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

  •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6255
 
 
前 言
    随着上海布局后世博建设发展,深入推进 “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辐射“长三角”,长宁区步入全面提升功能,在“大虹桥”地区中形成综合优势和环境品质特色的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进一步优化长宁区综合功能,提升城区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按照区委总体部署,2010年2月—6月,课题调研组紧紧围绕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土地资源配置力度,满足社会事业多样化需求,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等要求,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梳理长宁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总报告和人口、用地、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比较与案例8个专题报告。
    本课题着重关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养老等五个方面;课题所涉及的社会事业的产业,主要是与上述五方面相对应的服务业。
    一、 现状发展评价
    (一)发展成就
    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区人民的不懈奋斗,特别是经过努力实践区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要求,长宁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综合水平居于前列
    在市发改委组织的包含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三个方面的区县社会发展评估中,长宁区已连续四年获得区县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第一。我区还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等全国性荣誉称号.
    2、基础基本服务较好
    坚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确保了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增长与区级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指标良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3、特色品牌稳步形成
    长宁社会事业塑造了一些亮点与品牌。女生教育、各级示范学校处于全市先进水平,国际教育成绩显著。“虹桥文化之秋”等文化品牌不断成熟,数字图书馆建设全国领先。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服务及类风关治疗等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我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幸福养老”指标体系。
    4、区域资源基础较好
    长宁区文化资源较为丰富,全区有四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有多处全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革命遗址、名人故居、优秀历史建筑等;有民族乐团、芭蕾舞团、刘海粟美术馆、油雕院等市级文化单位20多个。拥有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等高校资源。区域内还集聚了200余家国际国内教育培训机构。
    5、相关产业逐步推进
    2009年,长宁文化服务业(根据产业税收行业代码,包含文化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医疗保健业、体育健身业、科技服务业)纳税企业1076家,完成税收33201.7万元。国际化特色有所体现,2009年教育培训行业税收列前三位的均是具有国际背景的教育机构,医疗行业税收列前三位的有两家是国际医院。
    (二)存在问题
    尽管长宁区社会事业发展现状处于全市中心城区较靠前的位置,但也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教、卫、文、体、养老等指标仍有一些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各条线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如社区卫生服务的特色发展较好,而综合性医疗服务的能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体育方面,“输送运动员人次”指标位于中心城区前列,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处于落后状态。总体而言,长宁的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状态相比,没有处在同一发展水平上,还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和不匹配。
    1、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不够
    在三大组团建设发展中,社会事业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融合不够,社会事业服务对经济园区的综合发展提升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上,将社会事业服务与经济楼宇的有机结合思考不够,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与国际发展趋势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方面,社会事业相关产业税收占现代服务业总税收比重较低,2010年文化服务业税收预计为3.8亿元左右,约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量的6%,产业发展集聚效应还不够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与兄弟区县相比还缺乏优势。
    2、社会事业设施规模和质量还存在不足
