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社区群众团队在社区建设中作用的研究/仙霞街道人大代表组

  • 发布日期:2010-09-20
  • 点击数:62488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处于双重转型过程中,社会在不断地发生裂变和分化,即社会群体和个体从原来高度整合的国家计划体制下分化出来,形成多种利益群体和个人。社会利益主体和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需要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社区正日益成为城市管理中心下移的重要载体,成为社会保障社会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载体,成为提供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近几年,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系改革的深入,社区建设的开展以及居民素质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仙霞社区的群众团队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多,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与社区建设管理的关联度也越来越大。自4月以来,仙霞人大代表组的部分代表,通过个案调查、参与观察、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对辖区内群众团队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一、仙霞社区群众团队发展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仙霞街道现有社会组织674个。已经登记注册过的有122个,占24.5%;非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有330多个,占73%;登记注册的社会团体有14个,其中社会团体里,民办非企业有30个,其中教育事业有21个,涉及的种类、领域比较多。本次调研,我们着重对辖区内现有的社会组织中的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特点的社区群众团队进行了调查,并按照其功能、性质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社区文化团队类:这类团队主要指居民区中的群众自发性兴趣(健康、娱乐、学习)组织,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及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目标也主要是满足成员的兴趣爱好,其组织相对松散,制度化程度不高。目前,仙霞社区中,这类团队共有303个,在册人员5748人次,负责人有303人。这些文化团队日益成为群众学习文化、交流信息、扩大交往、增长知识的载体,体现群众自我价值和文化权益。这其中,以“晚晴”读书会和群众文体俱乐部为代表。
    1、“晚晴”读书会。由街道图书馆组织的“晚晴”读书会,成立于1996年4月17日,成员以社区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主体,读书会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社会形势热点,街道工作重点,老年生活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晚晴读书会成立至今,成员由10余人发展到50余人,2001年底“社区读书小组”在仙霞社区23个居民区实现全覆盖,共有32个社区读书小组近千人参加。此外,街道层面还成立了各界人士读书会、残联读书会等组织,社区读书小组更细化为退休党员读书小组、老干部读书小组、各界人士读书小组等等,还适应文化层次差异,成立了读报小组,满足多元化需求,开设了时事政治、健康保健等内容。至此,晚晴读书会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成为坚持正确政治导向,收集成员思想动态,培养社区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2、群众文体俱乐部。近年来,仙霞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作为群众文化活动载体的社区文化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在此背景下,定位为发动社区群众的团体、播种文化种子的团体、构建和谐社区的团体的群众文体俱乐部应运而生。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俱乐部形成了“团队自我管理、活动自我设计、经费自我筹措”的自主管理机制,并逐步构建起“居委会文教主任——理事长、顾问、艺术指导——俱乐部工作委员会——各团队”四级组织体系,并在居委会牵头下建立群众文化工作联席会议制、俱乐部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制等系列工作制度,为俱乐部的良性运作提供了机制保障。摆脱了政府包办的模式,培养了群众民主自治的观念。提倡互相关爱、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精神,面对社区内各式各样的人群,不问基础,来者不拒,重在参与,更准确地把握住了群众文化“参与性”的特点,将松散的文化团队纳入有序的管理之中,实现群众广泛参与、组织有序发展。群众文体俱乐部实质性地发挥着凝聚力核心的作用,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提供坚强而有力的支撑。
    (二)管理服务类:这类团队主要指居民区中的群众自发性服务组织,是基于居民的特长、奉献社区的愿望组织起来的,目标主要是为本社区的居民提供社区服务,其组织的专业性程度相对比较高,组织形式上比较集中,制度化程度较高。目前,仙霞社区此类团队基本以工作室命名,有明确的领衔人,活动内容主要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协调物业管理、生活服务等。其中,以红心法律工作室、宗山法律室、茅台新苑业委会工作室、经为摄影工作室、关通便民工作室等为代表。
    1、红心法律工作室、宗山法律工作室。这两个工作室分别是以长宁法院法官施红心和仙逸居民区律师陈宗山命名。两个工作室中,都有相对固定的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为居民代写诉状,为社区矛盾纠纷的调解、处置提供法律专业知识的支撑。其中,红心法律工作室在街道层面开展活动,定期为23个居民区的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宗山法律工作室主要在仙逸居民区开展活动,服务对象主要是仙逸居民区的居民。成为法律工作者服务社区,满足居民法律服务需求的有效载体。
    2、茅台新苑业委会工作室。工作室由3名党员组成,一名业委会常务副主任,一名退休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的业委会委员,以及一名负责财务的业主,采用坐班制(每周一至五上午都对外开放)。工作室作为业委会的常设机构、对外窗口和来访接待室,除了日常接待居民,协调物业公司提高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提高业主满意度以外,还要依照物业管理法规对维修基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呈现出业主自我管理的自发性、协调各方利益的公益性和党员发挥作用的主体性等特点。运作十年来,历经三届业委会,成为协调业主利益,强化物业管理的有效工作载体,实现了小区物业管理从无序到规范,小区环境从脏乱到整洁,居民反映从不满到放心。较好地维护了广大业主的权益,成功地搭建了协调各方的平台,有效化解了物业管理的矛盾。
    3、经为摄影工作室:以社区摄影爱好者徐经为命名的经为摄影工作室,由25名摄影爱好者组成。自成立以来,除了由徐经为做老师,向大家传授摄影技艺外,这群摄影爱好者还自愿当上了土记者,用镜头记录社区内的各项活动,弘扬小区精神文明新风,睦邻节、美食节、居民区的纳凉晚会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还用镜头记录下身边文明现象,并通过制作墙报曝光陋习,号召大家共同改掉陋习。
    4、关通便民工作室:社区居民陈关通是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一名沟路工,经他手疏通的管道不计其数。退休后,老陈常常义务为居民疏通管道,做些小修小补的工作,用他的一技之长为小区的居民排忧解难。在他的带领下,社区中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也纷纷加入,成立了关通便民工作室。现在只要有求助电话,工作室成员立刻上门排忧解难,对于一时半会不能解决的问题,工作室成员也会帮助居民想办法、出主意。
    二、仙霞社区群众团队发展带来的启示
    1、社区群众团队是社区居民融入社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促进人际、群际关系和谐的重要载体。
