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人口专题报告

  • 发布日期:2010-08-03
  • 点击数:63641
    长宁区人口发展与社会事业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研究,通过分析长宁区人口发展与社会事业配置的现状与发展特点,探寻区域人口发展变动的趋势及其与社会事业配置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软实力,建设宜商宜居城区,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长宁区人口发展现状
    准确分析长宁区人口发展现状和判断“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趋势,是做好长宁区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的首要前提条件。长宁区区域面积38平方公里,行政区划为九个街道一个镇。2009年,长宁区实有人口83万人;常住人口72.5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1.39万人,外来流动人口11.45万人;户籍人口变动415人,来沪人员变动220人;常住人口出生5115人,其中户籍人口出生3762人;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6‰,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外籍人口约4万人。
    (一)长宁区域人口状况分析
    1.户籍人口分析
    至2009年,本区户籍人口61.39万人。为了便于区人口发展与社会事业资源配置相协调,我们将长宁区的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个板块进行研究和分析。
    (1)东中西户籍人口现状
    东片区域(华阳、江苏、新华街道):面积5.72平方公里;人口约21.95万。人口密度排名第一,为38419人/平方公里。
    中片区域(周桥、天山、仙霞、虹桥街道):面积10.14平方公里;人口约24.77万。人口密度排名第二,为24421 人/平方公里。
    西片区域(程桥、北新泾、新泾镇街镇):面积22.11平方公里;人口约14.67万。人口密度排名第三,为6618人/平方公里。
 
     (2)户籍人口变动基本特点
    一是全区户籍人口总量保持基本稳定。近年来,长宁区户籍人口数量上,大体呈现小幅波动的变动态势,基本保持稳定。“十一五”期间,全区户籍人口保持在约61万人,这表明,近些年来,长宁区已初步完成了旧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居民的动迁量和房地产开发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二是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具有“三低”特征。长宁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之一,其户籍人口自然变动具有“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三低”特征。2009年,长宁区与其他中心城区比较,户籍人口数、户籍出生数和户籍死亡数均低,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数处于较低位置,已连续18年保持负增长。与此同时,长宁区的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人口自然负增长的状况较为明显。
    三是长宁区户籍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增一减”的变化特点。2000-2009年长宁区户籍人口年龄金字塔,主要反映了本区户籍人口年龄构成的两大变化,即11~20岁、36~45岁和51~60岁的年龄组变化,长宁区户籍人口11~20岁、36~45的人数明显减少,51~60岁年龄组户籍人口数显著增加。
总体上看,减少的人口,主要是初、高中学龄人口和年轻劳动年龄人口,而增加的主要是即将步入老年的人口。户籍初、高中学龄人口的显著减少,一方面可以减缓外来务工子弟增长所带来的就学压力,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年轻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以及51~60岁年龄组人口的大幅增长,很大程度上将会提高社会抚养系数。近年来,长宁区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动,将导致社会资源供需状况的新变化,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现有社会资源状况的评估,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积极应对未来人口变化可能带来的新问题。
    2.外来常住人口分析
    (1)外来常住人口现状
    “十一五”期间,长宁区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在1113万人之间波动,基本呈“东少西多”的阶梯状分布,总量保持相对稳定
 