    “十一五”规划中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存在部分尚未完成的情况.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需较长一段时间,“择校热”现象依然存在。区属医院中无三级医疗机构,既有的两家综合性医院的规模设施与医疗力量都处于超负荷运营状态。新建的社区文化中心的利用率不高。缺乏综合性的大型公共体育设施。面对日益紧迫的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机构数量欠缺,老年人口需要的助餐点、养老床位和日间服务中心等还需加强。
在满足不同人群多样化需求方面还显不足。相对缺乏能够辐射上海市、长三角的有影响的医疗、文化设施等。
    3、设施布局的均衡性、合理性有待提高
    从人口分布看,长宁人口分布东密西疏、差异显著,户籍人口东片区域(华阳、江苏、新华)密度为38419人/平方公里;中片区域(周桥、天山、仙霞、虹桥)密度为24421 人/平方公里;西片区域(程桥、北新泾、新泾镇)密度为6618人/平方公里。东片密度是西片的近6倍。同样,外来常住人口的分布也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特点。外籍人口数量截至2010年4月底为57406人,其分布除在古北社区较集中外,其它社区相对均衡。
“十二五”期间,根据对出让土地需动迁居民、新建住宅入住居民、竣工经济楼宇可以提供的工作岗位等预测信息,可以估算:区域范围内将动迁居民约3.7万,新建住宅迁入约0.4万居民,新建经济楼宇可创造约10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东部将动迁居民约1.4万,新建住宅迁入约0.4万,新竣工经济楼宇提供约1.4万工作岗位;中部将动迁居民约2.2万,新竣工经济楼宇提供约3.9万工作岗位;西部将动迁居民约0.1万,新竣工经济楼宇提供约4.7万工作岗位。据此分析,预测未来几年,长宁区人口分布东密西疏的特点不会有突破性的改变,但随着新泾地区进入城市化加速期和临空地区建设的加快,中、西部商务就业人口将大幅增长。随着虹桥交通枢纽的日益完善,外来商务旅游人群也有望增加。
    东、中、西地区社会设施密度、规模应与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相适应。但从目前本区社会事业设施的分布看,教育、卫生、体育等资源呈现东部强,中西部弱的格局,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中部强,东西部弱,养老设施东部缺口较大。现有设施中,有的布点不尽合理,部分社区设施规模偏小,没有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活动中心,造成使用率不高。
    4、发展社会事业受土地资源总量、分布和规模限制
    就土地资源总量来看,我区属于中心城区,以建成区为主,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当有限,存在明显的供需矛盾。同时存在成本高、实施难度较大等问题。部分土地资源为边角料,规模过小,也难以满足社会事业设施的发展需要
    5、市场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目前,我区社会事业兴办和管理主要以公有、公办为主,总体上市场意识、产业意识较为薄弱。引进社会资金、基金和社会企业、团队建设社会事业设施和参与运作管理的观念不强,力度不够。没有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尚未形成大教育、大文化、大卫生的格局。政府对区域内已存在运作的相关企业与机构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6、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长宁区名校长、名教师数量较少,高级教师比例偏低,教职工待遇偏低。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于临床学科,社区卫生人才在数量和素质上仍存在不足。缺少能够整体策划、推介、运作长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养老服务人员普遍文化水平低、年龄大、专业技术能力弱,而且待遇偏低,影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二、 对策与建议
    (一)目标建议
    根据市发改委对“十二五”上海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预测,到2015年,上海要围绕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更加和谐、创新更加活跃、城市文明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城乡社会事业基本服务均等化,形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称的六大社会事业框架体系:即形成支撑城市创新发展的现代教育框架,基本实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形成亚洲医疗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形成文化大都市框架,基本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形成亚洲体育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构建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社区服务框架,基本建立完善的民政服务网络;形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框架,基本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9%。
以上目标,对长宁区下一步的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长宁社会事业发展要为长宁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城区打下扎实基础,为优化城区综合功能,提升城区软实力提供重要支撑,抓住这关键的五年,基本形成能对接虹桥商务区建设,引领上海西部地区发展,发挥服务、辐射长三角作用的,与全区总体发展目标相匹配,与经济发展相对应,与百姓需求相适合的社会事业框架体系,逐步实现我区社会事业的优质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城区软实力。形成本区的社会事业框架体系主要标志有:满足人民群众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且布局合理,运转正常;能满足各个层次不同群体的需求,在教、文、卫领域各建设1-2处有标志性和上海西部有影响力的设施和实体;2011-2015年文化服务业税收按平均增幅21%左右测算,到“十二五”期末要力争达到10亿元左右,约占现代服务业税收总量的8%;形成具备充满活力、适合时代特点的管理运作机制;涌现一批有技术、善管理的骨干和精英,有力地支撑和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二)对策建议
