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紧抓虹桥商务区建设机遇 推进北新泾社区新一轮发展/北新泾街道人大代表组

  • 发布日期:2010-09-27
  • 点击数:65891
   在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提速、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区域联动发展日趋明显的今天,2005年起规划建设的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以“8种出行方式、56种无缝换乘模式”的大手笔构建起了上海联动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庞大交通网络体系。密集、便捷的交通网络往往预示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功能和产业集聚辐射功能的逐步显现,以枢纽为核心而规划建设的“上海虹桥商务区”,无疑为长宁融入发展大局、发挥比较优势、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为北新泾站在新起点、对接新机遇、主动接受虹桥商务区发展辐射、理清社区中长期发展思路,点亮了“启明灯”。
   为此,我们以“紧抓虹桥商务区建设机遇,推进北新泾社区新一轮发展”为题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前期收集资料,中期开展集中考察研讨(组团赴虹桥商务区管理委员会、虹桥枢纽及临空园区实地考察,把握虹桥商务区推进的第一手资料),后期反复修改完善报告,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力求在“十二五”社区发展规划编制的大背景下,围绕北新泾“打造宜居社区,共建和谐家园”的整体定位,对社区的发展思路、依托、目标和主要举措等内容提出前瞻性思考,更好找准发展路径、把握发展脉络。
   一、虹桥商务区发展概况
   虹桥商务区建设情况。从地理位置来看,上海虹桥商务区地处上海西部,位于长三角城市轴的关键节点、长三角的咽喉所在,区域面积约86平方公里,东到S20外环高速,南到G50沪渝高速,北到G2京沪高速,西到G15沈海高速,横跨中环外环,涉及闵行、长宁、青浦、嘉定四个区,是上海东西现代服务轴与上海大都市圈内“U”型新兴产业廊道所构成的Y型产业轴的交点,成为辐射长三角、联袂全中国的桥梁。
   从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导向来看,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虹桥商务区将会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并将成为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的汇集地,首个低碳、低高度的高端商务中心。商务区将形成一个以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端商务商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以会展、商业等为特色,其它配套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从区域布局来看,虹桥商务区由26.3平方公里的主功能区和外围约60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功能拓展区组成。其中主功能区以“一环两轴三核五区”为总体布局,东起S20外环高速公路,西至现状铁路外环线,北起北翟路,南至G50沪渝高速。虹桥商务区主功能区范围内包含一个占地1.43平方公里的商务功能核心区,目前核心区一期正在启动,开发总规模约170万平方米,其中商务办公约97万平方米,商业约20万平方米,文化娱乐约9万平方米,酒店约11万平方米,会展约17万平方米,预计2015年实现年生产总值超过100亿。
   二、北新泾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北新泾街道位于长宁西部,东起双流路、西至淞虹路、南到新渔路,与新泾镇相邻,北至北翟路隔苏州河与普陀区相望,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下设13个居民区,共有居民1.52万户,常住人口4.3万人,外来流动人员1万人左右。由于历史原因和规划定位等原因,北新泾社会以居住为主要形态,辖区内的人口密度比较大,人口结构也相对复杂。
   近年来,北新泾街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真抓实干、攻坚克难,经过了“一年有起色,三年大变样”的发展历程,落实了“共建共享再三年”的工作要求,具备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基础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交通优势
   随着地铁二号线西延伸和北翟路中环立交等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的完工,北新泾街道的交通优势逐渐凸现。辖区内的主要交通载体即“两桥两线两路”,两桥即真北路大桥和祁连山路大桥,是苏州河上连接长宁和普陀的两座重要大桥。两线即地铁二号线和中环线,处于辖区内的北翟路中环立交担当着西部地区出入境快速通道的重任,也是虹桥交通枢纽的快速疏散通道。两路是指北翟路和天山西路,这是上海西大门的主要干道。便捷的交通为居民和商务人士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人气的快速集聚也加速了优势的提升。
   (二)区位优势