    社区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社区治理是一个集体选择的过程,是政府、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的合作互动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整合的过程。社区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当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诉求,而社区群众团队因其所具有的草根性,能够更深入的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进行自我的调整、自我的选择。其本身所具有的松散型、动态型、不稳定型的特点,以及自发、自理、自行组织的特征更能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满足人民群众各种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它可以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社会动员,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及利益表达方式,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为组织成员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形式与渠道的多样性,展示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居民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利于形成“共建、共创、共享、共荣”的价值观念和“同地而居,共创繁荣,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在促进社区自治,发扬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社区群众团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承担起政府改革后的部分职能,成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
  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政府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逐步把一些社会管理职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社区群众团队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是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因此,培育居民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培育团队的社群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的政府与社会二元结构的关系中,社会与政府高度地整合,政府直接面对的是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人,当政府与社会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会形成直接对立的局面,而无缓冲的余地。培育团队的社群功能,就在政府与分散的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个中介力量。
仙霞社区中的群众团队在这方面都拥有相同的特质,一方面,能够代表所属群体的利益下情上达;另一方面也能以桥梁纽带身份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上情下达,还能进行不同群体的利益协调和对话,起到政府和社会成员矛盾缓冲带的作用,为人们的利益表达提供了多种渠道与合法性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减少社会成员的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的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社区群众团队建设,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关键是提高服务水平,在方法上加强引导,在实践上不断创新。
    仙霞社区群众团队建设的经验表明,党和政府没有因其松散而放任自流,而是扬长避短,着重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化管理,既保持其群众性的特点,又在工作方法上加强引导,并在实践中创新出“晚晴”读书会、群众文体俱乐部、工作室等崭新形式。
    一是注重规范化管理,督促各群众团队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和指导;二是注意品牌化打造,充分发掘社区的资源优势;三是注重专业化培训,发挥街道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对社区群众团队进行业务指导;四是提供专门化服务,在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加大对社区群众团队的“资助性投入”,提供各种展示平台等。努力践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为社区群众团队的培育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三、社区群众团队培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领军人物和领导团队普遍匮乏,成为社区群众团队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领军人物具有过硬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处理与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群众之间的关系,同时善于宣传发动群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奉献精神,领军人物在社区群众团队发展初期起到决定性作用。社区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但同时具备全面素质,并且志愿担当义务性工作的团队负责人,却寥寥无几,领军人物逐渐成为社区文化团队发展的稀缺资源。同样,协调统一、配合默契的领导团队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工作磨合。
    2、主管部门缺失,培育、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不健全,是制约社区群众团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近年来街道做了很多尝试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要使现有的社区群众团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培育更多的团队,还有赖于部门职能的整合,相关工作机制、制度的制定、健全和落实。
    3、政策与法律的双重制约,确定社区文化团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在我国,民间组织分为三种类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这三种类型组织,分别由三部法规加以规范:《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对设立民间组织进行比较严格的规定,同时政府对民间组织发展长久以来所采取的极为审慎的态度,决定了在政策和法律的双重制约下,社区群众团队很难实现“社团化”理想,因而在实现规范化管理、解决经费来源以及享有对外交流等法定权利等方面难以得到实质性改观。
    四、对策与建议
    1、把加强社区群众团队建设作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社区群众团队活动是解决社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主流价值观模糊、人际关系隔膜、社会活动失范等社会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群众团队发展为各层次文化消费提供了方向和载体。要探索现代社会组织化中党的政治引领方式,针对社区群众团队的特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积极发现、培养、凝聚群众团队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尤其是党员骨干力量,引导群众团队发展,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关键性资源和行政的基础性资源的作用,因势利导、拉近距离,形成亲和力。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健全社情民意汇集和分析机制,贯通信息渠道,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社区、解决在萌芽状态,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2、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作用,加大社区群众团队的培育力度。建议明确街道社会组织发展服务中心为社区群众团队的业务主管部门,整合街道职能科室力量,引入社区内的大学资源,建立定期研究制度,为社区群众团队的培育、发展提供理论、业务支撑。设立社区群众团队专项资助资金,扶持团队的发展。挖掘社区群众团队的特色、深度,打造品牌,发挥现有社区群众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领军人物、领导团队的培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拓宽社区群众团队发展的深度、宽度和广度。
    3、引入项目管理的理念,政府与社区群众团队的良性互动。由街道办事处将社区居民的群文活动、社区服务的需求,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尝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吸引社区群众团队的参与项目竞标,街道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进行资金投入,促进社区群众团队的良性运作,解决其资金匮乏的问题,改变政府单方出资、大包大揽的旧模式。

    社区群众团队是社区建设中的一股新兴力量,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抓手,是社区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层次性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载体,培育和发展社区群众组织是社会多元化、需求多元化、管理多元化、服务多元化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