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教育专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4618
    根据区委2010年重点调研课题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区域软实力”课题组调研方案要求,区教育局明确课题任务,落实责任分工,拟定具体方案,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先后参与区人大课题组赴外省市考察调研,组织相关人员赴宁波、杭州学习考察国际教育发展情况,借鉴先进经验;与区规划局、发改委、商务委等部门以及新泾镇、临空办等商讨教育布局规划以及教育服务业发展等问题,对接区委重点课题内容,结合教育实际开展分析研究。现将教育事业部分课题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长宁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问题分析
    多年来,在历届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届的关心支持下,长宁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长宁教育事业发展始终跟随着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坚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依法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本完成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硬件设施基本均衡;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实践活动;科技、艺术和体育取得良好成绩。长宁区中、高考升学率稳中有升,毕业生合格率达98%以上。近二年着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新举措,区域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特色,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布局的不断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长宁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提升。
    (一)教育资源布局不够均衡,规划教育用地落地不够
    优质教育资源布局的状况为东强西弱。以中环线为界,长宁区东部有7个街道(镇),西部有3个街道(镇);东部地区户籍人口43.2万,西部14.5万;东部有中学21所、小学19所、幼儿园24所;西部有中学7所、小学9所、幼儿园9所;中学高级教师东部学校有405人,西部只有60人;中学15所市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和素质教育示范校全部集中在东部,小学5所素质教育和市小班化实验校(基地)集中在东部;幼儿园市区示范园5所在东部,1所在西部;一级园6所在东部,2所在西部。东西部明显不均衡。规划中的临空小学和幼儿园、龙溪中学等教育用地尚未落实。
    (二)优质教育资源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择校热”现象仍客观存在
    根据计生委分析预测,长宁区学龄前人口增长较快,学前教育资源需求较大;小学教育资源由目前基本满足到相对紧缺的转变。2010年结合招生工作教育局排摸到,幼儿园新生将增加500人左右,小学新生将增500人左右,初中和高中约减少400人左右且将持续4年左右。
    学前教育阶段:目前已经处于入园小高峰,由于托幼一体化推进及新的园舍建设,当前基本能满足需求。据计生委分析预测至2015年,幼儿园可能面临6500人左右的容量空缺,按照目前公办幼儿园平均幼儿数250-350人/园或集体办幼儿园500人/园计算,未来几年需增加30%幼儿园(托儿所)。
    小学教育阶段:“十一五“期间,长宁区小学教育资源基本能满足该年龄段学龄人口的入学需求。据计生委分析预测,随着户籍小学学龄人口在2012年将从之前的持续下降转为上升,且增幅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至2015年小学可能面临5500人左右的容量空缺。如果外来务工子弟义务教育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小学教育资源将更加紧张。
    (三)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升,教师待遇需要进一步提高
    长宁区遵循“政府主导,区域统筹,稳定推进”的原则,在教师柔性流动中,推动了初中学校对全区教师优质资源的共享。但是,在如何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和提升整体素质上,存在着亟待引起重视的问题。一是初中、高中拥有硕士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2007学年分别仅占全市初、高中教师总数的1%和5.2%。二是全区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中没有一位在任的特级教师,这与长宁区在全市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不相一致,全区在岗的15位特级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主要集中在教育学院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且在岗的特级教师比例明显偏少。三是近年来长宁区缺乏如赵赫等在全市有影响和有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人才。
    此外,我区教职工待遇偏低。特别是,学前教育的教职工待遇,与中心城区相比,差距较大。根据市教委提供的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长宁区教职工人均收入在全市仅名列第11位,在中心城区列倒数第3名。尤其是,幼儿园教职工人均收入在全市名列第12位,在中心城区中列倒数第1位。
    (四)国际教育内涵研究需要加强,规模有待进一步发展
    长宁区有20%以上的学校与国外(境外)学校结成友好交流学校,有50%以上的学校与国外(境外)学校进行教育交流。随着注册长宁的外资企业及境外人士的集聚,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也发展迅速。但是,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办学校与区域内国际学校合作、竞争的能力。就目前来说,长宁区各中小学接收外籍学生仅占全区中小学学生总数的1.85%。延安中学、市三女中、市三女子初级中学、建青实验学校、新虹桥中学作为市教委批准的可以直接招收境外学生的学校,为境外学生单独编班共17个班级,但招收境外学生仅为113名,规模过小。在引进国外国际课程、与区域内国际学校的交流以及学生社团互动方面也有待深入。从办学理念到国际学校机构的规模,都有待完善。
    因此,长宁要充分利用国际城区建设的条件,深入研究国际教育发展和教育国际化的有关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设计长宁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提升内涵实质;进一步拓展公办学校与国际学校合作交流、竞争双赢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长宁区公办学校与国际学校优秀教育管理经验共享和中西方优秀文化沟通共享,真正为本市和长宁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持与借鉴。