   长宁重大功能性项目的推进给北新泾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长宁在对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和虹桥商务区建设过程中,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围绕现代化城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正在思考形成新的空间发展布局。其中的设想是尽快形成上海国际贸易核心功能区和虹桥商务区的核心区,近期首先可以做的是实施“三点一线”推进。即:自西向东分别为虹桥枢纽东大门、临空经济园区和虹桥涉外贸易中心,沿三点串成的一条线就是长宁发展的主轴线。三点一线都在北新泾的“家门口”,长宁发展给街道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北新泾街道在经济发展和服务企业、改善城区面貌、构建平安社区、落实民生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1)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街道经济近几年得到持续发展,自2004年税收首次破亿元起,每年增幅都在25%以上,2009年实现税收11.01亿元,短短5年的时间税收增长了10倍。税收的突破性增长离不开街道大力招商、安商、留商的不懈努力,街道积极完善“一街二园多楼”的商业布局,注重开发新的经济载体,目前规划中的亚达商务楼建筑面积将达到5万平方米,正虚位以待。我们感到:虹桥商务区开发建设及运营发展中将产生一大批配套互补产业,相比其他区和中心地带趋于寸土寸金的饱和态势,北新泾拥有相对充足的发展空间和一定的发展潜力。
   (2)居住环境联动提升。北新泾以“宜居”为整体定位,发展中也凸现居住特性。近几年北新泾街道开展了新泾五村、七村小区等18个旧小区共约80.2万平方米的房屋综合整治或平改坡工程;完成了9.8万平方米的旧区改造,动迁居民约3746户。顺利通过2008年市容环境达标区域创建和2009年市容环境责任区达标创建。我们感到:商务区发展的潜在因素将吸引大量人才,北新泾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合理的购房、租房行情将为他们提供更多选择。
   (3)生活环境文明祥和近年来,街道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努力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物质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助餐点服务优良,社会帮困救助机制完善。技防物防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大,已实现13个平安小区全覆盖,其中12个是市级平安小区。成功创建2008—2009年度上海市文明社区和13个市级文明小区。我们感到:文明祥和的生活环境无疑将整体提升北新泾居民生活水平,从而吸引更多商务区创业人才入住。
   (4)配套设施保障到位。医疗保健方面,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三医(医保、医药、医疗)联动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个全国模范卫生站和3所卫生服务站有效解决社区居民就近看病的问题。致和堂的特色中医,弘扬传统医学“治未病”理念。13个居民活动中心和22个健身苑点覆盖社区,加上全市第一个体园结合的开放式绿地——新泾公园,都是居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文化教育方面。西延安中学、国旅职校等10所学校集合了丰富的教育资源。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东方信息苑、图书馆、健身房、多功能活动室等。街道图书馆在2007年上海市社区图书馆等级评定中以全市第七、全区第一的成绩被评为特级馆。购物休闲方面。天山西路上店铺林立,北渔路上人来人往。“家园之歌”原创文艺系列活动、“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等在全区具有良好影响,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群文生活;新建成的北渔路民俗文化街传承着厚实的古镇历史文化积淀,让更多社区群众了解和学习到了吹画、编结、折纸、面塑、皮影戏等民间技艺。
   三、北新泾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发展的瓶颈问题
   目前,街道已经高度重视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发展机遇,正在研究对接推动,制定适合本街道实际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但是,由于自身和客观等诸多原因,北新泾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还是存在两个比较关键的瓶颈问题。
   (一)缺乏区域亮点和载体。
目前,与长宁其他区域比较而言,北新泾没有作为地标性建筑的大型商业中心或是商务CBD,没有虹桥交通枢纽这样能带来巨大客、货流量的大型交通汇聚地。因此,北新泾的发展缺乏高端商务商贸、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会展的重要载体。
   (二)土地二次开发成本高。
   北新泾辖区2.2平方公里的范围,除了新建的元丰花园、宜嘉坊和馥邦苑之外,剩余90%的房屋全部是有着二、三十年房龄的老式公房,吸纳安置我区在实施道路拓宽、旧区改造过程中的动迁居民。受城区建设规划的制约,社区形态开发相对缓慢,动迁进行土地二次开发的成本太高。
   四、街道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的思考
   街道在立足实际,科学合理地定位自己的同时,紧紧抓住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发展机遇,积极对接融入长宁区的发展战略,认真思考推进社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前瞻思考,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虹桥商务区建设是街道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珍惜机遇、认真分析、精心研究。围绕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站得高、想得深、看得远,凡事要想明白,要有前瞻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1、“低碳、环保、绿色”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环保、节能、绿色等新名词已家喻户晓,成为今后追求的发展方式;虹桥商务区将打造沪上首个低碳实践区;长宁也把“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标准纳入“十二五”规划建设审批环节,无不提示我们要进一步强化环保理念,以低碳发展引领未来,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把“低碳环保”融入工作,并与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2、“机遇、竞争、联动”意识贯彻始终。