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区有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近年来,社区内的新十钢、映巷、尚盈和525等文化创意园区、一批如九木传盛广告公司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企业及瓷园、房车俱乐部等文化会所先后在新华落户,并取得良好的文化产业积聚效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新华深厚文化底蕴的作用,通过对新华文化历史背景及新华风貌街区的挖掘和利用,结合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打造以新华路为地标,以“新十钢上海文化产业积聚区”为核心,形成以新华路、定西路、淮海西路、凯旋路为聚集区的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为区域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新华社区人文环境,达到后世博效应。新华代表组于今年4月-8月期间,通过实地考察、园区负责人访谈、驻区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代表组代表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如何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开展了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现状及特点
1、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背景及优势。
新华社区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新华路是上海历史文化景观道路之一,在新华社区的210多幢洋房中,仅新华路沿线就有风格迥异的近代花园别墅70多幢。近年来,社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现有大批商企文化知名人士在此落户。悠久的文化历史、典雅的街区风貌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环境。
从区政府规划看,在“三区两带”功能布局中,新十钢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是其中的一区,新华路是其中的文化功能带之一。区府重点建设活力文化街区,发展长宁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规划和措施为打造新华文化创意圈提供了依据。
从大环境看,随着虹桥交通枢纽的建成,新华社区已成为大虹桥贸易功能区的辐射地带,良好的商机和地域的优势为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铺就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新华社区“一区两带三街”(新十钢创意园区,延安西路经济带、新华路文化带,定西路餐饮街、法华镇路服饰街、凯旋路多媒体产业街)的功能建设,为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此外,新十钢创意园区已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其影响下的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社区内还有诸多文化单位和久负盛名的广告创意公司,如:市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影城、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民族乐团、设计出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等诸多著名商标的上海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等;凯旋路的老厂房和新华路的老洋房有着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这些都为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障。
2、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自2005年以来,已先后有新十钢、映巷和525创意树林、尚盈、水晶石等5家文化创意园区及瓷园会所等280多家文化创意企业落户新华社区,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产业积聚效应和经济效益。目前,社区内的2400多家企业中文化及创意类企业有680多家,占企业数的28%;员工8300多名,占企业员工总人数的14%;2008年辖区内户管文化创意单位实现税收2553万元人民币,09年1-8月实现税收1170万元人民币。
“新十钢上海创意产业积聚区”于 06年5月被市经委命名并授牌,09年初又被市委宣传部授予“长宁新十钢视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上海仅有的两个示范基地之一。映巷创意园区也将于年内被授牌。4家规模较大的园区中除尚盈园区因内部原因使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度未达到市沪经规(2008)375号文件规定的70%比例外,其余3个园区都有鲜明的产业特色和定位,主导产业门类的企业占园区全部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且运营情况良好。
新华街道规模创意园区及会所情况简介表
园区简称
|
园区地址
|
园区面积
|
企业入住率
|
园区特征
|
新十钢园区
|
淮海西路570号
|
50000
|
95%
|
以雕塑为核心的视觉艺术及其文化创意
|
映巷园区
|
定西路759号
|
9600
|
100%
|
以设计、影视为重点的视觉文化创意
|
法华525 园区
|
法华镇路525号
|
7800
|
98%
|
以广告传媒和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园区
|
尚盈园区
|
新华路345 号
|
|
95%
|
80%为文化传播类公司
|
水晶石数字科技园区
|
凯旋路1058号
|
|
|
多媒体服务供应商
|
瓷园会所
|
定西路
|
|
|
瓷器、书画文化为主题的会所
|
燕熙堂会所
|
泰安路120弄27号
|
|
|
以房车、游艇交易为主的高端商业会所
|
图一新华文化创意产业行业数量分布情况

图二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员工分布情况
从图一、图二中可以看出,新华文化创意类企业中,广告设计、商务咨询、会所酒吧三类居多,占创意企业的67.6%,是当前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的主体方向。广告设计、商务咨询、软件与信息服务类企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较大,占创意产业员工总数的69.4%。