    (2)长宁区外来常住人口变动基本特点
    一是外来常住人口以中青年为主。长宁区外来常住人口约有8.67万人集中分布在20~40岁的年龄段,占全区外来常住人口总数的65%左右。从总体上看,外来常住人口偏年轻,半数以上为已婚人口,大部分已经或即将步入生育旺盛期。
    二是外来常住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近年来,长宁区外来人口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基本在11.4~13.3万的范围波动。随着本区旧区改造进程的加快,北新泾街道、新泾镇的外来人口居住较多的棚户区已基本拆迁完毕,本区外来人口数已从2008年的最高值13.3万减少至2009年的11.45万,外来人口分布也发生变化,西部区域由2008年的5.03万减少到2009年的3.83万,中部区域却成为本区外来人口居住最多的区域。
    三是外来常住人口以务工为主,居住地变更频繁。长宁区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以务工为主,约占总数的65%,其次是经商和投靠亲友分别占10%左右。外来常住人口中56%左右居住类型为私房出租,亲戚朋友家约占10%,工棚约占7%,单位出租房和单位宿舍分别占6%左右,自购房比例很少,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居住地变更频繁。
    四是外来常住人口自然正增长明显,出生数量比较平稳。“十一五”期间,本区外来常住人口累计出生3285人,年均出生1095人,外来常住人口出生数比较稳定,占全区总出生人数的33.78%左右。。由于本区外来常住人口的出生率明显高于死亡率,人口自然正增长明显。
    3.外籍人口分析
    (1)外籍人口现状
    长宁区是上海市涉外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共有23家领事馆和200多栋外交官邸,占全市领事馆总数的37%。全区各街道(镇)共居住着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万名外籍人士,其中虹桥街道由于地辖虹桥开发区和虹桥路别墅区,因此约有近1.3万名外籍人士居住于此,辖区内的上海第一个涉外小区——古北新区也成为驰名中外的“小小联合国
 
    (2)外籍人口变动基本特点
    外籍人士总量相对稳定,结构略有调整。根据区内境外人士的国籍来分析,港澳台地区占外籍人士总量的15.3%、日韩人士占总量27%、欧美人士占总量33.1%、其他国家或地区人士占总量24.6%。受浦东新区和其它城区投资政策、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外资企业的外迁,长宁区的外籍人士同样面临东移和外迁的压力,且近几年已经出现欧美籍人士迁出长宁搬往浦东新区居住的情况
    (二)区域年龄结构分析
    1.学龄人口分析
    (1)学龄人口现状
    根据2006-2009年长宁区户籍人口百岁表分析,“十一五”期间,户籍人口中的学龄人口数均有小幅变动,学龄前的人口增幅较大,小学学龄人口基本平稳,中学学龄人口略有减少,高中学龄人口大幅下降
 
    (2)学龄人口变动基本特点
    便于研究,我们把4岁-6岁作为幼儿园学龄人口,7岁-11岁作为小学学龄人口,12岁-15岁作为初中学龄人口,16岁-18岁作为高中学龄人口。
    幼儿园学龄人口小幅增加。2006~2008年,长宁区幼儿园在园人数基本上保持在11000左右,呈现出小幅增加的态势
 
    区公办幼儿园2006~2008年的入托人口保持在6425~6701人之间。年均幼儿园学龄人口数在6524人左右。从分布区域上看,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幼儿园,学龄人口年平均水平在1586~2744人左右。东部区域和西部区域幼儿园学龄人口平均水平在1890左右
 
    小学学龄人口稳中有降,区域分布差距不大。长宁区小学学龄人口从2006年的19432人降至2008年的18572人,入学数从2006年的3877人降至2008年的3637人,年平均小学入学人口数在3768人左右,呈现小幅下降的态势
 
从区域分布情况分析,东、中、西三个区域的入学人口数相对稳定,数量分布差异不大。中部区域小学入学人口数位居前列,年平均水平在1442人左右
 
    初中学龄人口降幅明显,区域分布差异进一步加大。2006~2008年,长宁区初中学龄人口从2006年的16563人降至2008年的15088人从入学数来分析,则从2006年的4018人降至2008年的3862人。期间,中部区域入学人口数最高,年平均数约为1708人,西部区域入学人口数最低,年平均数约为962人
 
    高中学龄人口持续减少,区域分布差异逐渐缩减。2006~2008年,长宁区高中学龄人口数从2006年的12352人降至2008年的7500人。本市高中教育尚未向外来人口放开,高中阶段(包括职校、中专)基本以本区户籍人口为主,因此与相对应年份的户籍出生人口数保持一致表15:1995年—2001年长宁区户籍出生人数
 
    3.长宁区老年人口分析
    (1)户籍老年人口现状
    本区的老年人口以户籍人口为主。“十一五”期间,老年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和高龄化趋势加剧。2009年,户籍人口60岁以上已达13.9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79%,其中8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2.65万人,占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数的18.94%
 
