居民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法国、以及香港、台湾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外籍居民约占40%,华侨侨商约占20%,港台韩澳约30%,素有“小小联合国”之称。由于他们之间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政治观点、利益取向、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洋居民”无形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小圈子,通过加强与“洋居民”的感情交流,组织中外文化交流,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之源,凝聚人际之缘的“文化交融法”,在建设融洽相处,联系紧密的社区的同时,古北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涉外文化。
  5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具有最小最经典的现代服务业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领文化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开发最早,土地面积最小,唯一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功能,驻有领馆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具有涉外特色鲜明、商贸功能显著、资本集聚度高、地域面积小等特征。集聚了国贸中心、世贸商城等22幢商务楼宇,沃尔玛、家乐福等全球采购总部和东方国际集团、3M公司等一批企业。开发区内有白领员工⒈5万名,他们是一支精力最为旺盛、思想最为活泼的新生代,使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标志性区域,近年来,虹桥社区与开发区不断地深化凝聚力工程的内涵,探索实践了“双结合、大联动”的社区大党建新机制,积极拓展开发区的白领文化,先后成立了青年芭蕾俱乐部、汽车联谊俱乐部、青年摄影爱好者沙龙、东方青年网球沙龙、“时尚秀”布艺制作组、古玩书画艺术鉴赏等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开发区白领时尚文化。
  (二)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建设面临的问题
  1虹桥路文化功能带文化主题相对模糊
  虹桥路沿线集聚了众多的文化单位,如上海广播大厦、上海油雕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舞蹈学校、上海演员剧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等,具有相当的资源优势,但尚未形成资源的集聚效应和叠加优势,且作为虹桥路文化功能带整体来说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文化主题。
  2、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文化设施建设相对缓慢
  由于历史原因,上海的大型文化艺术设施大都建在以人民广场为中心的位置,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后也相应建起了东方艺术中心、上海科技馆等文化艺术设施。上海西部地区尤其是虹桥路沿线却一直缺乏大型的文化艺术设施,这也是与上海涉外程度较高的国际城区之一的长宁区的城市形象是极不相称的。
  3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文化发展、创新相对不足
  近年来,上海的文化发展十分迅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标性的文化区域,如卢湾的新天地、虹口区的多伦路、徐汇区的衡山路、普陀区的梅川路等,均已形成了休闲、娱乐、餐饮、文化特色区域,相比之下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建设的发展、创新相对滞后。
  4虹桥文化功能带的管理服务机制相对落后
  长宁是“凝聚力”工程的发源地,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双结合、大联动”的大党建格局已初见端倪,与“凝聚力”工程和“双结合、大联动”的大党建格局相比,全社会和谐共建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二、对虹桥路文化功能带文化定位的思考
  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既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途经之一,也是认识他人的方法之一。文化的进步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汇之中,不断积累而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历史过程。
  虹桥路是连接虹桥国际机场和市区的重要交通干道,也是贯穿于虹桥社区的重要交通道路,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根据长宁区委提出的“三区二带”总体建设规划,就要进一步发挥和调动虹桥路沿线文化单位的积极性,创建和谐文化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让高雅艺术走出围墙,共同培育和合力打造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中外交融、高度,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中涉外特征明显的虹桥国际社区“融”文化,打造成集高雅艺术文化、经典住宅文化、时尚白领文化、涉外社区文化等于一体的、开放的文化体系。
  三、立足虹桥社区推进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建设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虹桥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即:率先建成上海一流的国际社区之一、率先建成长宁典型的和谐社区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才能在实现群众经济、政治利益的同时,实现群众的文化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