3、新华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1)园区产业定位比较明确。新华创意产业园区在建园初期就进行了较好的功能定位,园区运营者在引进企业时十分注重业态的把握,并要求企业在入住后的装修风格和整体布局上与园区特征相符合,较好的体现了创意园区的特有的“文化”和“创意”元素。如:新十钢创意园区打造的是视觉创意艺术,有国内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以雕塑为主题的艺术展馆--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亚洲首个引入的世界级设计机构--伊莱克斯创意设计图书馆。园区内常年有雕塑、绘画等顶级艺术品展览,还有红坊当代艺术节,成为有影响力的艺术展览汇聚地;映巷和525园区业态定位在广告、传媒和设计上,园区内有著名服装设计工作室、著名摄影家工作室等艺术机构入驻;瓷园则为著名瓷器之都景德镇瓷器文化的交流展示场所;凯旋路的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为全球领先的数字传播技术及服务企业,曾是北京2008奥运会图象设计服务商,也是2010年世博会指定的多媒体设计服务商。
(2)产业领头羊效应明显。 园区入驻的众多文化艺术创意机构中, 有为数不少的国内外创意产业领头羊,且领头羊积聚效应明显。映巷创意园区因有著名的祈刚时装设计工作室、十大青年摄影家宋波工作室的入驻而吸引了法国ELITE世界精英模特经纪公司等多家知名创意企业的入驻。
(3)历史文化对创意企业入驻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园区利用新华历史文化吸引企业入驻的意识不断增强,新华深厚的文化底蕴正逐步成为创意企业入驻新华的重要影响因素。创意树林525园区的建立及园区内世景景点推广公司(全国60%以上高尔夫球场的设计者)等知名品牌的创意设计公司的入驻,均体现了法华历史文化对企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新型的经营模式成为创意园区运作的亮点。目前,上海创意产业园普遍采用“租赁-改造-转租”的运作模式,即园区业主用租赁方式将厂房租赁给某开发商,开发商投资改造后,再转租给艺术家和设计师。新华的映巷园区则由艺术家入股,参与园区的运作和管理,减少了因为盲目招商而丢失的创意主题概念,有利于产生较好的艺术积聚效应,并促使艺术家继续保持并不断将这种效应扩大,使园区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存在的问题
1、创意园区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不凸显,街区产业定位不明确。
主要表现在:一是街区功能定位不明确,缺乏辐射面广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核心点及新华创意产业的品牌效应。创意园区比较分散,产业积聚效应不够,社区内现有的几个园区分散在淮海西路、法华镇路、新华路和凯旋路等地,文化创意仅局限在园区内,对周边的辐射作用较小,未实现以点带面、最终形成产业特色明显、街区定位明确的文化创意产业积聚的区域效应。二是顶尖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入驻园区的数量还不够多。现在园区虽有一些顶尖创意企业和创意领军人才的入驻,但由于数量有限,使得园区的产业集聚度、知名度还不够高,产业领军人才所产生的名人效应还不够显著。区位中缺乏辐射面广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核心点,缺乏主题性高端国际化资源整合平台。三是创意园区的规模受空间制约而很难扩展。现有的园区均是在原老厂房的基础上改建的,受厂房地块的限制,除新十钢创意园区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外,其余几个园区的面积均不超过1万平方米。人口密集、寸土寸金的新华社区很难单靠园区自身能力来置换或利用到合适的场地来拓展园区规模。一些投资方虽钟情于新华的文化历史氛围和街区街貌,但最终不得不把眼光放到新华周边地块去搜索合适的场地做创意园区。这些先天不足的因素影响和制约了创意园区的规模。
2、园区周边环境和文化创意产业不协调,配套设施跟进不够。
一是园区周边业态和文化创意产业不协调。目前,社区内特别是新华路沿线及其周边道路的商业大多属于中低端水平,街区景观、业态及商业网点布局未能体现出新华原有的人文历史风貌,也缺少和历史文化、创意文化的结合,商业环境距离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园区周边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创意文化的内涵相去甚远。在调研中,我们多次听到园区负责人对周边环境状况的意见,特别是周边有棚户区的园区,更是受环境卫生状况的影响,以至于在接待外国来宾或开展大型活动时顾虑重重。三是园区周边的配套设施跟进不够。园区周边的停车、餐饮、娱乐、消费、住宿等,均不能满足大型展览展示及其他国际大型活动的要求,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如上海影城曾经举办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是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区域文化产业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曾是长宁区在上海市的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但是由于影城内部空间限制及周边缺少相匹配的文化功能设施和配套服务,诸如停车难、展览展示区域不足、休闲娱乐场所少、高级宾馆和来宾人数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电影节已移至浦东举办。目前上海影城已成为一个功能单一的电影放映场所,而新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项目仍未确定。
3、政府对创意产业发展导向不清晰,相关扶持政策滞后。
创意园区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目前政府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导向不明,中央及地方均未制定明确有力、长期稳定的有关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现行的企业优扶政策中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的也较少,且优惠力度小。主要问题:一是政府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导向不清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会大量消耗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措施和方向。目前,政府在改变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创意产业的意图不清晰,宣传和引导力度较小,在区域发展上定位不明确。二是相关扶持政策较少,支持力度不够。园区在发展中缺少相关的资金扶持,如有些园区在争取到市里的扶持资金后很难得到区级的配套资金;在创意人才引进方面缺少配套政策;在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所涉及的项目批复、审批上手续复杂,耗时多。三是政府在园区与周边居民及单位可能产生的矛盾中的化解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园区为此所花费的成本较高。
