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迎世博各项工作的冲刺年,也是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之年,江苏路街道人大代表组围绕区委“四个走在前列”的工作目标和街道“数字惠民、文化凝人,共建共享和谐社区”的基本发展思路,以迎世博为契机,对接区委区府“扮靓上海西大门、对接世博留作品、全民参与大动员、形成机制重管理”的任务要求,聚焦重点,关注民生,就提升社区市容环境品质和管理水平这一课题,组织代表组代表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讨如何突破社区市容环境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形成了以下调研报告。
一、江苏社区市容环境现状
江苏社区东接静安,南邻徐汇,是长宁区的东大门和政治文化中心,辖区内有上海市水务局、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等多个市级政府部门。地铁二号线和十一号线交汇于此,公交20路等十余条交通线路途经社区,辖区内商贸发达,有兆丰实贸大厦等10多幢商务楼宇。上世纪初开始沿着愚园路沿线展开的建设开发,在不同历史阶段均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被上海市规划局划定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老洋房集中区域,上海市第一、二、三批53处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中,江苏街道占据了17处。辖区内有道路16条,市级交通主干道长宁路、延安西路、江苏路贯穿其中。
近年来,街道高度重视市容环境建设,将改善市容环境作为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一环来抓,凝心聚力,特别是落实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以来,街道以市容环境责任区创建工作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着力点,突出工作重心,充分体现江苏特色,顺利推进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成套率改建等实事工程项目;加强对乱设摊、跨门营业、乱堆物等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完善乱招贴处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社区市容环境明显改善,社区居民都深切感受到了这种可喜的变化。
二、市容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江苏社区属混合型老城区,分布有高档写字楼、商品房、老公房、旧里棚户简屋,社区形态混杂,社区管理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既要满足高档商品房小区居民的需求,又要解决棚户简屋区居民的居住环境问题,既要推进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和旧里洋房改善,又要保护历史建筑,受到管理、资金等问题的制约;长期以来形成的动拆迁、拆违等历史遗留矛盾和政策制约,并由此在民政救助、劳动就业、低保医保等方面产生诸多复杂问题,导致新旧矛盾交织,社区管理难度增大。
1、市容顽症对社区环境形成较大压力。
跨门营业、乱设摊、乱堆物、乱晾晒、乱涂写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脏乱差情况没有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宣化路、东诸安浜路、安化路、镇宁路由于沿线商铺较多,跨门营业、乱堆物现象较为突出。西诸安浜路465弄棚户简屋区及附近三分之二房屋出租,衍生了顽固的乱设摊积聚点,环境卫生脏乱差,几年来持续整治,但效果不佳。
2、居民居住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老公房、洋房、新旧里弄、棚户简屋区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消防安全等系列问题比较突出,居民要求改造、改进、改善的呼声较高。如延安西路949弄12-14、16、23-24号4幢房屋100户居民卫生设施合用,居民多次上访市区政府,要求成套率改建;愚园路1223号老式洋房20余户居民共用5个厕所,15户居民厨房间设在走道和楼梯上,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3、小区一体化物业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住房制度改革后,物业管理收支不平衡引发物业管理缺位,保安和保洁工作处于管理的真空状态,小区的环境卫生和治安形势严峻,小区一体化物业管理还不能满足居民的新需求,部分小区物业管理缺位,社区物业管理矛盾比较突出。
4、长效管理机制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景观道路建后长效管理依然存在挑战,江苏路等7条景观道路在维护硬件设施、适应店铺业主更换、整治店招店牌、绿化养护等方面所产生的动态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景观道路建后长效管理机制。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动拆迁、施工扰民、拆违等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市容环境问题更显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5、居民文明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
市容环境是居民素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居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决于居民参与各项城市管理活动的程度,居民通过参与管理的过程式相互学习和沟通的过程,也是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居民仍存在不少不良陋习及旧的习惯,文明素养远未达到更高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以门责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市容长效管理。
健全“三自”管理机制。一是组建自查队伍。以市民巡访团、居民区巡查队、门责管理指导员为主,定期开展自查活动。二是落实自纠力量。建议充分发挥街道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联席会议作用,整合辖区各方力量,及时整改。三是形成自督机制。广泛发动社区居民和单位,通过各类宣传和组织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为营造整洁美观的道路环境和安全有序的小区环境打下扎实基础。