    (五)教育服务业处在起步阶段,工作机制及平台建设尚不健全
    长宁区内目前集聚了200余家国际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学院、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在长期的教育培训探索中也取得一定成绩。区域内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经过多年发展也已初步形成品牌效应。2009年,教育局区属教育税收有8000多万。
    但长宁区教育服务业发展仍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空间分部缺乏集聚效应,虽然以现代服务业格局为基础在空间上有一定的集中,但没有形成真正的集聚效应;二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各级教育机构之间条块分割、互相独立、互不沟通,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渠道,造成培训目标、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甚相符;三是与高校的合作有待加强,目前有关职能部门正在积极运作,与高校开展包括教育培训方面在内的多方面合作,但无论从合作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处于初级阶段。四是教育服务业发展规模不均衡,长宁区虽然教育培训办学机构数量较多,但层次还不高,从办学规模还是项目质量上都缺乏竞争优势,与杨浦、徐汇等教育服务业比较发达的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五是社会办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而实际工作中民办与公办教育常常受到区别对待。六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在税收等优惠奖励政策方面,闵行、黄浦、静安等区都有相关资金奖励的政策,但长宁区则一直没有类似的优惠政策。
    (六)教育信息化运用和管理需要推进,师生信息素养有待加强
    自2001年以来,长宁区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推进工作。但一直以来,教育信息化关注于产品开发为主。在运用信息化来整合课程、规范管理、提升绩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方面仍显不足,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此外,信息化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也有待拓展,目前长宁教育行政管理平台等正在加紧建设。
    二、长宁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三个面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根据上海“四个率先”和长宁“四个走在前列”对教育的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构建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和长宁区情相匹配、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虹桥商务区和大虹桥交通枢纽发展相协调,满足区域教育未来发展需求,具有上海特点、长宁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
    (二)核心理念
    根据《上海市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结合长宁区的实际,提出“为了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作为中心城区的长宁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每个人的“学习”已经实现,今后的目标应该是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成长,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三、推进长宁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对策思考
    长宁“十二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每个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力争教育发展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前列,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主要措施如下:
    (一)着力推动规划教育用地落地
    根据教育设点布局规划,现有:公建配套龙溪中学项目(约15亩,哈密路-可乐路口,现为东风日产4S店)、临空小学幼儿园项目(约15亩,北翟路-淞虹路口,现为建材市场)、西郊幼儿园项目(约5300m2,清溪路-龙溪路口)、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原音乐学院用地(约20亩)未能得到落实。上述规划用地均处长宁西部区域,对于服务大虹桥建设,推进教育资源西进具有重要意义。区教育局将抓紧落实公建配套用地学校建设。研究利用龙溪中学规划用地和临空小学幼儿园规划用地,发展特色教育,同时满足当地居民就近入学需求,为教育资源西进夯实基础。
    (二)着力优化教育设点布局
    长宁教育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以中山西路为界),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东部”优质学校的数量多于“西部”,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有待提升。根据未来上海和长宁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要优化设点布局,推行优质学校西进战略。
    学前教育:
    1、新建完成长威幼儿园(暂名),满足学前教育入学需求;
    2、新建完成淞虹十街坊幼儿园,作为基金会幼儿园分园新址,扩大基金会幼儿园办学规模;
    3、调整早教中心布局。早教中心搬迁至它处,原址作为虹城幼儿园三分园,且保留原早教功能。
    4、加速推进托幼一体化。试点北二幼儿园与新泾三托合并、新世纪托儿所与虹古幼儿园合并,应对适龄儿童入园高峰。
    基础教育:
    1、2010年6月底,紫荆中学最后一届学生将毕业。根据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和区域提出的“打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计划在紫荆中学原址举办综合高中。
    2、优化长宁职业教育布局,盘活教育资源,合理规划校区布点。将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现有华阳、番禺、安龙、新渔四块校区资源进行盘整。华阳校区今年将先腾出3000m2的校舍,主要用于华东政法大学发展法律服务园区,同时其汽修专业将调整到龙溪地块。保留安龙路实训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西部(规划龙溪中学地块)打造出一所全国重点示范职业学校,面向长三角地区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职业培训服务。