    (2)户籍老年人口变动基本特点
    一是长宁区户籍老年人口比重进一步提高。上海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逐渐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双重挑战,长宁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严重。2000年,长宁区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9.74%,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占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的比重达到11.69% ,2009年二者的比重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大约3.05个百分点和7.2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的87提高到2009年的90 ,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的63升至2009年的72。从总体上看,老年人口中女性人口高于男性人口。
    二是人口社会负担系数逐年提高,老年抚养压力陡增。近年来,户籍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新特点,“一增一减”变化显著,即11~20岁和36~45岁年龄组户籍人口数明显减少,51~60岁年龄组户籍人口数显著增加。这一变化预示了未来几年老年人口数量的较快增长和年轻型劳动人口的逐渐减少,很大程度上将提高本区户籍人口的社会负担系数。
    三是各街道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差异,东部区域老龄化程度最高。长宁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大约在20.4%~22.7%范围。东部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约在23%~24.0 %的范围波动,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以上就已进入老龄社会。可见,长宁区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高。
    二、长宁区2010~2015年人口变动趋势
    长宁区作为上海典型的中心城区之一,人口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及时了解区域人口的变动趋势,为全区社会资源的有效调控提供依据,最终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户籍人口逐渐减少,常住人口相对稳定
    长宁区未来几年人口规模总体呈平稳趋势。外来常住人口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常住人口在75.5万左右,其中户籍人口规模将在61.8~64.1万之间变动,外来常住人口大体维持在11.5~13.5万左右。东、西两片区域常住人口均有小幅增长,中片区域常住人口将略有下降。(参见附表)
上海是较早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城市,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在未来几年将大批进入婚育旺盛期。按照现行的生育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受国家生育政策变动的影响,长宁区未来几年户籍人口的出生数将逐渐增多,预计在2013年左右将出现生育的小高峰,高峰期户籍人口出生人数在4700人左右,与此同时,将引发全区总出生人口小高峰的到来
 
学龄人口变动有升有降
    (1)托儿所和幼儿园学龄人口未来三~五年增长较快。2010~2015年,长宁区托儿所、幼儿园学龄人口在“十二五”前期增幅较大,预测后期变动相对平缓。2010年-2014年本区户籍人口出生数可能在3700人-4700人左右变化。预计托儿所学龄人口将从2010年的10280人左右增至2015年的12260人左右,年均增长330人左右;幼儿园学龄人口预计从2010年的10670人左右增至2015年的17630人左右,年均增长1150人左右
 
2015年,幼儿园学龄人口数将是2008年幼儿园学龄人口数的1.6倍,比2008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增加6500人左右。
 
 
    (2)小学学龄人口呈小幅攀升变动趋势。从与小学学龄人口相对应年的户籍出生人口数分析,从1999年-2008年,本区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数呈现小幅攀升态势(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出现较大幅度下降除外)。因此使与之相对应的户籍小学学龄人口变化同样呈现小幅上升的变动趋势。2010~2015年,长宁区户籍小学学龄人口约1.15 ~ 1.60万人,加上“对应年户籍出生人口数占当年在校生人数为64.93%”的比例,预计2010年2015年的本区小学学龄人口将在1.725~2.4万人左右的范围波动。
 
    (3)高中学龄人口持续减少,未来三~五年降幅较大。2010~2015年长宁区高中学龄人口在7090-9357人间波动,前期降幅较大,后期将有小幅上扬。根据2006-2008年高中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分析,2010年-2015年户籍高中学龄人口将从10500人左右减少到7300人左右。2015年,高中学龄人口数将较2008年高中学龄人口数(含职校、中专学龄人口数)减少6500人左右。呈现出先抑后扬的发展趋势
 
    3.户籍老年人口数量及其比重不断扩大
    2010~2015年,长宁区60岁及以上人口将持续增加,大体在14.38~18.35万人左右的范围波动。与此同时,长宁区80岁以上人口数将从2009年的2.60万左右增至2015年的3.70万人左右。老年人口的女多男少局面将长期存在.
 