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解决垃圾箱房、三乱清除等保洁作业项目,改变政府部门操作者、监管的双重身份,腾出精力强化管理和服务。着力治理顽症减少脏乱。由街道牵头,组织市容管理所、城管二分队、工商所对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宣化路、镇宁路、昭化东路等重点整治;各居民区每周四和每月15日组织居民参与“人人参与清洁家园”活动;青众、飞翔、锦润物业公司做好道路、绿化地带的保洁工作及建筑物立面的清理;城管部门做好安化路88弄、西诸安浜路465弄乱设摊集聚点和镇宁路465弄内设摊的控制工作,确保可控、不蔓延。
2、以民生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推进旧居住小区综合整治。以迎世博重点整治项目为抓手,改善社区市容环境面貌,将世博工程打造为民生作品。江苏社区7.3万平方米的旧小区综合整治任务重、时间紧,要统筹安排好资金、队伍加以推进,要创造条件解决房屋不成套问题。在关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环境的配套、完善和提升,要加强管理和整治力度,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和推进。
积极突破旧改瓶颈。安化路39号地块是江苏社区的“老大难”问题,涉及到安化路36弄-88弄、西诸安浜路465、475弄、江苏路502弄75支弄400户居民,必须通过旧区改造才能实现。政府要加大关注力度,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尽早落实资金,排好改造计划,争取早日启动。
探索实施“一平方改造”。要充分利用好人大代表《关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管理的思考与对策》这一调研成果,以愚园路历史风貌保护开发为重点,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导向,在现阶段无法实施置换的情况下,根据房屋结构和使用人结构,因地制宜的实施“一平方米改造”的试点工作,分割厨卫空间,方便居民使用。对条件成熟的鼓励置换,变72家房客为独门独户的使用,使老洋房在使用中得到保护。
3、以条块联动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小区综合管理。
提升保障型小区管理水平。实施13个无人管理小区物业托底管理工作,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保洁、保安、保绿服务,进一步提升保障型小区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探索实践,深化条块联动,重点推进解决突出瓶颈问题和长效机制建设。
探索“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在解决居民区环境问题上,商品房房小区要充分发挥业主大会作用,健全业委会、居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做到维修有保障,环境有保养。对于售后公房、旧里、新里等小区,根据小区的建造年代、保养情况,有计划的实施旧小区综合整治,彻底解决小区上下水、环境绿化问题,完善小区的硬件设施;同时,要逐步推进完善小区保洁、保安一体化管理,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满足居民对环境、安全的基本需求。
4、以长效管理为根本,进一步提升社区市容市貌。
探索机制,推进市容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形成规范的市容管理秩序,逐步改善社区面貌。加强景观道路的建后管理,引进维护单位,对在景观道路建设时制作的店招店牌、景观小品、雕塑等形成巡查养护流程,确保景观风格的延续和硬件的完整;健全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完善信访预警、信访代理、领导下访等工作机制,深化调处机制,推动地区内工地矛盾的逐步化解和有效疏导。
切实推进迎世博行动,带动社区整体形象提升。紧紧抓住迎世博契机,以文明指数测评为抓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动员社区各方力量,扎实推进迎世博各项工作。一是全力以赴抓重点项目推进,配合推进延安路高架沿线等重要道路的综合整治,实施城市面貌改变工程、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工程。二是继续推行网格化管理制度和社区单位共建联动机制,动员社区居民、驻区单位及职工参与世博、服务世博,提升社区居民文明素养,提高社区文明指数,在创建文明和谐西大门中展示江苏社区的整体形象。
5、以营造氛围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拓展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大力宣传迎世博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同创美好环境、共建美丽家园的强大舆论力量;要有效利用街道社区传统的文化阵地和信息化手段,通过文化墙、板报、宣传栏、小型文艺演出和电子屏、各网站群落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营造爱护环境、遵守公德的良好氛围;高度重视中小学这块教育阵地,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从小就懂得以爱护环境为荣、损害环境为耻,另一方面要利用“小手牵大手”,通过孩子去监督影响大人的行为,养成人人自觉遵守“七不规范”的良好习惯。
完善宣传教育的主要举措和工作抓手。在区“两台一报”新闻宣传单位开辟市容环境宣传专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的舆论导向作用,唤起居民市容环境意识,营造人人关心爱护环境的社会风尚;加强市容环境法规、规定宣传力度,在主干道路、重点部位设置一批广告牌。在社区组织开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迎世博主题实践活动,将经常性宣传教育与常规性市容环境整治融为一体。
打造特色弄堂文化。愚园路1032弄,即岐山村。1925年---1931年间由美商中国营业公司、中央信托局等分别投资建造,是愚园路上颇为著名的新式里弄之一。中国文坛“三剑客”之一的施蛰存、钢琴家顾圣婴、翻译家傅雷、爱国人士杜重远等名人曾居住于此。由于岐山村主要为居民居住区,整体进行搬迁再造一个类似田子坊或新天地不太可能,建议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修旧如故、先易后难、先外后内的原则,逐步调整岐山村内的业态;通过内外的重新装修,软环境的布置,将理发店、裁缝店、小卖部打造成老式的剃头店、海上风情旗袍店、胭脂店等等。整合代表资源,委托专业规划设计公司(弘基)进行整体、统一的包装和艺术、环保的设计及检测,打造外部硬环境建设,在凸现底蕴的基础上,努力把岐山村打造成一个具有老上海生活气息,但又不缺艺术人文特点的特色弄堂。
社区市容环境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关系到社区的整体形象,要进一步抓住迎世博这个契机、抓住旧区改造这个重点,抓长效,按照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着力改善市容环境面貌,提升社区环境品质,努力把“迎世博”同“百姓得实惠”紧密结合起来,留下让老百姓满意的“民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