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体育专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10-07-22
  • 点击数:62413
     根据区委的总体部署,按照区人大党组的要求,就“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区域软实力”课题,我局经过积极调研,初步形成了我区体育事业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现状与差距
    (一)发展成就与特色
    1、完善保障,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按照区“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要求,经过积极努力,已建成6个社区公共运动场、5个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其中国家级俱乐部2个),体育场地面积增加2.2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为1.07平方米。2008年,为了迎接北京奥运会,根据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成功举行长宁区第四届运动会。平均每个街(镇)拥有1.4支特色体育团队;共培训46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我区共有健身团队500余支,有800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市民科学健身。
    2、注重民生,狠抓健身苑点管理工作我们每年都将建设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关注民生的重点工作,加强健身苑点建设,方便市民就近健身,提高生活质量。已建成350个社区健身苑点(其中186个健身点由市区两级体育部门和街镇出资建设),基本做到出门5分钟内有健身设施。并实施《长宁区健身点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健身苑点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3、着眼奥运,竞技体育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我区业余训练坚持“输送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每年向上级输送50余名后备人才。积极实施好游泳、射击等2个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一批选手在世界三大赛、亚运会上崭露头角。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区培养的参选运动员达8名,参赛人数名列全市各区县之首;运动员徐莉佳夺得了帆船激光雷迪尔级比赛铜牌,实现了奥运会该项目比赛的历史突破。48名长宁籍运动员代表上海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帆船、田径等13个项目的比赛中,6名选手获得金牌,为上海代表团获得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三个第五做出了贡献。羽毛球国手王仪涵继2009年代表中国队出战第11届苏迪曼杯女子单打获得冠军;并先后夺得德国、全英、日本等七个世界级比赛的冠军。
    4、资源共享,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呈现亮点。2006年我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试点区后,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社区资源共享工作,试点区工作全面有序推进,在总结推广全区16所中小学试点的基础上,全区57所中小学校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95%以上。社区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方便了、健身活动费用少了,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每年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各种活动约有数10万人次。深化体教结合,与区教育局联手,每年投入100万元,对全区4000名小学生免费开设游泳课取得新成效。
    5、提升功能,场馆建设与改造取得新面貌。2007年根据特奥会比赛场馆的一系列要求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经过积极的、大量的前期准备,落实改造资金,对体操中心网络通信智能化系统、电气系统、无障碍设施等项目进行了重新改造。改建好后的体操中心力求达到“功能提升、面貌一新”,现代化设施更加完备、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更高、区域体育中心的功能初步形成,承办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的能力得到全面加强。此外,还分别对区少体校、军体校进行了改造,区少体校新增体操房、摔跤房等约3000平方米。2009对体操中心球体实施“迎世博”亮化工程改造。
    6、展示风貌,顺利举办国际国内等重大比赛近年来,先后成功承办了8个国际国内大赛,如:2007年世界夏季特奥会体操、艺术体操比赛,世界杯体操系列赛(中国站),亚洲健美健身系列锦标赛等国际国内比赛,2008年全国蹦床锦标赛、系列赛暨奥运会选拔赛和全国艺术体操锦标赛,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艺术体操预赛暨全国艺术体操冠军赛,等等;充分展示了上海国际大都市、长宁国际城区的新形象。
    (二)问题与不足
    我区的体育事业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为长宁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区委提出的“社会事业走在全市前列”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指标与实际完成数有一定的差距,完成难度较大。近年来,尽管经过种种努力,体育场地面积增加2.2万平方米,但由于规划中的外环线林带5万平方米左右的公共体育运动场未落地,目前还有4个街道没有社区公共运动场,故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偏底,要达到1.2平方米难度较大(全市为1.88)。体育场地分布“东强西弱”,全区缺少一个综合性体育场。
    2、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科学谋划、走精兵强将之路有待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尖子不尖”状况有待进一步突破;科学训练和科学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运动员招生难、升学难、读训矛盾突出现象有待进一步改善。
    3、体育服务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不平衡,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较快,而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及体育中介等领域发展相对迟缓。体育服务业经营规模尚未形成集聚效应。
    (三)基本经验
    1、领导重视,各方支持
    2006年区委、区政府从顺应建设国际城区的全局和满足广大市民文化体育需求出发,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分别对国际体操中心、社区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和新建。2008年,在全区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区运会。
    2、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核心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市民的体育利益,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体育发展成果为广大市民共享。