三、关于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的思考与建议
1、明确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的区域功能定位及打造方向、发挥创意核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议:由区政府协调区发改委等职能部门,在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时,对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的功能定位、打造方向、实施步骤等予以明确。
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的功能定位
▲新华路--文化时尚休闲街区。新华路是历史风貌街区,新华路沿线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优秀近代保护建筑--老洋房和上海影城、上海民族乐团和上海轻音乐等文化单位。通过对新华路现有商业结构的业态调整,增加文化内容,恢复并重塑传统的城市文脉与建筑风貌,形成以新华路为核心,具有时尚典雅、旅游休闲、展览展示功能的文化时尚街区。此外,通过进一步整合、置换资源,导入创意产业的品牌机构,在新华路引入国际时尚艺术品牌成列馆,开展各种新品、新理念发布会,和国际设计师合作推广创新产品与品牌,打造高级文化寓所提供国外专业人士在参展期间的住宿和交流。
▲凯旋路--多媒体产业互动区。在凯旋路已有的数字媒体研发、动漫游戏、影视特技制作、数字娱乐、网络通讯等产业基础上,根据产业定位对凯旋路现有的十几处老式厂房进行改造,赋予老厂房文化和产业内涵,在保留老厂房历史风貌的同时,增加其附加值。发挥入驻企业戴尔、环球数码、水晶石、苹果多媒体研究中心以及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等大牌企业的行业效应及院校文人志士汇聚的作用,提升凯旋路的产业积聚度和区域品质。
▲淮海西路--文化艺术街区。淮海西路的新十钢园区是一个运作成功、功能成熟的园区,其5万平房米的园区内入驻国内外文化艺术和创意机构近百家,顶级艺术品展览、红坊当代艺术节、综合艺术设计生活体验馆成为园区固定活动项目,园区内的红坊国际艺术社区在年内将举办的“2009上海-米兰双城创意周”活动,明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园区将结合国际服装节开展世博大型雕塑展、港台当代艺术创意交流和为期180天、占地1500平方米的荷兰传统艺术系列展示活动。新十钢园区已成为文化创意和艺术展览汇聚地。下一步要确立园区的精品核心地位,发挥其对周边地块的文化辐射和带动作用。
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的打造方向
(1)展览展示交流平台。发展高层次文化会展,开放上海轻音乐团和上海民族乐团已有的文化展示内容和尚盈文化创意园长廊,导入展示内容,再延伸至外围。
(2)时尚休闲旅游场所。探索新华路历史风貌建筑文化的保护机制,改变新华路现有的封闭式花坛、围墙形式,破墙借景,提高文化业态对城市空间的渗透;在影城周边辐射范围内,导入各种特色时尚店铺和休闲餐饮;打造电影主题酒店,满足不同电影活动、时尚发布会时各类人士的住宿需求;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海内外文化人士入住游览。
(3)文化商务办公场所。引进国际时尚培训机构及咨询企业入驻,提升了社区文化软实力。
(4)国际影视版权交易所。抓住影视产业核心价值,创建国际影视版权交易所,对影视作品原著版权、改编版权、电影发行权等进行交易,开发小型洽谈、大型发布会等影视相关项目。在上海影城内导入各类国际时尚活动,引入个性特色电影衍生品,通过建市场来聚人气。
2、调整业态,改善环境,提升新华路品质,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圈创造条件。
建议:结合迎世博工作的开展,由区600办、区市容环境局、区文明办、区公安局联合城管大队、街道市政、综治等部门对创意产业圈周边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并对道路交通和车辆停放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区工商局、区商务委等部门对拟打造的创意产业圈内外的商业布局情况进行排摸,对一些低端的、不符合园区环境要求和街区风貌的商业布点予以调整。
(1)发挥历史文化建筑的作用,在新华路打造开放式交流空间,增加文化通透性,形成开放式空间,提升区域对外影响力及价值潜力。
(2)尊重原有街区风貌特征,对新华路的景观道路及低端商业实施改造和业态调整,使之与街区环境、街区风格及街区定位相适应,避免街区过度商业化。
(3)对新华路周边路段进行配套设施跟进改造,可考虑将一些居民生活服务设施调整到法华镇路、番禺路等周边路段,保证新华路文化时尚休闲的产业定位要求。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可考虑在周边马路实行单向通车、在公共绿地开发地下停车库等方法增加停车位。
3、加大政府引导和扶持力度,为打造新华文化创意产业圈提供政策和服务支撑。
创意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更需要高端的政府服务和专项政策支持。新华虽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但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圈还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健全的公共设施;二是完善的政策环境。这些都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保障。
建议:
(1) 区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和支持创意企业、创意顶尖人才落户长宁”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在文化创意园区创建的前期审批、整体规划、配套服务、信贷支持、信用担保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和大力扶持。实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2) 区房地局、规划局等部门在老厂房、老洋房的置换、租赁、改造和收购过程中提供政策支撑和协调服务,为创意产业圈的发展提供空间保障。
(3) 区宣传部门、文化局等部门配合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创意企业及其创意人才对新华文化历史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吸引更多更好的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选择落户新华。此外,协助企业做好创意会展和大型活动期间的推广、宣传工作。
(4)完善区域公共设施建设,营造适宜创意文化园区发展的良好环境。如对区域内的宾馆酒店进行资源整合,功能改造,提高其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做实做强定西路餐饮一条街,打造特色餐饮和品牌店家;利用社区教育、医疗资源为创意人才提供服务等,满足园区员工和宾客在住宿、餐饮、娱乐、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