  作为虹桥路文化功能带上具有显著涉外特征的社区,虹桥社区应该在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和努力。要立足社区的特点,发挥社区在文化建设上的独特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虹桥社区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文化资源信息库,凸现共建和谐文化优势,努力将社区文化的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单位个体优势转为社区整体优势。打造“和谐、国际”的文化品牌,体现“和”与“融”的文化特色,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以原创、精品为特色,以传承优秀,锐意创新为原则,推进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虹桥、艺术长宁、人文上海。
  1、构筑组织网络,创新工作机制
  建立虹桥社区文化发展和创新工作委员会,其组成人员为社区文化单位、学校、驻军部队的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等,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发挥社区行政组织党组、居民区党委、社区综合党委的作用,重点研究社区的文化发展方向,制定社区文化的发展规划,以及社区文化资源的整合,创新文化工作机制,建立社区文化资源信息库,努力将社区文化的潜在优势转为现实优势,社会优势转为社区优势。
  2、加强团队建设,夯实文化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关注大众精神文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以社会参与的方式来建设和管理社会,开发能被群众所接受、柔性的载体和平台,使社会大众在和谐相处中各尽其能,在文化共享下各得其利,在精神家园里各得其所,让普通群众有能力和机会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是全力扶植社区文化团队,为广大群众提供平等相处、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使社区文化团队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二是加大对社区文化团队的培育力度,切实关心和扶持社区文化团队的生存和发展,解决文化团队在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强对社区文化团队的引导、服务,保护文化团队的合法权益和文化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三是注重社区文化团队的良性发育和健康发展,把引导和培育社区文化团队,作为党的群众工作和社会工作的重要抓手,使中老人的生活乐趣转向社区,及时了解群众的诉求,使之成为体现个人价值和进行精神排遣的渠道。四是加强军营文化团队建设,虹桥社区有12个干休所和驻军部队,是独特的文化资源,在社区活动中充分发挥部队和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主动参与部队的文化活动和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育。
  3、扶持本土文化,满足大众需求
  虹桥社区的东、中部地区主要由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新村组成,基础设施建设较为齐全,居民较为集中。东、中部的发展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扶持本土文化创造了实践的平台。为此,要面对这部分居民群体,将七彩宣传长廊、东方信息苑、社区图书馆、市民演艺厅、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事务中心、幸福养老基地及敬老院、有线电视管理站等对外服务窗口以及中科院小区、虹储小区等著名特色小区连成带,成为虹桥社区本土文化的一个亮点。
  4、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文化设施
  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构建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事关群众基本的文化权力。要坚持公益性、普惠性、服务性原则,建立两级社区文化网络,一级为街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集展示展览、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活动、信息服务、社区教育为功能一体的“社区公共文化中心”,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同时,把遍布社区的各居民区活动室作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第二级,加强硬件建设,提升和拓展其文化服务功能,使之成为提供文化服务的“百姓之家”,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近年来,虹桥街道投入1000多万元改建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并先后投入资金加强居民区活动室的建设,受到居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5、加强服务指导,满足多样需求
  用先进的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凝聚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就是要尊重和满足不同收入、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教育程度等人群的文化需求。近年来,虹桥社区根据社区居民的地域分布特点,通过不同的文化载体,打造不同类型的文化品牌,如以青年群体为主要对象的“传之韵”中国传统文化讲坛,以古北新区外籍居民为主要对象的“融之情”文化活动,以虹开发白领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时尚文化活动,以普通工薪阶层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百姓戏台百姓秀”活动等。
  四、对推进虹桥路文化功能带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明确和推出虹桥文化新主题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和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要打造虹桥独有的文化品牌,使之形成有别于上海其他城区和地区的,具有显著特征的文化功能。建议可将虹桥路功能文化带的特色定位为“魂”、“神”、“韵”、“融”、“和”五大要素:“魂”,主要突出虹桥路独有的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神”,主要突出虹桥路沿线优美的城市绿地、雕塑群等独特的形态特征;“韵”,主要突出虹桥路沿线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广播大厦、上海儿童博物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等丰富的文化资源;“融”,主要突出以虹桥经济开发区、古北新区为特点的涉外文化特征;“和”,主要突出虹桥路沿线和谐的社区文化。
