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稳定是前提;安居乐业,平安是保障。平安稳定成为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了在街道经济发展体制调整等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平安长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平安世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抓住宜居定位,深化和谐内涵,我们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综治维稳、信访矛盾化解和平安社区建设等问题深入居民区和社区单位进行了走访座谈,对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现状、基层维稳队伍、制度和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或建议。
一、北新泾街道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的基本特点
北新泾街道位于长宁区西部,总面积2.22平方公里,下设13个居委会,现有居民15296户,户籍人口40480人,另有外来人员近1万人,在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旧式小区,社情复杂,综合治理难。
北新泾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人口导入区,主要吸纳安置我区在实施道路拓宽、旧区改造过程中的动迁居民,社区内老式公房占房屋数量的90%。人员结构也相对复杂:一是动迁人员多,90%以上是动迁导入人口,综合素质和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二是老年人口多,60岁以上老人9068人,占总人口的22.4%;三是困难群体多,低保和无业等7161人,占总人口的17.69%;四是外来人员多,来沪人员9769人,占实有人口的20%;五是特殊人员多,吸毒和刑释解教、残疾人1053人,占总人口的2.6%。复杂的人员构成导致了社区居民诉求多元、矛盾多发,犯罪预防难度大,对社区服务与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多年拆迁,长期施工,维稳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重大市政工程建设和旧小区改造的加快推进,辖区内的工程建设集中开展。主要表现为:一是动拆迁项目连续启动。自2004年以来,先后因中环线、长宁路-北翟路拓宽工程建设需要,北大街、西陶浜、山家宅、蒲淞北路、哈密新村等多个基地2000多户居民动迁。二是旧区综合改造全面铺开。近年来,辖区内的旧式小区陆续纳入综合改造范围,大范围、多层面、长时间的工程建设,对居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影响较大。三是世博工程快速推进。与世博相关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中外环快速通道建设涉及沿线1000多户居民。工程建设的密集启动,引发动拆迁、工程扰民、物业管理等多起信访矛盾。而且新旧矛盾交替叠加,群体性矛盾居多,给维稳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交通要道,流动性大,治安隐患多。
辖区内的主要交通载体有“两线两路两桥一江一港”,两线即地铁二号线和中环线,是上海的主要交通线;两路即北翟路和天山西路,是上海西大门的主干道;两桥即真北路大桥和祁连山路大桥,是吴淞江上连接长宁和普陀的两座重要大桥;吴淞江和新泾港构成了水路运输通道。四通八达的交通在逐步提升社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素质不高的流动人口,人群的高密度和目前相对低端的社区形态不匹配,导致乱设摊、群租、非法营运等社会治安问题频发,给社区治安带来了诸多挑战,综合治理的难度加大。
二、北新泾街道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北新泾街道以“增强居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和“打造宜居社区、共建和谐家园”为目标,确定了“规定动作一丝不苟、重点工作万无一失、特色工作争创一流”的工作方针,并坚持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以实事项目为抓手、以综合治理为平台、以化解矛盾为重点,深入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居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以平安建设为主线打造平安和谐新社区
街道牢牢抓住平安建设这个主线,每年与社区单位、派出所、物业公司以及各居委会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信访工作目标责任书》和《防火安全责任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平安建设工作,实现平安小区全覆盖。同时注重以帮困解难和特色工作为突破口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着力从生活保障、就业推荐和价值认同三个方面做好安帮矫正工作。积极创建禁毒工作特色品牌,创新开展了“禁毒联动沙龙”和“好朋友”禁毒帮教活动,辖区内禁毒戒断毒瘾三年以上摘帽率达20%,复吸仅为10人,同比下降50%,保持全区最低,被市禁毒委评为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并被定为社区禁毒综合干预工作试点单位。
(二)以实事项目为抓手构建“三防并举”的防控体系
街道加大平安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以推进实事项目为重点,加快技防、物防和人防的建设步伐。在技防方面,为旧式小区安装电控防盗门850多扇,实现小区防盗门的全覆盖。在封闭式小区出入口安装探头95只,在辖区内主要道路和重点场所安装探头24只,同时在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建成两个监控中心联网运行;在物防方面,结合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对小区围墙、楼道公灯等进行了修缮补缺;在人防方面,率先在全区完成居委综治工作站的全覆盖,并对4000多人的基层群防群治队伍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根据各个小区不同特点制定了巡逻方案,因地制宜地开展治安防控巡逻。
(三)以综合治理为平台加强“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把各条线的专项整治转变为综合整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治效果。一是抓治安复杂地区和四小场所整治。相继开展了三合一市场、新泾公园、西陶浜地区的综合整治工作,每次出动执法人员40余人,取得了明显成效。二是抓主要道路和区域整治。对辖区内的天山西路、北渔路、地铁周边区域、学校周边区域开展连续性的综合整治工作,同时针对新建商品房小区的群租现象开展整治,建立了突击整治和巡逻固守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三是抓动拆迁基地整治。针对西陶浜基地和新泾港基地开展综合整治5次,取缔外来人口集中点3个,消除治安隐患23处,拆除违章搭建5处,有力保障了动迁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抓重要节点稳控。率先在全区探索大党建格局下的维稳工作新机制,确保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点期间的社会和谐稳定。连续几年的稳控工作未发生稳控对象脱离视线、未发生重大事故,完成了进京上访“零指标”的任务。
