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卫生专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2396
    近年来,长宁卫生系统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上海市卫生局的关心指导下,紧紧抓住长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机遇,坚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卫生工作的切入点,围绕“社区卫生抓改革、二级医院抓提升、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工作目标,着力推进长宁卫生事业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和促进和谐社会作出了努力。虽然卫生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目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通过开展调研,客观地对卫生改革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认清目前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矛盾、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凸显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升长宁居民健康品质,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卫生现状发展评价
    (一)区域卫生健康指标
    2009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区平均期望寿命为83.64岁,其中:男性为81.99岁,女性为85.30岁。出生率6.13‰,死亡率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643人,婴儿死亡率为0.6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69‰,全区未发生孕产妇死亡,婚前医学检查率21.74%,婚前保健咨询率达94.48%。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经费达到万人口52万元。
    本区未发生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无业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率99.6%,重性精神病人管理率100%。
    (二)本区医疗机构规模
    截止2009年底,长宁区全区医疗机构总数207家。其中区属医院6家(综合性医院2家、中医医院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1家、妇幼保健院1家、精神卫生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遍及10个街道镇),布局基本合理,可满足区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作为本区多层次医疗服务的补充,民营医疗机构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整体来说布局和设置较合理。专科医疗机构涉及妇科、整形外科、医疗美容、骨科、眼科等专业学科,形成了专业医疗机构专科的特色。目前我区由社会资金举办的医疗机构70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3家;个体诊所29家。
    (三)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初步形成了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二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区域内共有床位5114张,其中区属医疗机构2179张,区域每千人拥有床位8.30张,区属医院病床使用率为104.21%。区属单位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580人,区域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51人(不包括部队、民营、个体、内部医疗机构)。
2006-2009年区域医疗机构门急诊次数统计表

年份
区域门急诊
社区卫生中心门急诊
总数
增长率
总数
增长率
2006
390万
8.61%
178万
9.95%
2007
439万
12.51%
211万
18.69%
2008
488万
11.30%
241万
14.2%
2009
527万
7.88%
234万
-2.97%

    二、卫生发展成就与特色
    (一)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在“依托虹桥,发展长宁,优化功能,增创优势”的发展方针指导下,区卫生局坚持“积极探索,整体考虑、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城区建设规划和人口发展规划、结合疾病谱的变化,积极制定、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统筹调整了医疗卫生资源,先后顺利完成了区中心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精神卫生中心、天山中医医院的易地建设,新建区公共卫生大楼工程,完成了同仁医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改造项目;完成天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建和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项目,不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落实,使我区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就诊环境、服务理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外,为不断完善我区公共卫生体系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储备力量,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对中心医院传染病大楼进行了改建,完善了公共卫生定点医院的建设。
    (二)区域医疗服务能级有效提升
    1、建立了区属有关医院、卫生专业机构与市内三级医院或综合性大学的多种合作模式,有效提升了本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级。
区属各有关医疗卫生单位与市域医疗资源合作情况一览表

区属医院
合作单位
合作内容
区中心医院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中心
成立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长宁分中心
同仁医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成立仁济医院长宁分院
区妇幼保健院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合作建立新生儿科
上海市肿瘤研究所
合作开展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社区干预
区精神卫生中心
交大BIO-X生命中心
进行全面技术合作,建立研究所。
天山中医医院
龙华医院
成立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长宁肛肠病分中心,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
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免疫研究所
成立类风湿关节炎基础和临床合作基地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成立长宁教学科研合作基地

    2、建立了市内有关三级医院、区属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的双向转诊平台和制度,有效方便了区域内居民的疾病诊治。
    3、建成了10个临床诊疗中心、1个疾病防制长宁教学科研合作基地和15个医学特色专科。