    3、突出重点,争创特色
    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开展公园体育、社区体育、校园体育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扩大体育的社会基础,基本形成我区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业余训练工作坚持突出重点,争创特色方针并初现成效,游泳学校、军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选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上海、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4、加强管理,注重建设
    加强基层班子建设,抓好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者三支队伍建设,坚持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相结合,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一支德才兼备骨干队伍,为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保障。
    二、体育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体育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围绕区“四个走在前列”的奋斗目标,对接虹桥商务区和“宜商宜居”城区建设,对长宁体育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我区体育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指向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使我国体育历史性地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是长宁体育制定规划、确定目标、研究发展方式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也是长宁体育发挥作用、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清醒的认识、准确的把握体育强国的特征、任务、目标和要求,成为“十二五”时期长宁体育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发展定位。
    ——上海世博会提供新的发展环境
    上海世博会将“城市”和“生活质量”作为两个构成要素,反映当今世界城市人的需求和生活追求。体育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获得健康最积极的途径,是塑造美好城市生活的有效手段。“体育,让生活更精彩”,“运动,让身体更健康”,丰富多彩的城市体育为体育发展提供了环境条件。
    ——市民对体育需求形成强大的动力
    随着后奥运时代的到来、新城区的发展,长宁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已下降至30%以下,市民激发的体育热情,为体育热潮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也为城区体育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三、体育事业发展目标
    1、体育设施布局合理
    建成一个区综合体育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广州市为3平方米,美国为30平方米)。基本建成长宁(区域)体育中心,基本实现每个街道(镇)拥有一个社区公共运动场所,形成由“社区健身苑(点)—社区运动场所(学校体育场所)—区域体育中心”这一由近至远、由小到大的体育场地设施格局,使市民出门5分钟就有基本健身设施,利用公共交通工具15分钟可到达综合体育场馆。
    2、群众体育广泛普及
   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民基本体育需求的水平。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使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达到全市各区平均值以上,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市民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长宁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和知名的体育活动团队、体育俱乐部(协会)等。
   3、竞技体育争创特色
    巩固发展已建立的2个“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加强体教结合,培养一批在国际国内赛场上取得佳绩的运动员、教练员。力争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等国际比赛的运动员人数和取得成绩超过以往,力争输送人才、比赛成绩名列全市前列。
    4、体育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不断提高承办国际重大赛事的能力,力争每年举办1-2次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赛事。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重点发展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引进有实力的体育服务业品牌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各种经济成分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服务业的格局,使体育服务业的增加值年增15%以上,成为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
    四、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设与整合相结合,促进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日趋合理
    1、加强公共运动场所和生态体育公园建设
    针对我区公共体育场“东强西弱”的现状,在我区西部建造一个综合体育场,以满足西部地区市民的健身要求。同时在已规划的CN-3地块,要加快规划落地,建设一个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体育公园。结合城市景观建设、园林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街道(镇)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社区公共运动场所,配置相应的服务辅助设施,满足广大中年人、青少年就近开展球类等运动的需求,为市民健身提供方便,力争“十二五”末实现每个街道(镇)拥有一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2、建成长宁(区域)体育中心
    随着上海国际体操中心改造、健身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进一步优化提高国际体操中心的服务功能,使之成为集体育竞赛、健身、休闲、文化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体育场馆。“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打造国际体操中心的综合功能优势,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区域体育中心的集聚效应,为虹桥涉外贸易中心、中山公园商业中心两大经济组团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3、扎实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06年我区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试点区的经验,扩大开放范围。要坚持政府主导,积极推进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社区作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责任主体,要有效地把政府服务的意图、学校场地的支持和群众健身的要求联结到一起,形成“学校是平台,社区在前台,政府作后台”的开放工作机制。要及时推进社区体育俱乐部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使场地服务与组织发展相结合。