(四)以化解矛盾为重点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1、注重“一个网络、两个窗口、三个机制”建设。一个网络即以信访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在街道、窗口、居委三个层面上,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居民区、社区单位以及相关科室的各种力量,形成的多层次、全覆盖的排查调处网络。两个窗口即司法调解窗口(人民调解司法信访工作室)开展各类民间纠纷的调解、信访事项的代理工作;信访接待窗口开展各类信访矛盾的接待、调处工作。三个机制:一是排查机制,建立每周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重要节点期间进行每日排查,动态监控。二是分流机制,在做好初信初访的基础上,合理分流至各科室部门。三是包案机制,对于突出信访问题,由街道领导包案负责、相关科室对接落实,专人具体办理。
2、注重矛盾的源头预防和初始化解。2008年街道信访接待242件,司法信访窗口共接待各类法律咨询1081件,调解各类民间纠纷378件,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110份,调处疑难纠纷40件,“110”接处警278件,信访代理24件。街道人民调解工作已经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工作品牌,司法信访窗口成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服务窗口,连续多年被评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单位。
3、注重“两类矛盾”的化解工作。一是历史遗留矛盾的化解。 自2006年4月化解办成立以来,已经连续化解了4户动拆迁遗留问题。二是群体性矛盾的化解,成功调处了长宁路3229弄房屋倾斜问题、阳光权问题和烂尾楼问题等9起群体性矛盾。
三、北新泾街道综治维稳和平安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基础存在薄弱环节,较难适应维稳工作的新形势
2008年以来,街道在市、区综治部门的统一部署下,居委会综治工作站已经在社区13个居委会建立,各商务楼宇和社区单位的综治工作室和综治信息员也陆续完成设置,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的基层组织基本具备,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和相关部门的认识差异,综治工作站的建设和运行仍存在薄弱环节。一是组织架构存在重叠现象。相关条线部门未能参与综治工作站统筹整合进程,而是自行设置基层组织架构(如各居委会存在社区警务室、消防警务站等独立设置),导致减负增效的目标难以实现。二是综合治理存在空白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广泛而深刻变化,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越来越多“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来沪人”转为“常住人”,我们长期沿用的“户籍+单位”的管理模式受到冲击。三是综合协调存在失效现象。社区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纷繁复杂,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难度加大,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相关部门主动配合的意识不强,导致矛盾上交。
(二)信访矛盾新旧交叠,化解群体和历史矛盾难度加大
随着北新泾地区动拆迁、小区综合改造、中小道路建设等工程陆续推进,城市建设在提升城市品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信访矛盾。这些信访矛盾涉及居民多、调处难度大,影响范围广,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群体性矛盾日益频发。随着城市建设和商品房开发的加快推进,辖区内的建设工程连续启动。由于工程在规划、设计和施工中的缺陷,工程扰民现象明显增多,成为诱发群体性矛盾的主要原因。如地铁二号线出口施工造成天山西路80弄294户居民房屋开裂;北翟路快速通道引发近千户沿线居民的信访矛盾隐患。二是动迁基地集中启动。2008年以来街道多个动拆迁基地陆续启动,涉及居民的数量较多,部分基地出现强迁现象;三是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难度加大。新旧动迁政策的安置待遇差距悬殊,引发存量化解对象诉求提高,使得化解工作陷入僵局;同时专业人员参与历史遗留问题的化解缺乏制度性保障,化解工作规范性不强,容易引发后遗症。
(三)条块联动机制运转不够顺畅,综治合力有待增强
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近年来,街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保障托底的作用,积极整合社区各类综治维稳工作力量,初步建立起条线分工负责的街道大综治工作格局,然而在条块联动上,时常出现运转不畅的现象。
四、关于构建和完善“大党建、大综治、大调解”新机制,推进宜居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完善大党建格局下的维稳工作新机制
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2005年以来,街道按照上级要求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格局入手,对社区党建体制机制进行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行政组织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各种组织共同参与,党政群组织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稳定形势,新时期的综治维稳工作必须适应大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将“第一责任”贯穿到党建的各个组织,将“硬任务”渗透到党建各个环节,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驾驭社会稳定的能力,夯实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
一是要依托“三条线”,覆盖空白点,形成凝聚力。立足“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的大党建平台,打破长期以来的部属、市属、区属管理体制局限,使区域内的“所、厂、院、校”融入综治维稳体系,打破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两新组织党建壁垒,将区域内的“社会人”融入到综治维稳体系。依托社区行政组织、驻区单位和居民区“三条线”党组织,加强社区(街道)党工委对综治维稳工作的领导,发挥党建优势,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形成统一指挥、协同合力的维稳工作组织指挥体系。
二是要渗透“三服务”,整合基层面,形成领导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尤其是党组织、综治维稳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广泛推行党的上级组织为基层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为群众服务的“三服务”工作机制,将综治维稳工作与基层基础党建工作相结合,按照“支部领导团队、党员融入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工作模式,理顺基层党的领导关系,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居民区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社会动员能力,形成“属地管理”的领导力。