  2、建设和拓展虹桥文化新载体
  要根据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独有特点和地域特色,打造有别于上海其他城区的文化功能,努力建设和拓展虹桥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做大国际舞蹈演艺功能。建议进一步发挥虹桥路沿线上海芭蕾舞团、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上海市舞蹈学校等专业舞蹈院团的资源优势,引入社会力量,搭设平台,举办虹桥国际舞蹈节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专题文化展示活动。
  做大国际艺术博览功能。建议进一步发挥世贸商城、上海国贸中心等虹开发内专业展览展示机构和场所的优势,引入世界知名的艺术展览活动,打造虹桥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流中心,使虹桥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全国首屈一指的国际艺术博览新地标。
  做大国际文化交流功能。建议进一步发挥虹桥地区涉外程度高、开放性高、外籍人士多的特点,结合长宁国际城区建设的目标,搭建中外民间文化交流的平台,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融。同时,依托建青实验学校、耀忠国际学校、长宁国际学校等国际性教育资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3、培育和打造虹桥文化新景观
  建议对虹桥路“三角地块”进行综合改造,打造长宁乃至上海西部标志性文化设施,培育虹桥文化新景观。虹桥路“三角地块”是指由虹桥路、水城南路、延安西路相切形成的三角形地块,现有延虹绿地和上海东方青春歌舞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舞蹈学校等文化单位以及上海电信数码通宽带网络有限公司、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金麟公寓等企事业单位。建议充分发挥该地块内市级艺术单位的资源,重新规划组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花园绿地共享的开放式的文化艺术休闲场所,并重新设计建立一个共享的大型地下停车场,开发建设成为集文化艺术欣赏、文化商贸、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具有长宁地标性的文化新景观。
  4、构筑和创新虹桥文化新品牌
  打造虹桥时尚文化。要把虹桥开发区塑造成为上海国际性时尚之都,发挥世贸商城会展中心的辐射功能,吸收国际性的前卫文化和思维方式,商务楼宇的招商要引入时尚文化的理念,探索“政府决策,主题招商,循序渐进,形成特色”的虹桥时尚文化发展方向,在规划、招商中往时尚主题文化方面去做,开发与商务办公主导功能相匹配的配套性商业,如文化娱乐、休闲、餐饮和购物等,虹桥开发区内的员工以青年白领为主,要根据这一特点,组织与之相适宜的楼宇文化和兴趣沙龙群体,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
  打造虹桥涉外文化。古北新区是上海最大的涉外高级住宅区,要根据新区内居民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上的特点,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凝聚中外居民的人际之缘:(1)利用中国的传统节日为活动载体,举办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将东方文明古国的亲情、友情融入社区大家庭之中,让“老外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2)以“会所文化”为载体,开展“太太文化”、“儿童文化”、“家庭文化”,加强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居民的交流互动。(3)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如“一月一国”活动,即每个月由不同国家的居民介绍本国的风土人情,以此营造融洽的邻里氛围,在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各民族的融合。(4)打造小区品牌,形成特色文化。如西郊别墅的万圣节、闹元宵,美丽华小区的中秋烧烤晚会、夏日中外家庭游泳比赛、圣诞节儿童礼物派送,万科广场的广场文化,四季晶苑的露天电影纳凉,古北新苑的啤酒节和圣诞嘉年华等,逐步形成古北新区的特色文化。
  打造虹桥展览文化。馆展资源是虹桥路文化功能带的一大优势,要发挥上海油雕院、刘海粟美术馆、上海虹桥画院、世贸商城、国际贸易中心等的优势,为社区市民提供观摩与交流的舞台。刘海粟美术馆全年的展讯不断,油雕院每年都举行较大规模的《上海春季艺术沙龙》艺术交流活动,世贸商城会展中心吸收着国际性的前卫文化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虹桥社区独特的文化资源,要推进以艺博会、双年展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会展活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各类时尚产业的交流平台,有计划地安排社区居民参观各类艺术展览会,全面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修养;与刘海粟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虹桥画院等联手举办画展,组织艺术家深入社区,开展书画入门讲座、艺术鉴赏辅导等,让更多的居民和艺术爱好者能沐浴艺术的阳光。
  打造虹桥酒店文化。虹桥社区集聚着众多的大型宾馆、酒店,他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高档商务宾馆和酒店,是重要的涉外窗口,应将虹桥地区的宾馆、酒店打造成为一个国际性、受国内外宾客推崇的温馨家园、温暖港湾,打造酒店文化,从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修养着手,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引领酒店文化建设。利用宾馆、酒店的场地优势,利用宾馆、酒店的厨师资源和与社区百姓开展互动交流,面授家常菜肴和面食点心的制作方法,普及推广餐饮文化。
  打造虹桥广场绿地文化。根据虹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古北万科广场、虹桥开发区新世纪广场等公共广场和新虹桥中心花园、延虹绿地等大型公共绿地,通过联办、提供舞台、引进社团等形式,定期举办广场、绿地文化交流活动,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使之呈现独特的文化元素。

长宁区人大虹桥路街道代表组
                       20087月
 

课题领衔人:
钱雪娃
参加调研代表:钱雪娃、茅美羚、周卫平、瞿懿、周志荣、陈淑娟、吴子健、张晓强、张谦、刘训彩、刘俊佑、楼建春、陈汉传、吴国斌、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