    长宁区在“十二五”期间的社会事业发展,要坚持三大原则:一是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品牌的基础上,可适当推进品牌西进战略;二是在确保满足百姓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发展高端的、能提升能级的社会事业;三是在确保政府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与市场运营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推进社会事业均衡优质发展,形成“东优、中强、西进”的总体格局。
    据了解,目前“大虹桥”周边地区都在积极开展86平方公里深化规划和国际方案征集等工作:大型展览中心将在86平方公里范围内选址;青浦徐泾地区围绕大型居住社区建设,完善社会设施配置,正在推进三级甲等医院等项目选址研究;闵行区已在推进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项目,并继续发展国际教育优势;嘉定区以完善地区配套为主,考虑在北虹桥地区发展大型体育设施;普陀区已规划在长风生态园区引进上海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中心等机构。鉴于以上情况,长宁区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还要处理好与“大虹桥”周边地区的关系,实现“综合提升、错位竞争”。
    1、统筹资源,规划引领,确保社会事业设施均衡布局
    在资源统筹上,要加大规划调控力度,特别是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适当倾斜,确保“两端”需求:一是要做实、做强基础,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二是建设标志性设施,满足高层次服务需求,提升长宁服务辐射长三角的能力,积极发展国际教育、医疗、文化等,为各界人士提供国际化特色服务。
    资源配置可通过5项措施进行统筹:一是统筹区域资源,协调争取一部分市属单位土地增加社会事业设施功能,例如争取利用工程技术大学、东华大学、外贸学院等高校、院所、市级单位等土地增建设施,资源共享,同时,积极争取天山污水厂、公交四场等土地的功能调整;二是在经营性土地中转移资源,例如利用园区、旧区等土地建设社会事业设施,将西部地区部分开发用地改性为社会事业服务用地;三是制定相关标准与规划控制,新建商办、居住类等经营性项目按比例配建社会事业设施,例如虹桥、临空项目配建音乐厅、电影院等;四是用置换、购买等方式增加社会事业资源,例如利用厂房、裙房等设置设施;五是统筹现有的公有资源,推进行业间资源统筹和设施综合功能设置,例如,目前公益性用房还普遍存在房屋出租经营的现象,需要加以统筹,还可引导国资房产发展相关服务业等。
均衡布局不是要把东部的设施简单迁移到西部,而是根据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产业发展环境好的特点,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升配套能级,重点建设好环中山公园地区,形成生态、文化、商业、体育、休闲相结合的综合型地区中心;中部地区结合现有设施基础和土地、交通条件,建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并且形成国际、文化等特色,加强辐射能级,重点建设虹桥涉外贸易中心南部(古北地区)、北部(“井”字形街区)两个综合功能区和威宁路——天山路区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西部地区对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服务长三角,结合城市化进程,重点发展规模型、外向型服务设施,实现西进发展。重点建设临空综合服务功能区和福缘文化社区。
在均衡布局的同时,要注重新建项目功能策划和城市设计,提升设施吸引力。在项目建设之初引入专业公司进行功能策划,重点推进社会设施功能的综合性。加强重点项目城市设计,不断更新设计理念,发挥规划对发展的引领作用。
    2、聚焦重点区域,提升社会事业服务与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和促进作用
    重点项目建设要强调功能组合,推进商业与文化、娱乐、体育等有机结合,绿地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要强调综合性和标志性,大力推进建设有规模、有影响的项目。
    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结合中山公园绿地改造和提升,建设露天音乐厅,增加文化活动,增添体育健身设施;结合凯德置地大型商务项目、汇川路北块旧改项目的开发,鼓励企业增设文化、休闲、健身设施。
结合上钢十厂地区旧区改造开发,以现有的城市雕塑中心和红坊文化创意园为基础,增设文化展示、娱乐、休闲等综合设施,建设以文化服务为特色的综合性、地标性商务中心。
推进愚园路、新华路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挖掘城区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城区功能,提升城区品位,形成长宁新亮点。
    虹桥涉外贸易中心:打造“井”字型空间国际化时尚文化圈,包括LV时尚体验购物、天山电影院改造为高级电影院和剧场、绿城音乐厅、金虹桥露天剧场,强化C3、C6、C7-2等地块功能,混合配置美术馆等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功能,鼓励世贸商城内时尚秀场的常态化并形成品牌;打造古北文化活动圈,结合虹桥中心花园地下空间开发增加文化、健身等功能,打造古北黄金城道社区商业文化场所;继续推进市区联动建设舞蹈中心项目;支持外贸学院做大贸易培训基地,支持工技大做好教学科研园区建设,支持“环东华大学时尚创意园区”建设。
在天山路——威宁路形成区级文化中心,以现有的图书馆和天山中学为基础,结合厂房改建(缤谷项目)为区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设置中型剧场等设施,结合设置少科站、健身中心、市民活动广场等综合功能,结合工商管理干校及南块地块开发,发展教育培训和文化产业。改造建设延安中学综合体育场馆,满足学校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按照城区的功能配套要求,完善临空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在已配建电影院、展览、文化等设施的基础上,促进地铁站周边和临空16#街坊会议、文化展示、健身场所的综合开发,形成临空南部综合功能区;在临空北部建设商学院MBA培训、演艺中心综合体,结合1#绿地建设地下体育设施和地面大型公园,形成临空北部综合功能区;在西部地区选址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东区),结合光华医院、同仁医院、和睦家医院西迁,引入外资医疗机构,引入兰卫检验中心等,形成现代医学服务业园区.