三是要贯穿“三测评”,完善责任制,提高执行力。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充分发挥“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支部测评党委”的“三测评”机制,将“自上而下”的责任与“自下而上”考核相结合,以群众安全感、党员满意度检验综治维稳工作的成效,不断丰富和完善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努力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落实综治维稳工作的执行力。
(二)充分发挥综合联动的整体优势,构建大综治格局下的综合治理新机制
齐抓共管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最鲜明的特点。综治维稳工作往往涉及到多个部门,单兵作战和部分整合的工作模式难以奏效。建设上下贯通,横向一体的综治网络,搭建起一个维护社会“大稳定”的工作平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优化基层维稳资源配置,形成综治信访维稳工作合力,是解决目前基层维护稳定力量比较分散,条块联动运行不畅,整体合力无法形成的根本之道。
一是建设街道综治中心,完善“三级平台”。在普遍建立居委综治工作站、综治工作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街道综治中心的建设。建议由街道综治办牵头,以综治信访维稳中心为载体,整合综治、信访、司法、公安、民政、劳动、工会、文化、安监、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服务管理等力量,形成“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处置到底、一个机制考核落实”的综治维稳工作机构,变“多方牵头”为“一口受理”,变“多头指导”为“垂直领导”,形成区、街道、居民区综治维稳三级工作平台。
二是规范基础工作制度,深化“五联机制”。以三级综治维稳工作平台为依托,按照“强化职责、整合资源和减负增效”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基层综治工作的基础,整合工作资源,制定运行方案。通过规范化管理,平台化运作,变“单兵种作战”为“集团军作战”,变“单科门诊”为“专家会诊”,实行社会治安联合防控,增强防控能力;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提高调处效率;重点工作联勤联动,提升反应速度;突出问题联合治理,加大整治力度;基层平安联合创建,推进平安建设。努力形成各负其责、协作配合、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三是创新综治维稳措施,促进“两个结合”。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举措,促进服务与管理相结合,整治和管理相结合。大力推进“两个实有人口”服务与管理模式的深化,实现由防范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模式向引导、教育、服务、管理相结合模式转变;由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双轨制模式向实有人口服务管理模式转变;在强化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注重与社会管理先进理念的对接,加强长效管理机制的尝试和创新。主动探索市场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的新办法、新措施,形成长治久安的社会管理局面
(三)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网络优势,探索大调解格局下的信访矛盾化解新机制
街道以司法所为平台,将人民调解与信访代理整合,组建了合二为一的人民调解信访代理工作室,并将其作为基层矛盾化解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矛盾数量的集聚增加,矛盾化解的重心下移,以司法所为基层平台的大调解格局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的需要,必须依托在大党建、大综治格局的基础上,探索大调解格局的新内涵、新形式和新机制。
一是科学定位大调解格局,实现矛盾化解常态化。结合街道综治中心建设,建立矛盾调解平台,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联动优势,打破信访矛盾和民间纠纷的范围限制,将改革发展中产生的各类矛盾纠纷全部纳入大调解的工作范围,使矛盾化解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社区层面的矛盾化解要适度集中,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社区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着力形成统一领导、统筹兼顾、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格局。
二是拉紧织密大调解网络,实现矛盾化解立体化。以现有三级调处网络为基础,发挥大调解的辐射作用,将工作网络和触角延伸到社区各个层面和领域,发挥网络预防功能,遏制矛盾纠纷升级;畅通网络沟通传导功能,及时获取纠纷信息;提升网络指挥协调功能,快速解决矛盾纠纷;以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贯穿调解网络的各个节点,重点加强矛盾源头的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信息灵便、运转协调、预防得力、覆盖社区”的立体网络。
三是健全完善大调解机制,实现矛盾化解规范化。首先是加强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建设,对于各种矛盾隐患和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尤其是群体性矛盾,力求做到“四个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调处、早化解。其次是建立矛盾分流机制,尤其加强信访、司法、综治以及相关部门在矛盾化解中的衔接配合,力求形成“日常矛盾信访分流、行业矛盾机制分流、三跨矛盾班子分流、重点矛盾党委分流”的分流机制。再次是建立社会力量介入矛盾化解工作机制,畅通社会力量介入基层矛盾化解的进入渠道和机制保障,探索建立律师、心理医生、“三老”干部(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的“三个介入”机制,力求从法律、心理、感情三个方面促进疑难矛盾的化解。
五、结语
社区的综治维稳、信访矛盾化解、平安建设等工作,事关稳定大局,事关和谐进程,事关群众满意度,是一项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大党建是系统的组织保障,大综治是联动的工作平台,大调解是立体的化解网络。街道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平安建设工作的全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三大格局下的平安建设新机制,努力促进信访矛盾化解,全面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为实现“打造宜居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发展目标和“共建共享再三年”的工作要求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