街道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的发展新机遇,非常难得。我们要珍惜机遇,抓好衔接,更要有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同样的发展机遇,周边地区和街镇都具备对接发展的条件,谁能走在发展的前列,就要看谁有竞争意识,谁先做准备,谁先行先试。因此,我们必须继续保持北新泾人的精神状态,继续发扬“北新泾精神”,努力拼搏,奋勇争先。当然,北新泾的发展,单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区街联动、项目联动和条块联动。只有整合资源,多方联动,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3、“对接、适应、融入”观念身体力行。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街道首先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认真对接长宁空间发展布局和商务区建设规划,合理规划自身发展定位,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发力点。其次,要快速适应新的发展环境,解放思想,开阔眼界,迅速调整与新环境、新情况不相适应的的发展策略。再次,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行动,使北新泾的各项举措能够融入长宁发展战略,融入虹桥商务区建设的总体规划,融入发展大局。
   4、“传承、创新、发展”思想一如既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承表现在对社区管理的优良做法上,例如街道总结推广北翟路163弄市容管理长效机制的成功经验,从条块联动形成集聚效应,进而取得成功品牌,形成辐射发展。推而广之,北新泾的发展,有了商务区的品牌效应,有了“三点一线”的集聚态势和辐射条件,只要我们认真对接市、区发展规划,形成联动,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创新体现在创新社区发展机制、破解社区发展难题、突破社区发展瓶颈上,要求我们要有先进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维,从而准确地判断形势,敏锐地抓住机遇、清醒地面对挑战、及时地推动发展。
   (二)商机无限,开发特色的配套服务。
虹桥商务区的建设为北新泾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商机,北新泾要依托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主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进行对接,合理规划,开发特色的服务项目,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1、科学定位,确定街道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街道在科学定位自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一街二园多楼”经济发展布局建设。“一街”即打造天山西路商业街,在双流路至剑河路区域重点发展商务服务文化休闲型业态,在剑河路至淞虹路区域重点发展便民利民型业态。“二园”即开发好兆益科技园和时尚园,在兆益科技园推行区、街、校、企联合招商机制,吸引新材料、动漫、IT等产业的40余家高新科技企业入驻,力争五年内创税达到3000万元;以服装设计、形象艺术设计、工艺设计等产业集聚,凸显时尚园创意特色。“多楼”即通过选优招商、定向引商、招租择商等形式,提升馥邦兆城商务楼整体品质;以中高档餐饮、文化娱乐业为主,以宜嘉坊商务楼建设辐射周边区域,形成北新泾文化休闲消费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进一步优化周边其他商务楼产业布局。
   2、商务区项目的外溢,有利于实现错位经营。虹桥商务区的建设目标是高密度、小尺度、低高度的低碳商务实践区。受商务区业态和地域条件限制,一部分商业商务活动可能会因为机场限高、仓储物流、营销项目、场所不足等因素而安排到其他范围来进行,北新泾也将成为被选对象。街道加强企业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服务上予以配套完善,将有意在长宁落户创业、因商务区满溢等因素而未落地的企业有选择的引入北新泾商务楼,与商务区招商形成互动互补。尤其是在蒲松北路亚达商务楼的建设上,要借鉴世博会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强与世界银行低碳项目合作,建造高品质商务楼宇,创造条件引导优质企业入驻,进而提高楼宇后续运营能力。
   3、为发展受限的中小企业提供抢滩机遇。虹桥商务区可能只接受真正意义的总部经济,进入门槛较高,受到限制的中小企业到商务区周边集聚的现象可以预期。北新泾凭借租金相对实惠、办公成本较低、办公场所密度低的优势,吸引大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落户北新泾。有独到眼光的各类企业会争相抢占北新泾的有利地形,在集聚服务商务区建设发展的同时,依托轨交站点和居民区,提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我们要完善社区商业布点和生活配套,鼓励引导不同类型的企业入住北新泾,加快形成由市级商圈-地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网点构成的区域商业网络体系。
   4、拾遗补缺,发展独具特色的个性化项目。为弥补商务区的不足,根据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潜力和商务功能提升的需要,我们要细化产业导向目录,发展“精细优”的个性化项目。重点是做大做强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和现代物流等基础较好的主导产业。比如说,以元丰兆益商务楼为信息服务业基地,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主动寻求条块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发挥他们在调动资源、协调沟通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东部交大慧谷和西部商务区联动带来的产业延伸和辐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三)量身定做,建设和谐的宜居家园。