    (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增强市民健康素质
    1、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充分调动本区各方社会力量推进全民健身。加强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发挥体育总会、各部门和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纽带作用。健全和完善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全民健身组织服务网络。到2015年每个街(镇)拥有一支特色的群体团队,每个居委有3支以上的群体队伍。在努力提供体育设施、体育产品服务中,逐步推动更多的社区居民从“单位人”到“社区人”,再到“有组织的人”的转变,为和谐城区发展服务。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
   围绕“全民健身与世博同行”的主题,大力倡导“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节和社区健身大会为主线,点面结合,全区联动,形成全民健身热潮。积极筹划好长宁足球系列赛或特色社区运动会,形成一批具有长宁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项目和活动。重视和加强社区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体育进社区”活动,要不断完善健身苑(点)体育设施的投保工作,保证市民健身安全。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全区各健身苑(点)、社区健身俱乐部均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3名。
    3、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内容,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认真做好在公共游泳馆开设游泳课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率保持在95%以上。
    4、积极发展群众性体育俱乐部
   要把发展各种群众健身俱乐部作为重点,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群众健身俱乐部,为群众健身提供组织、指导和服务。对利用体育场馆、公园、广场等场地设施常年坚持体育活动,并有相对固定人群的群众体育团体,应引导其向俱乐部方向发展,纳入社会管理范围;对开展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种业余俱乐部,要在师资、训练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围绕“奥运争光”的目标任务,着力培养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
    1、坚持“输送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科学训练
    积极落实《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和《上海市奥运后备人才行动方案》,坚持“输送第一”的指导思想,走“精兵强将”发展道路;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办训思路,加强与外省市、郊区合作;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业余训练原则,积极发现、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力争输送率和输送成果走在全市各区县前列。
    2、调整和优化训练项目布局
    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与奥运战略、全运战略相衔接,与市重点项目相接轨,符合本区实际的项目。重点做大做强游泳、射击、羽毛球和射箭等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项目,夯实田径、体操基础项目,做精艺术体操、手球、网球、重竞技、蹦床、女足、棒球、垒球、篮球、乒乓球等优势和潜优势项目,鼓励和扶持击剑、跆拳道等社会化项目。确保我区体育竞赛成绩进入全市前列。
     3、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青少年体育学校是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根基和基础,以争创新一轮“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目标,以加强游泳、射击等国家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少体校、温水游泳池、军体校等少年儿童体育学校建设,加大对训练器材、设施投入,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效益。
    4、深化“体教结合”,拓展业余训练渠道
加强体育与教育结合,通过创办青少年俱乐部、试办二线和市区体育传统学校等形式,扩大业余训练的基层覆盖面,建立“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成果共有”的运行机制,形成以点带面,优势互补的业余训练机制和多层次的训练网络。加强与外省市、郊区合作,拓宽业余训练的渠道,扩大业余训练的网络。办好现有的二线学校,创办新的二线项目和学校。
    (四)加快培育现代体育服务业
    1、积极承办好各级各类竞赛,培育长宁特色的品牌赛事
   承办重大国际赛事不仅能够展示我区的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也是展示数字长宁、国际城区综合竞争力的一个窗口。我们要加强国际体操中心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改造,同时还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力争每年承办1~2次有较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国内重要赛事,服务于长宁经济社会发展。
    2、促进现代体育服务业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强身健体、休闲娱乐逐渐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要加快培育现代体育服务业,重点发展体育休闲健身娱乐业,成为区域经济中新的增长点。据统计,目前我区体育服务业经营性场所有70余家。要加强调研,了解我区现代体育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科学制定区域现代体育服务业的发展规划。要整合社会体育资源,进一步挖掘体育经济功能,形成融体育休闲、娱乐健身、竞技表演、康复保健于一体的体育服务业新格局。
    3、积极拓展营销,不断提高体育彩票的销售量
    发行体育彩票是体育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断提高体育彩票的销售量,首先是合理布点,绩效跟踪,对现有的体育彩票销售点进行绩效跟踪,及时调整布局;其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围绕“投资体育彩票,回报健康人生”品牌内涵进行广泛宣传,形成体育彩票的品牌效应;三是不断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通过定期培训,提高销售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其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和宣传意识;四是积极创造条件使销售点转为专卖点经营,加强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和品牌化,促进体育彩票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