    (三)着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大力推进名特校(名校和特色校)工程,打造学校品牌,发展长宁特色,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
    学前教育:
    1、长威幼儿园(暂名)和长实验幼儿园联合办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2、加强示范园带动作用。市示范性幼儿园长实验幼儿园、愚一幼儿园与薄弱园进行结对,带动薄弱园发展,整体提升长宁区幼儿园办园水平。
    3、积极将天山幼儿园、建青实验学校幼儿部申报为市示范性幼儿园。目前,各项评审工作已完成。
    基础教育:
    1、深化愚一小学与向红小学,江五小学与教院附小的合作,扩大优质学校品牌效应。
教院附小拆并入江五小学,成立江五小学华阳路校区。江五小学华阳路校区、昭化东路校区和曹家堰校区3个校区统一管理、统一教研、统一师训。
向红小学和愚一小学实施两校“紧密型”校际合作。向红小学更名为愚一小学向红分校,两校合作由“松散型”校际互动向“紧密型”校际合作推进。
    2、启动天一小学双语教学特色校建设。自2001年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双语教学实验以来,长宁区先后有30多所学校陆续开展了相关学科的双语教学实验。今年,区教育局将积极推进天一小学打造成公办国际双语学校,力图以“面向世界、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开展国际教育。
    3、试点优质中学辐射带动小学发展。加强复旦中学与幸福小学的联系交流,幸福小学拟更名为复旦小学,将复旦中学“博雅教育”的文化延伸至小学。
    4、扩大优质教育资源。2010学年起撤销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附属学校,其校舍、学生、退休教职工将由延安初中统一接管,在职教职工在自主双向选择基础上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延安初中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5、加强区教育学院与中学的合作联建。目前,区教育学院和省吾中学正拟联合构建学生学业质量保障体系项目该项目研究指导团队主要由长宁区教育学院教育发展研究室、全国教育学会中育学业质量保障研究所上海分所等学院内外相关部室成员组成。项目研究过程中,指导专家每月到学校进行指导一次(每次2—3天),并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可适当增加指导次数。
    6、加强姚连生中学的沪港合作特色项目建设。姚连生先生是香港著名实业家,2010年是姚连生中学建校20周年,沪港合作的规模和特色要进一步强化。
    7、继续加强华东政法大学附中与华东政法大学,复旦中学与复旦大学的深层次合作,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结合上海市教育博物馆项目,整合西部地区资源,新建复旦大学附属复旦中学。建立附属学校与大学的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借助大学支持学校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建设和综合改革,通过大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小课题、创新大赛,开设前沿讲座等形式,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开阔视野,提升长宁教育在教育国际化、开放化环境下的人才综合素质。
    8、以课程领导力建设为核心,以主题轴综合课程为抓手,积极争创成为市教委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验区。
    (四)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积极开展高水平的校长培训,特别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培训。根据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工程”的基本要求,分市、区二级开展培养工作。积极依托市区党校、高校和教科院、师资培训中心等资源开展较高层次、专业化的培训活动。强化外语培训,分层开展外语专题集中训练,提高外语整体水平。有计划地定期选送优秀后备人选到国外进行外语强化训练。组织教育考察团出国出境考察学习,拓宽学员的办学思路和办学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2、提高教师课程执行力
    (1)成立长宁区学科发展中心。集聚区域学科发展相关优势资源,创建区域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品牌与特色。目前,长宁区已经成立语文、数学、英语3个区学科发展中心,将逐步建立其他学科中心。
    (2)建立教师专业生涯发展规划。搭设教师成长的专业支撑、服务和保障平台,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序列阶梯,并以此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提高和完善自己,指导学校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使教师能清晰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设定目标循序渐进“拾阶而上”,使专业生涯规划成为区域基础教育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定标导向。
    (3)开展教师专业素质专项调研。通过专业素质的测试(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和育德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完善知识结构,激发专业发展愿望,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同时,为教师分类分层培训打下基础。
    (4)提升教师教育科研水平。聘请大学教师担任学校的兼职科研副校长。充分借助大学教育科研的力量,引领和帮助学校开展高水平的教育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卓越发展。在此基础上,构建区校联动、校际互动、教师参与的教师教育工作机制,围绕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合力开展教育科研,推动校际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
    3、加强教研员课程指导力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研员指导服务基层学校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1)新引进教研员将实行“准入制”,制定严格的引入条件。(2)实行教研员“岗位任期制”,每三年为一个任期,分为资深教研员、高级教研员、一级教研员、二级教研员四个任级。(3)实行教研员“绩效考核制”,对教研员实行基本考核和绩效考核,根据不同任级提供相应的工作研究经费。(4)在岗教研员实行“流动制”,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教研员的考评结果,通过交流、委派、调整等方式,对教研员实行岗位流动。
    (五)着力发展长宁国际教育特色
    1、加强探索具有长宁特色的国际教育管理模式。在学校办学模式、课程建设、学校交流、师资培训和国际教育研讨等方面构筑区域性国际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长宁国际教育特色。使长宁的师生比其他区更早地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潮流中,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以及国际理解和交往能力,推进国际教育发展。
