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文化专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4794
    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以来,我区公共文化发展,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人大的支持、关心、指导下,文化投入持续增加,文化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覆盖全区的、功能完善的规范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相对完善,处于上海市中上游水平,人民群众文化享有度、参与度有了大幅度提升,数字文化内容产业发展较快,区域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城区环境和居住品质日益提升。2008年,制定完成《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2008-2020)》,第一次明确了长宁中长期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十一五”期间长宁文化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巩固和发展“全国文化先进区”的成果为抓手,不断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加快文化建设、繁荣文化产业,丰富长宁居民的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组织制定了《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2008-2020)》,第一次明确了长宁中长期文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根据“十一五”规划和《长宁区文化建设规划(2008-2020)》,推进文化设施项目建设,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
    1.建成2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长宁新十钢视觉文化艺术基地为  “上海文化产业园区”。新十钢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以打造视觉文化艺术的目标已逐见成效,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民生现代美术馆已入驻。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已吸引环球数码、复旦量子公司等多家影视动漫制作、网络游戏企业集聚。
    2.建成新长宁图书馆,图书馆事业形成体系。已建成数字图书馆,在全市率先建成自助借还系统。与国务院新闻办、市新闻办合作,设立“中国之窗”上海阅览中心·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一方面集中展示中央和各地外宣品(含国新办外宣品、外文局外宣品、中央各部委外宣品等)以及上海地方外宣品,供外籍人士阅览,另一方面向常住境外人士提供以外文图书为特色的数字化、一站式的图书查询、借阅和购买服务,提供数字图书馆和跨馆借阅服务,以满足来沪外籍人士的阅读需求,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上海对外信息服务软环境。
    3.改建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和民俗文化中心,壮大区级公共文化阵地。设置虹桥当代艺术馆,将文化艺术中心打造成当代公共艺术馆,提升我区区级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能级,增强区级公共文化场馆的辐射度。建设“江南民俗展览馆”,完成民俗文化中心南楼改建、老街微缩景观设置和江南民俗展览馆改造,打造成上海民俗文化保护分中心,长三角民俗文化的展示平台,成为迎世博民俗文化的新景点。
    4.完善1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服务功能。2009年完成天山、仙霞、虹桥、北新泾4个社区文化中心内部装修,10个社区文化中心已全部建成。目前重点运作好十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让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容更加丰富。
    5.完善176个居民活动室。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正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176个居民区文化活动室的服务内容,使之成为具有书刊阅览、休闲娱乐、公共信息传播等功能的便民文化活动场所。鼓励发展会所文化。
    6.扩建长宁区少年宫。已扩建完成,形成以欧式花园洋房为特色的儿童艺术教育、交流活动中心。
    7.新建法国艺术画墙。由上海市政府和法国罗阿大区联合创意、建设,作为中法文化交流项目之一于2008年在虹桥上海城揭幕,已成为长宁国际城区的一大景观。
    8.建设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正在推进之中。
    9.建设苏州河沿线创意景观带。围绕迎世博600天,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改造有历史价值的旧厂房,加强苏州河沿岸生态景观走廊建设,重点推进临空滨河文化景观区、古北路——中环线绿化休闲景观带、“一纺机”创意产业园及华东政法大学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形成创意文化和特色景点集聚的、具有亲水、亲民特征的创意景观带。
    (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日益健全
    2006年至2008年,我区承担了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国家文化部在网站、市委宣传部以文化专刊、市文广局以简报的形式,推广长宁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试点经验。
    1.逐步构建形成了“区—社区—居民区” 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基本文化服务。全区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的面积达159327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261平方米,在全市中心城各区比较中处于中上游建设水平,但与上海建设国际大城市目标要求、长宁区社会事业建设走在前列的要求来看,尚有一段距离。在区级层面,新建1.6万平方米的数字化图书馆新馆,改建文化艺术中心和民俗文化中心。同时,不断充实内涵,提升能级,成功完成长宁文化艺术中心“公共文化馆一级馆”、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公共文化馆二级馆”、长宁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和长宁区少儿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一级馆”(以上均为国家部颁标准)的上等级工作。在社区层面,全区10个街道、镇通过新建、改扩建、置换、设立分中心、资源共享等多元方法,全部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含街镇图书馆)。新华、华阳、仙霞、程桥、北新泾、新泾镇等6个街镇图书馆被评为上海市街镇图书馆“特级馆”,其余均为一级馆,是上海市特级馆比例最高的城区。在居民区层面,全区176个居民区均拥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居民文化活动室,在全市率先实现了100平方米以上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建设的全覆盖。区政府每年给每个活动室拨款2万元用于活动室购置书报、杂志,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要求,我区加强居民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受到国务院温总理和市委领导的高度肯定。