    三、“十二五”期间,人口发展与社会事业配置的关系
    长宁区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为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充分把握长宁区人口与社会事业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未来“十二五”期间长宁区教育、卫生、养老、文体等社会资源的供需状况,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
    1.学龄前人口变动与托儿所、幼儿园教育资源供需分析
    (1)学龄前托儿所、幼儿园教育资源得到较好发展,但区域分布不均。2008年,长宁区共有各类幼儿园40所,444个教学班,平均班额数25人/班。未来三~五年学龄前教育资源的设置可以优先考虑东、中、西的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为适龄儿童入托提供便利,尽可能实现就近入学的发展目标。
2)学龄前教育资源将从基本能满足现状需求转为相对紧张。2008年,长宁区公办幼儿园学生数达到6701人,幼儿园教育资源比托儿所教育资源略显紧张,各街道学龄前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区域有幼儿园8所、学生数1565人,中部区域有幼儿园14所、学生数2876人,西部区域有幼儿园10所、学生数2260人。从总体上看,现阶段基本能满足现有学龄人口的就学需求,据预测至2015年,幼儿园可能面临6500人左右的容量空缺,按照目前公办幼儿园平均幼儿数250-350人/园或集体办幼儿园200人/园计算,未来几年需增加30%幼儿园(托儿所)。
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学龄人口与教育资源供需分析
    (1)小学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初中“中多西少”,区域性集中分布明显。长宁区小学区域分布相对平衡,初中“中多西少。2008年,长宁区有小学26所,初中23所。小学布局较均衡,初中主要集中部区域。东部区域有小学9所,初中7所;中部区域有小学9所,初中13所;西部区域有小学8所,初中5所。
    (2)小学教育资源由基本满足转为相对紧张,初中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富裕。从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分析,“十一五”末期,长宁区户籍小学学龄人口逐渐减少,以后开始逐步增多,户籍学龄人口呈小幅攀升的变动趋势。小学教育资源如按目前为饱和状态运作计算,则随着小学学龄人口数的变化,到小学入学高峰期(学龄人口为2.4万人)时,将显示出较为严重的资源紧张现象。据预测显示,至2015年,小学可能面临5500人左右的容量空缺,按照目前小学平均学生数750人左右/校计算,未来几年需增加小学7所左右。如果外来务工子弟义务教育政策进一步放宽,小学教育资源就会愈发变得紧张。
    3.高中学龄人口变动与高中教育资源供需分析
    (1)高中教育资源区域集中分布较为明显。长宁区普通高中12所,东部区域5所,中部区域4 所,西部区域3所。
    (2)高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有待思考。未来几年,长宁区户籍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减少。由于户籍制度和高考政策的限制,目前外来务工子弟尚不能享受普通高中教育条件。在政策无重大调整的前提下,高中学龄人口不会出现大的变数。2009年,长宁区高中在校生数为7500人,预计未来几年户籍高中学龄人口逐渐减少。据此推断,未来三~五年高中教育资源闲置将明显,在高中学龄人口逐渐缩减的趋势下,如何更有效、更充分、更合理地对闲置的高中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待思考。
 