   为积极对接商务区的建设,打造商务区稳固的后方安居家园,我们着力在居住条件、城区环境、平安社区等居住品质的提升上下功夫,建设“宜居家园、和谐社区”。
   1、凸显优势,契合舒适便利的居住特性。随着商务区的建设和虹桥交通枢纽的不断完善,枢纽板块的概念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接受,北新泾发展的潜在因素也将吸引大量看好北新泾发展前景的目光,刚性需求也使人们在北新泾购房、租房的需求增多。当然,北新泾还具有得天独厚的居住优势:便捷交通为居住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科学设置的公交环线,形成北新泾与商务区、临空园区及繁华市中心之间的有效交通勾连,妥善处理好“流”与“留”的关系将加速居住人气的提升。苏州河沿岸景观带的建设和高档住房的交房入住,旧区改造和旧小区综合整治取得的明显成效,无不带动北新泾的居住品质进一步提升。
   2、改善面貌,建设环境优美的宜居家园。总结提升迎世博和办世博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借鉴世博会展示的先进成果,尤其是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念的推广和普及,努力追求精品化建设、精细化管理,不断推动环境品质的提升。做好道路建设,加大生活垃圾处理、城市绿化、景观环境、居民健身等便民项目和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积极探索门责制和网格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有效推广“北新泾模式”市容环境长效管理。在新建住宅和商务楼宇项目中,立足拓展城区发展空间资源,注重地下空间开发,加强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引导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在新建建筑中运用,提高住宅建设品质,推进住宅节能建设。
   3、维护稳定,构筑安居乐业的平安社区。社区稳定是街道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世博后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世博安保中形成的有效发动调处机制。优化“两个实有”服务与管理,引导来沪人员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拓展民意诉求渠道,推广居民区“社情民意气象站”和“两新”组织“民情民意信息网”。继续完善“大党建、大综治、大调解”综治维稳新机制,合力化解矛盾纠纷,加强预警预案预判工作,广泛发动各方参与,群防群治做好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为居民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继承发扬,发展独特的民俗文化。
北新泾,700年历史悠久,只有立足厚实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俗风情和精湛的民间技艺,积极弘扬既古典优雅又现代时尚的民俗文化,才是北新泾实现文化飞跃的有力突破口。
   1、以区民俗文化中心为支撑,建设北渔路民俗文化特色街。依照民俗文化特色街的建设思路,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建设,通过对沿街道路、景观、商铺、设施的改建和业态引导、调整,把这一路段打造成为集主体旅游、休闲娱乐、文化服务、表演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具有浓郁古朴上海市井风情的民俗文化街区,并依托临空园区资源和虹桥交通枢纽建设,在上海西部形成民俗商品的集散地和民俗文化交流展示的平台。
   2、以家园之歌原创文化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的群文团队,着力推进 “家园之歌”大型原创文艺节目展演和系列活动,深化“政府搭台,群众创作,专家指导,团队演出”的新型模式。加强文体团队建设,对社区居民自发组织并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文化团队制订相关优惠政策,配合具体的业务指导,正确定位并整合各支文化团队,构建人人参与的群众文化格局。加强与区内外优秀文化团体的合作,计划引入安徽蚌埠花鼓戏等优质文化资源,搭建群文展示和交流平台,使群文活动和文化产品交流学习,共同提升。
   3、以弘扬志愿者精神为契机,不断提升城区文化软实力。巩固世博会文明成果,大力弘扬世博志愿服务精神,深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推广“文明世博”宣传的优良做法,加大居民群众文明行为的宣传力度,倡导社会文明风尚,提升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拓展时尚创意产业园中文化产业的延伸产业链条,积极保持兆益科技园中多媒体、数字动漫、现代信息业等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先发展高地。推进公共文化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文化交融渗透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五、结语
   虹桥商务区建设给长宁、给北新泾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北新泾必须主动对接建设规划、跨前接受商务区辐射,实现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容环境更加整洁、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强化的目标,逐步建成与临空工业园区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相配套的辅助中心,使北新泾成为管理更加有序、服务更加优良、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安定祥和、更加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