    4、成功申报“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进一步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等事业,以适应我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06年我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中医进社区工作,07年起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开展了康复进社区工作,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价廉的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四)卫生队伍人才结构大幅优化
    在人才培养上,区卫生党工委、区卫生局注重拓展培养途径,加大培训力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对象采取了“能力培养、实践培养、个性化培养和项目培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截至2009年年底,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30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298人(指标295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9.32%,较2006年增加10%;中级职称986人(指标834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0.74%,较2006年增加28%;全科医师215人,较2006年增加42%;研究生学历204名(指标146人);区属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医师本科学历分别达到83%及65%以上,在岗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44.3%及50%以上,医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74.2%及59%,管理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分别达到80.5%及98%;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7名,区专业技术领军人才2名,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名,区“希望奖”22名,区优秀青年人才51名,区卫生系统“百名后备干部蓄水池”培养对象110名中上岗的约70人,为我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各类人才保障。
    (五)学科建设能力明显提高
    为鼓励人人成才,卫生局每年以公开、透明打擂台的形式,滚动扩大科研招标,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2007年1月至今,卫生系统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得国家专利科研项目4项,其中:区妇保院1项、区疾控中心1项、同仁医院2项;获得上海市卫生局在建科研项目24项;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区领军人才何东仪开展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填补了我区卫生系统中医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空白。迄今为止,在建的优势学科25个,区临床诊疗中心共10个;区医学特色专科15个;专业技术创新团队3个(长中心医院影像创新团队、同仁医院介入创新团队、区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关创新团队),创新孵化团队2个(区妇保院微创妇科诊疗技术团队、区天山中医院面瘫治疗团队)。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有5个,上海市中医示范点2个,上海市医学重点社区项目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市级科研项目22项。由此,形成了人才带动学科建设、促进医疗卫生服务能级提升的新局面。
    (六)信息系统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深入推进“数字长宁”建设的要求,以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为契机,完成二个卫生信息中心的建设(区卫生信息中心和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并建立了卫生信息整合平台,完成三个信息化系统(医疗机构监管信息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前已完成长宁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全区卫生系统各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
    (七)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在坚持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着力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适度放开医疗市场,引进优质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高端和技术专业型的民营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以满足区域内不同层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我区逐步引进了投资总额高、规模大、层次和品位都较高的诸如辰新医院、真爱女子医院、西郊骨科医院、白玉兰妇科医院、天大医疗美容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申德医院以及瑞林诊所、德真会口腔诊所、瑞祥门诊部等民营医疗机构。目前我区已拥有了为台湾同胞、欧美人士、日本人、韩国人以及广大白领和高收入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初步构建了多元投资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
    (八)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得到较快提升
    2007年起,区卫生局委托零点公司继续对长宁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工作开展社会评估,重点关注了对窗口服务情况的评价,通过改进抽样方案,加大样本量,完善评估体系,强调了受访者对服务细节的感受,使评估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客观。2007年底社会评议向前跨进了5位数。2008年由评估得到:长宁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与2007年相比,取得明显提升;政风行风测评得分高于去年水平4.24分;门急诊服务和病房服务总体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同时,在门急诊和住院服务评价中,医德医风得分均获得居民的最高评价,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满意度明显上升。
    三、卫生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长宁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明显增强。但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目标仍有很大差距,我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相当突出,卫生工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一)基本医疗存量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布局有待改善。
    区属医院中无三级医疗机构,区域医疗服务的综合能级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长宁区东部及临近地区集中了华山医院、华东医院、解放军八五医院、同仁医院、电力医院等综合性医院和长宁妇幼保健院、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科医院等专科医院。西部仅有长宁区中心医院、武警总队医院二所综合性医院及天山中医院、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医院的东西布局严重不均衡,缺少综合性三级医院。西部医院人满为患,应接能力明显不足,门急诊量居高不下。