    2、利用长宁教育国际化格局,成立长宁国际教育联盟,加强与区域内国际学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丰富学生实践活动,以学生兴趣为中心进行教学整合;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和上课,校长间相互交叉学习;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对等交流学习。
    3、加强长宁区属学校国际部开放办学。积极提升办学质量,开设系列国际文凭(IB课程),不断积极扩大招生规模。
    4、与境内外、区域内国际学校扩大校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学校间师生交流,利用暑假等时间开展三个月左右的教师和学生相互访学和教学,互派外语或汉语教师教学。
    (六)着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1、建设高质量数字化校园和终身教育网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及时更新相关技术和设施,建设丰富的高质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并实现全区教育资源共享。
    2、建设和完善学校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和教师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促进教育质量提高。整合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师生在线学习。
    3、建设和完善教育行政管理平台。支持建设和优化五个中心,包括长宁教育信息中心、校园安全管理中心、教育后勤保障中心、教育局会计服务中心、教育人才交流中心,运用“管理通”促进管理信息资源的及时、快捷沟通和办公无纸化运行,以信息化管理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教育信息的及时公开性。
    4、建设和完善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特别是完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进终身学习。应对知识社会和老龄化社会条件下终身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变化,开发相应的教育资源,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对社区居民的覆盖面和便利性,提高学习的满意度。
    (七)着力推进教育服务业发展
    长宁区教育服务业主要由三个块面构成,一个是国际教育培训,一个是区校合作,一个是民办非学历教育。长宁教育服务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师资、场所、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服务业发展中的孵化器功能,形成以社区学院为主体、行业多元、区域集聚、经济效益不断优化的教育服务业发展格局。
    1、创建区教育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园区
根据长宁区教育服务业的资源现状和发展要求,重点建设三个教育服务业中心园区,通过空间上的相对集中,发挥行业集聚效应。
    (1)东虹桥现代法律服务园区
    以现代职校华阳校区的一幢教学楼为基地,采取现代职校、新长宁集团、华东政法大学等多元主体以多种方式“联合投资”的模式,建立东虹桥现代法律服务园区。
    (2)长宁区教育服务业虹桥园区
整合社区学院虹古路校区以及周边办学场地等资源,挂牌成立上海市长宁区教育服务业虹桥园区,采取引入、合作、培育等方式,吸引各类培训机构实现区域集聚,建立集教育园区、产业园区和创业园区为一体的长宁区教育服务业中心园区。
    (3)长宁区教育服务业中西大厦园区
    根据区教育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对中西大厦进行设施更新和环境改造,重点吸引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机构总部入驻,成为以培训总部集聚为特点的长宁区教育服务业中西大厦园区。
    2、成立推进区教育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构
成立长宁区推进教育服务业发展委员会,分管区长任委员会主任,成员单位包括:发改委、财政局、国资委、税务局、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从区域层面协调资源、统筹安排,推进教育服务业发展。
    3、推进区与高校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依托于区域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其在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结合长宁区教育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本着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精神,进一步促进区校、区所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的战略合作,以区域内的工技大、东华大学、外贸学院、华东政法、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以及科研机构等院所为依托,以区域内特色培训机构和企业为辅助,以相关知名企业为实践基地,寻找各方优势,进一步完善区校合作机制,搞好特色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构筑产学研特色教育服务工程,形成长宁教育服务业特色园区。
    4、引进国际高端培训项目,完善国际教育品牌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为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条件,推动其规模与总量的不断做大,吸引更多国际教育机构入驻长宁。对区域内已有的国际培训机构进行调研沟通,了解其发展现状和问题,为其发展创设更好的环境。同时大力引进国际高端培训项目,加强与国际教育品牌的合作,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引进国际高端培训项目和认证项目,对被确认的项目,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推荐,并给予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5、扶持规范民办非学历教育,发挥“总部效应”
    对于区域内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培训机构,采取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扶持,推动做大做强。对于一些游离于行业管理体制之外但已有一定规模的零散的教育办学机构,要求顺应他们合法经营的要求,通过整顿和规范将其纳入行业管理范围之内,逐步划归依法纳税、合法经营的培训行业队伍中。
对于一些在全国甚至国际上有一定品牌知名度、规模大效益好的教育培训机构,要以更大的优惠吸引他们将总部迁往长宁,发挥总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