    同时,实施医疗用地的整体布局优化调整:如结合同仁医院西迁,原址作为同仁医院分部兼江苏社区卫生中心,既满足社区需求,又服务高端需求;原江苏社区卫生中心(武夷路上)改为华阳社区卫生中心,解决现有华阳社区卫生中心规模小、位置偏北问题;光华医院西迁后原址作为新华社区卫生中心新址,同时可引进高端人士保健咨询护理服务业;原同仁医院行政楼、体检楼、眼科门诊楼,原新华和华阳社区卫生中心等资源可由政府统筹利用。长宁中心医院通过改扩建及与三级医院的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教育方面抓紧实施基础教育设施的补缺工作。同时在西部地区整合紫荆中学、新泾中学、新渔路职校等资源,结合上海市教育博物馆项目,建设一处市级示范性实验高中.通过社会化运作建设临空培训中心和龙溪职业中学。
    结合市级示范性实验高中建设一处既满足学校又服务社区的综合体育场馆,结合外环林带公园建设体育场。
推进第三福利院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议在郊区建设养老设施“飞地”,建设综合功能的示范型、标志型设施,提高床位利用率,解决“十二五”老龄化问题;在临空公园绿地建设婚姻服务一条龙设施(包括婚检、办证、拍照等)。
    3、塑造品牌,加强运作,实现社会事业优质发展
注重品牌塑造,发挥品牌效应对发展的带动作用。继续扩大东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如扩大江五小学规模,同时推进优秀教育品牌西进,壮大延安中学、市三女中、复旦中学、建青实验学校和社区学院品牌的发展等,通过资源整合打造国际教育品牌,加强国际间学校交流,鼓励发展学校校董会等品牌;将“虹桥文化之秋”塑造成长三角知名文化品牌,塑造国际、时尚的城区文化形象;继续保持长宁沪剧团、西郊农民画等品牌;继续保持社区卫生服务和专科医疗品牌的同时,积极加强与市级医院的合作,壮大类风湿、介入疗法和妇保院等品牌;利用“老年友好城区”试点创建的契机,继续推进幸福养老品牌。
    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财政支出导向既要体现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又要体现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要逐步树立“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预算理念,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注重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和鼓励市场办社会事业,形成多元投入渠道。要区分“基本要求”和“非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是公益性的,“非基本要求”则可由社会和市场办,高档的、选择性的、个性化的服务由市场调节,政府则充分履行引导和监管的责任。
    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创新社会设施的建设模式,推进社会事业的市场化进程。鼓励公办社会事业单位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制定考核目标,提高设施的利用率,提高服务的竞争性。对有关社会事业项目,可以采取项目融资的方法,组建社会事业投资公司,或者组建项目公司, 融资建设。探索实行BOOT(build-own-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转让;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即公共部门-私人-合作等方式。北京市朝阳文化馆,针对老年人、白领、儿童等不同需要,设置社区一家亲、9剧场、艺术学校、英语角等多样活动,通过市场化运作,一年创收1600余万元,再投入于文化事业,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相关服务业,扩大其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规模。通过招商引资及资源整合,加速社会事业相关产业的集聚,推进教育服务业园区(现代职校法律服务园区、社区学院虹桥园区、中西大厦园区等)、上钢十厂“红坊”和一纺机文化创意产业园、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东区)等建设;加强产业运作,与区域既有优质品牌相结合,推进与高校、院所的合作,成立教育集团等运作机构;对社会事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行政策聚焦,成立推进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和园区协调机构;加大招商力度,做好配套服务,创造更具亲和力的投资环境。
    4、夯实基础,功能融合,推进社区重塑
    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为居住和工作在长宁的百姓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环境。注重与社区、园区、开发区、商业区的布局和建设相衔接,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提高居住社区配套标准和水平,完善商务、社区的服务功能。强化政府基本责任,基础服务要做细、做实、做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区文化和体育、养老等基本服务。
    不断推进社区重塑。推进社区服务设施项目功能融合,切实提升设施吸引力。目前我区有很多社区设施功能单一,位置不佳,吸引力不高,作用有限。建议在利用长宁现有的社会事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建设一些类似“百联西郊”的具有商业、文化、体育、休闲、便民办事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形成新的社区公共活动中心的功能模式。近期可重点建设新华社区商业中心、打造古北黄金城道社区商业文化场所、结合新泾福缘文化社区设置新泾市民商业文化场所。