    此外,承担城市基本卫生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尚存在布局不尽合理,规模不及标准的情况,江苏街道区域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不达标,华阳和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老化,不能满足服务需求。
    作为中心城区之一的长宁区的医疗资源、技术水平与其经济实力、国际城区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能级,打造国际城区医疗品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新的医改政策出台后,对于如何凸显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级,我区的医院管理、医院服务能力、医院运行机制等都将面临许多复杂矛盾、发展瓶颈和新的考验。
    (二)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各类卫生人才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科和人才建设相对滞后于临床学科,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社区全科医师,学历结构、业务素质、科研立项、人才培养入围的人数明显薄弱,对于新形势下深化社区卫生改革、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提出了严峻问题。
    二是卫生高级人才面临自然减员高峰。今后三年是我区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步入退休高峰期,高级人才退休将占高级总量的16.2%,又由于我区没有三级医院,同时受学科建设、个人发展空间、外地人才引进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高水平人才存在难引进、留不住、培养周期长的现象,面临的高级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三是医学各学科的领军人才相对缺乏。目前我区学科建设的专业品牌效应比较弱化,各基层单位在确定人才战略、建设重点学科中缺少有效的方法措施,使区领军人才、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学科带头人较为短缺,因此进一步探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学科带头人培养的人才工作机制将是科学推动我区卫生改革发展、提升医疗服务能级的重要命题。
    (三)公共卫生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区域人口老龄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及精神病患病率的直线上升,使区域性的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而目前与上级业务部门建立的系统(如健康档案系统、三网监测系统)无法进行信息整合,不能满足业务深化的要求,数据共享机制,公共卫生资源整合、协调和利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
    (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服务布局尚未形成
    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全行业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区民办医疗机构存在卫生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服务水平比较低,部分民办医疗机构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卫生行政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医疗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医疗市场的准入、预警和退出机制。通过加强监督、提供服务、增强指导,帮助民办医疗机构提升综合素质。
    四、卫生发展对策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情,以“确保公益、促进均衡、优化内涵、提升能级”为原则,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总体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便捷高效、以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体框架的区域医疗中心,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长宁区卫生资源综合实力水平和医疗服务能级。
    ——形成网络全覆盖、功能较完善、运行流畅、监管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区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建立以科教兴医为指导方针的医院管理机制,通过学科建设、人才建设,培育出若干“名医生”、“名专科”、“名医院”。
    ——建立以数字卫生为理念的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初步实现信息灵敏、资源共享、方便病人的医院数字化管理系统
    ——建立适合本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与机制,积极引导公益性医疗机构和经营性医疗机构错位竞争,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医疗服务格局。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1、制定实施新一轮区域卫生规划
    在区域卫生规划的调控下,根据区域卫生资源供需状况,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总量、结构、疾病谱变化等因素,加强对区域内卫生资源的统筹安排、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增量资源,提高内涵质量,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整力度。围绕新医改方案,强化政府责任,以与长宁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方式,达到卫生资源较高的使用效率。主体框架内医疗机构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其他社会多元化办医机构鼓励引进先进的办医理念和服务模式,突出专科特色,形成一定文化内涵,提供高层次服务。
    2、综合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转变卫生行政部门职能,逐步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离,重点加强规划功能、准入功能、监管功能、政策调控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及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功能,积极发展卫生行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学会的作用,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实行有效的全行业管理。
    坚持医药分开为方向,在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基础上,逐步完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以病人利益为前提,降低药品价格,建立合理用药、规范药品采购的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建立权责明晰、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依托市场机制,吸引社会多元投入,规范有序进行若干公立医院改制。