    2.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日益提升。一是以多元化方式为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主要载体,坚持公益性服务原则,利用各级各类文化资源,以多元化方式为百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采用与上海文广演艺中心签约合作共建,将市级优质文化资源引入长宁;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舞蹈学校合作举办“长宁星期音乐会”、“周末舞蹈专场”;组建“长宁区送欢乐艺术团” 深入社区、军营、敬老院、癌症俱乐部等地送演出;建立区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配送中心”,编辑“市民文化专线”,统筹市级、区级各类资源,以清晰明了的菜单方式向居民进行公示和配送,保证社区居民更便捷、更自由、更具选择性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4万余场(含业余文艺团队活动),参与人次200余万,全区业余文艺团队1310支,社区文化指导员1000余名。二是对外文化交流特色初步形成。中山公园肖邦纪念雕像、苏俄造型艺术馆、紫云路法国画墙、“中国之窗”上海阅览中心·上海虹桥国际图书馆、虹桥当代艺术馆等场馆相继建成,为提升长宁国际城区形象增添亮点。充分发挥各场馆的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引进上海国际魔术节、BEAT-BOX国际表演大赛等项目;与俄罗斯、奥地利等16国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举办“俄罗斯当代画家油画作品展”、上海——仁川水彩画国际交流展、法国当代女画家艺术作品展等;开展与荷兰海牙图书馆、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法国巴黎奥赛美术馆的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2006年,长宁沪剧团携《雷雨》大戏赴爱尔兰成功进行文化交流,开创了沪剧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大舞台的先例。三是“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作为长宁区最重要的文化艺术活动,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已连续举办7届,外国文化表演团队、长三角优秀演出院团、虹桥文化带艺术院团和多名著名演员均在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舞台上演出,逐渐成为长宁百姓的精神文化大餐。近三年来,在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期间举办各类演出、展览、讲座、比赛等近600场活动,观众参与人次37万余人。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长宁区具有一定的文化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动漫、游戏多媒体数字内容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制作、放映和文化娱乐业、出版发行业、文化会展业等多元产业结构,正在从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十钢视觉文化艺术产业基地(上海文化产业园区)和正在推进的一纺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大体量的文化产业园区。数字内容及动漫产业发展较快,培育了一批文化创新企业同时,作为涉外贸易中心,发展十几年,已有较强的外贸会展优势和时尚文化发展态势。
    二、“十二五”长宁文化事业发展趋势和问题
    (一)发展机遇
    1.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虹桥商务区建设为长宁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依托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虹桥商务区,为满足虹桥商务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虹桥的再开发,有利于提升虹桥的区位优势,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和功能的提升,使虹桥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我区在主动接受辐射的同时,要不断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提高现代服务业能级,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城区环境品质。
 
.根据均衡优质的发展要求,推动区域文化项目的落实
在西部地区:一是在新泾地区增加为百姓服务的公益性的街镇级公共文化设施配置,二是为临空园区配置书店、电影院、KTV娱乐等社会性的文化服务项目。在东部地区:配置公益性的街镇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江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志性文化项目。在中部地区:争取做好虹桥舞蹈艺术中心、虹桥国际电影艺术中心(原天山电影院)、天山路-威宁路文化设施等大型项目和98街坊、金虹桥中心、LV大厦等项目中的文化内容。在推动全区文化项目落地的机制上要有所创新,专门成立区域文化项目推进机构和相关的财政保障制度。
    (二)推进公益性文化均衡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阵地功能,探索多元化管理新模式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实行“三纳入”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由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发改委、财政、规划、人事、文化等部门通力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
    2.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内部机制
    长期以来,公共文化单位作为政府的公共文化设施,宏观上受政府体制的“呵护”,人员在观念上存在“等、靠、要”的惰性行为和依赖心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内部机制,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着力点,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探索适合多元化管理新模式,创新以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和居民自我管理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顺畅、管理优质的文化服务机制。