    同时,要更加注重社区软件的重塑和功能的提升。要发挥好社区文化中心在群众性文体活动方面的组织、引导和推进作用,扩大它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努力把它建设成地区性市民活动中心。要加强社区文化的挖掘和精神的塑造,发掘长宁历史文化底蕴,发展会所文化,促进国际社区文化的和谐共生。要加强社区团队建设,鼓励文化团队、体育团队和志愿服务、社区自治等特色团队的发展。要大力发展商务社区文化,加强商务区、园区服务交流平台建设,开展保健、读书等服务进楼宇活动,推进楼宇文化发展,大力培育民间博物馆。要加强为老服务设施功能提升,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助餐点等为老服务设施的管理。
    5、拓宽视野,完善手段,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进一步拓宽视野,构建区域社会事业管理的大格局。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建立健全各类协会、学会,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宏观行业管理;统筹区域资源,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实现交流、交融、共同发展,例如同仁医院和仁济医院合作,社区文化和民族乐团、轻音乐团等十家文化单位合作,番禺中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合作等;以信息化提高社会事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积极推进e-教育、e-医疗、e-文化、e-生活、e-健康的电子社区的各项工作。
    进一步拓展管理手段,通过购买服务、成立基金等手段,推进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推进文化基金建设,完善教育基金会、医学协会等。进一步增强大文化、大教育、大卫生的管理意识,构建区一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和推进的平台,形成有效的推进机制和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各部门、各层面,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发挥各方力量,确保重要项目得以实施。
    6、引进人才,加强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深入落实国家和上海市各项人才政策。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思路新、懂策划的领军人才。要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学习借鉴徐汇区利用旧厂房改建人才公寓,并为人才子女就学、配偶随迁等方面提供便利。
    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十、百、千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名校长、名院长、名医生、名教师、名教练、名演员、名团队等,加大力度开展出国培训和岗位交流。健全社会事业人才储备制度,加大对社会事业领域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投入力度。现区教育局、卫生局分别设立1000万元和400万元的人才培养基金,已形成良好的开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通过项目运作、学科建设、活动开展等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
    改进事业单位用人体制。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灵活的分配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探索对事业单位实施人才派遣、政府购买社会事业组织人才服务等不同渠道的人才使用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社会组织在用工方面的灵活体制吸纳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挥区域内高校等社会事业机构的人才优势作用,建立顾问制度和决策咨询制度,聘请相关人员组建智囊团或顾问班子。
     (三)建议近期重点推进的项目
    结合重要性和实施难易程度,建议安排一批重点推进项目
    综合型项目:推进中山公园及周边地区改造和品质提升,新建临空MBA培训、演艺中心综合体,妇幼保健医院整体改扩建,打造古北黄金城道社区商业文化场所等。
    教育项目:新建复旦大学附属复旦中学、新建龙溪职业教育学校、临空学校。整合现代职业教育资源。
    文化项目:推进天山电影院改造,推进建设中山公园露天音乐厅、天山路——威宁路区级文化中心、企业实施的金虹桥露天剧场和绿城音乐厅,建设福缘文化社区,推进愚园路、新华路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
    卫生项目: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东区)、区中心医院通过能级提升基本达到三级乙等医疗服务水平。
    体育项目:结合建设市级示范性高中、改造建设延安中学综合体育场馆,结合外环生态绿地建设体育运动场,结合临空1#公园建设体育设施。鼓励发展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民政项目:继续推进第三福利院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与郊区合作建设养老设施“飞地”,推进婚姻登记一条龙设施规划建设。
    三、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一是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将本课题研究提出且比较成熟的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
    二是对课题提出的综合性项目,区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深化研究论证,细化方案,加快推进。
    三是对涉及需要市里审批的项目,区政府要积极与市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尽快落实。
    四是要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好社会服务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