    3、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进一步创新公共卫生体制机制,坚持公共卫生可持续发展。编制和完善新一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立“区公共卫生健康监测中心”,加强健康危险因素的监测,提高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相关疾病的监测预警的敏感性;进一步完善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及疾病预防技术储备,完善本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形成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合力,建立以社区为基础,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完善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网络,积极推进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和精神卫生小区建设,巩固精神病人日间康复照料机构(“阳光心园”)建设成果,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探索建立孕产妇保健、妇女病普查和儿童保健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将妇幼保健服务工作融入社区全科服务团队,完善妇幼保健管理工作网络。不断改进婚前保健服务模式,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开展早期筛查、早期识别和早期管理,切实保障母婴安全。
    4、不断增强医疗服务综合能力
    健全完善由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新型城区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二级医疗机构,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区域人群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努力成为虹桥商贸中心和虹桥交通枢纽中心医疗卫生的主要配套资源,并对长江三角洲的功能辐射。
    通过医院、专科标准化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明确功能定位、规范就诊流程。继续实施“借梯登高”策略,进一步推进区属二级医院和区疾控中心与市内三级医院、市级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医院在预防、保健咨询、慢病干预、社区全科培训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使医疗卫生纵向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发挥更大作用。
    建设区域医疗质量管理网络,逐级落实医疗质量管理职责,制定医疗机构质量监控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社会公示制度。
    5、努力构筑医学人才高地
    通过加大科研资金筹资力度,通过区域内竞争择优,以建设临床诊疗中心为辐射效应,带动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人才梯队建设,使区内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特色专科、项目建设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通过引进、培养,选拔一批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将帅型”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一定学科技术的后备队伍,使我区专业技术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层次较高、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专业技术队伍。
    通过三年建设,长宁卫生各类人才队伍基本实现以下发展目标:区卫生系统千人口(户籍人口)在岗执业医师数2.5-3.0人,千人口(户籍人口)在岗注册护士数3.0-3.5人;床位与病房医师之比达到1:0.2,病房床位与护士之比不低于1:0.4,在岗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之比达到1:1.2-1.5;卫生高级人才占在岗卫技人员的10%;科主任应具有专业高级职称。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数占社区执业医师数的50%以上。
    6、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按市卫生局信息化建设要求,逐步建立全区卫生系统各医疗机构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向上与市、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部接口,并向下与各社区联网的长宁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通过数字医疗平台建立专家远程咨询系统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应急救治效率;通过数字预防平台建立和强化疫情传报、疾病监测预警、健康档案管理、突发事件报告、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功能;通过数字管理平台建立资源保障系统及其它应用管理系统,以提高公共卫生综合管理水平;通过数字服务平台建立公众交流系统,以不断提高公众对公共卫生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四)主要项目
    1、建设东虹桥国际健康园区
    在长宁西部规划建立东虹桥国际健康园区,协同配套虹桥枢纽和临空园区发展建设,建设东虹桥国际健康园区。
园区的定位是体现一流的辐射全国的特色医疗专科、国际化高端医疗服务和现代医学服务业的产业集聚。
园区的基本项目包括建设专科特色明显的公立医院。在园区引入社会投资设立国际化品牌的医院,鼓励具有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专业机构迁入园区建设。
    2、通过改造和合作,提升中心医院的能级
    根据区委、区政府“启动长宁区中心医院改造和合作工程”的精神,中心医院在原址进行改造,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改扩结合、完善功能”,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使中心医院建筑承载量达到900张左右病床、日门诊量6000人次左右的业务量,基本达到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的标准,以适应虹桥国际商务中心“东虹桥”承载医疗服务功能需求。
    3、深化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调整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改善就医条件,方便社区居民。
    4、建立区域居民健康咨询服务平台
    持续发展卫生信息化技术,继续完善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功能,加大中心的应用范围,利用数据和资源,以服务居民健康为目标,为居民、管理者、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提供360度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通过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医疗业务协同,开展对居民的健康资讯服务,使居民能通过身份认证后通过平台调阅自身客观的诊疗及健康档案信息,并获得相关的健康咨询知识;在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责任医生工作站,化繁为简,全面整合,消除条块壁垒,实现医防联动,全方位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居民健康服务信息化网底功能。
    5、建立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模式
    围绕慢性病诊治与干预、老年人服务与疾病诊疗、儿童保健与常见病诊疗、妇女专科常见疾病诊治与术后康复、骨关节患者诊治与康复、中医适宜技术的社区应用、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等社区重点人群、重点工作,继续加强与二、三级医院、专业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支撑平台。
    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好已经搭建好的医疗卫生技术支撑平台,在公益性的原则下,兼顾各方利益,进一步界定和明晰协同服务中“3”、“2”、“1”职责定位与功能作用,充分挥发区域性资源优势和各类资源的融合,构建长宁区区域医疗卫生协同服务联盟,逐步建立起“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公益性为核心”的上下联动机制,探索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