    3.探索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多元化途径,鼓励社会化参与
    一是充分依托社会资源优势,开展公益性社会活动,寻求项目合作,拓宽社会融资渠道,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争取更为广泛的资金支持,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二是组建、利用、发挥好文联、各种协会、民非组织、高等院校等各类社会化组织平台的作用,加快形成互动共赢的战略合作体系,统筹区域内文化、社会资源,探索运用市场化手段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途径,使之共同参与和推动区域公益性文化发展。
    4.精心策划,形成一批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特色品牌
    在原有“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等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载体,精心策划,打造一批充分展示和宣传长宁区商旅文融合的特色品牌。依托长宁文化艺术中心、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和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的现有剧场,创新公益性文化服务的运作模式,坚持树立品牌,做强做大,提升优势,结合旅游推广,打造能在市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动漫产业(多媒体产业)、会展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研究、明确长宁区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发展重点。按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九大产业分类,根据长宁区区域条件与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实际情况,围绕建设虹桥商务区发展要求,梳理长宁产业体系,确定长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
    2.组建长宁区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区政府牵头,建立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小组,由发改委、规划局、文化局、财政局、税务分局、科委、商务委等部门的领导组成,定期研究文化产业规划、发展等重要问题。通过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组织推动,形成我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平台、社会共参与”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3.制定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企业落户长宁,引进有发展前景的数字生产,网络化传播,动漫游戏,艺术创作,工艺美术等文化企业在长宁落户和发展。
    4.成立园区协调机构。强化文化产业基地辐射发展作用和效益。成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协调工作机构(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对现有或将有的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定位、经营管理、发展重点、入园服务、项目招商等方面,从全区统一布局规划的层面进行整体指导、协调与统筹,强化文化产业基地集聚功能,激发基地辐射能量,提高基地发展效益。
    5.打造规模化文化企业集团。以长宁区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产为纽带,以品牌为核心,整合资源,引进和打造具有规模化的文化企业团队,推进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突破和缓解文化产业资金发展瓶颈。通过鼓励成立文化投资基金、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帮助构筑银企合作,推动文化企业投资市场化。
    7.积极利用和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整合资源,构成多种服务平台。打造中小文化企业创业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信息平台、设施设备共享租赁平台、版权管理交易服务平台等,可由政府、企业、个人联合或单一出资投资与经营管理,提供优质中介服务,帮助和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四)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挖掘、整理、修复新华路、愚园路、虹桥路沿线历史建筑、名人故居、老洋房资源,开发开放一批名人故居纪念馆,使之成为历史传统教育基地和海派文化情调旅游基地。
    四、“十二五”期间规划推进的文化设施项目
    1.天山电影院:规划将天山影剧院改扩建为虹桥国际电影艺术中心,努力将其打造为能够承办国际型电影节的高水准、多功能、效益好的国际电影艺术中心、首映中心和中国第一个电影电视交易中心。
    2.天山路—威宁路标志性文化设施:规划预留控制。该地块位于长宁区正中心,临近地铁二号线,交通便捷,附近有长宁图书馆、天山电影院。规划将此片联结建设成一个集剧场、图书馆、影院、规划展示馆、博物馆、休闲广场、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市民文化中心,满足人群活动重心西移的需要。目前新长宁集团在该地块不拆除房屋,重新装修成文化创意园区。
    3.虹桥舞蹈艺术中心:规划结合上海市舞蹈学校、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地块,建设舞蹈表演厅为1000-1500座位数、甲级标准的舞蹈艺术中心,形成集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赛事、艺术展示、群众交流于一体的综合舞蹈艺术中心。将其打造为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舞蹈艺术中心,使之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志性文化品牌。
    4.新十钢视觉文化艺术中心: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产业,打造多功能会议区、大型活动及艺术展览场馆、多功能创意场地、艺术家作坊、餐饮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和创意商务区。
    5.一纺机创意产业园:目前正在推进中。结合一纺机厂区旧厂房改建,保护部分工业遗产,吸引国际知名品牌文化企业入驻,使“第一坊”成为苏州河沿岸文化创意带的支撑性项目,形成集广告、创意、多媒体等于一体的现代艺术群落。
    6.中山公园露天音乐厅:结合中山公园绿地改造和提升,继续推进中山公园露天音乐厅建设,增加中山公园商业中心的文化休闲氛围。
    其他文化设施还包括:金虹桥露天剧场、西郊动物园配套文化设施、临空园区沿苏州河文化创意产业群、老洋房名人故居纪念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