 
    (二)人口发展与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卫生服务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医疗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2009年,长宁区内有二级医院11个。区内有民营医院18个,门诊部50个,共有床位5189个,医生2484人,其他医务人员4197人。2009年,长宁区千人医院床位数为6.68张,社区全科医生比例达56%。
社区卫生资源基本能满足居民需求,可考虑提供多样性的卫生医疗服务
    2009年,长宁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均达到标准,全区有42个卫生服务站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长宁区卫生服务中心从区域的数量分布上看相对平衡,每个街道均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提出:原则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长宁区人口统计报表数据显示,2009年全区户籍人口加流动人口总量在74.39万左右,如按照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生的编制标准,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配置150~220 名全科医生,2009年长宁区实际拥有全科医生已经达到国家标准。按照居民数和全科医生数匹配的标准进行折算,各街道2007年所需全科医生数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配置良好,“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总体上看将基本能满足居民需求,但各街道社区医疗资源达标情况存在差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需重视全科医生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考虑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动,逐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群多层次、多样性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在老年人口持续增加的变动趋势下,可以考虑多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健康保健服务。
2008年,长宁区敬老院的数量31所,职工713人,床位3411个,收养老人2001名。长宁区机构养老资源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服务人员和床位数量有较大提高。但是,2009年,长宁区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已达13.99万,80岁及以上户籍人口达2.65万,如按照入住养老院和老年公寓的老年人的合理比例,应该约占老年人口的 6%~7%的国际标准,目前长宁区机构养老的数量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预测长宁区到2010年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14.38万左右,到2015年户籍老年人口将增至18.35万左右,如果要达到国际6%~7%的标准是有一定困难,即便是按照现行“9073”养老服务格局为标准,也有较大差距。长宁区未来几年,一方面需要逐步扩建机构养老资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和高龄化日益严重的局面。
全区文体资源的发展现状及供需分析
    近年来,长宁区以建设“文化名区”为目标,构筑以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为主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立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到2009年为止,长宁区拥有电影院11个,剧院1个,社区文化中心10个,区图书馆2个,街道图书站10个。
各街道文体资源的配置和供需分析
    “十一五”初期,长宁区文化和体育资源得到较好发展,但街道资源配置情况差异较大。据各街道的实地调研,东片区域社区健身点布局较为合理,实行网路化管理,积极筹备体育健身俱乐部,经费投入较充足,社区体育团队蓬勃发展,文化团体数量较多,文体资源较为丰富。中片区域也得到了较好发展。西片区域文体场地有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片区域文体资源的相对匮乏,在未来几年需进一步完善。
    为推进社会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城区的软实力,我们对长宁区未来几年教育、卫生、计生、养老、文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1.必须重视人口对社会事业优化配置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把握好长宁区域人口现状和人口发展态势,实现长宁区域社会事业资源优质均衡配置与协调发展。长宁要准确把握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根据人口的各种结构分布情况,区分不同人口的不同需求,以人口空间分布变动、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等为依据,加强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最大化,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
    2.提高质量,结构调整,优化全区教育资源的配置
     户籍小学学龄人口的变动及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小学学龄人口的增加,可能引发本区小学教育资源的相对紧张,小学教育资源的配置需未雨绸缪。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两个为主”原则下,长宁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吸收外来人口到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户籍小学学龄人口在2012年前将从之前的持续下降转为上升,且增幅呈逐年扩大的趋势,从而使小学教育资源变得相对紧张,在制定规划时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初高中教育资源相对富裕,可以进一步倡导和推动“小班化”教育和“精品教育”。未来几年,长宁区户籍初高中学龄人口将逐渐缩减,教育资源相对富裕,这对本区初高中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长宁区积极推进初高中“小班化”教育和“精品教育”提供了契机。初中教育资源的相对富裕,一方面可以将富裕的部分教育资源通过小学和初中学制变动缓解小学教育资源的紧张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长宁区进一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提供条件。未来几年,长宁区的初高中教育资源相对富裕,但这种富裕只是暂时的,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动,初高中学龄人口也可能由减变增。因此,初高中教育资源未来几年即使相对富裕,但也不要挪为它用或转置,应该在充分发挥目前最大效用的同时,为未来教育的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
    3.优化配置优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提供能力
    (1)要充分利用市级三级医院资源,实行“双向互动”提升卫生服务水平。长宁区目前没有三级医院,要有效依托其他区的市级三级医院,建立区二级医院与其相关的技术指导,上下互动,合理分工协作关系,可以有效的弥补长宁区缺乏大型三级医院的不足。可以考虑加强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成立“双向转诊”的工作机构,负责与市级三级医院的双向转诊的联系和落实,做到功能明确,优势互补。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确保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移。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及优势,充分结合和发挥社区资源,将站点的医疗保健活动纳入社区工作统筹安排,合理利用现有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卫生服务。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要宣传、服务到位、下沉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使社区居民享受到既快捷、又便利的医疗保健服务。
    (3)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办医。在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前提下,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举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投资办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和服务理念,推动医疗资源的重组和机构调整,补充和改善区域内的医疗服务。参与多元化办医的社会资金允许依法转让给其他投资者。
    4.根据老年人口的变动特征,优化全区养老资源的配置
   (1)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由于目前家庭的“空巢”化和独生子女家庭照护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养老对社区将有更大的依赖性,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凸现和强化。因此,要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社区照料的重要基础性作用,依托社区网络化建设,成立为老服务的社工队伍,建立以社区照料为基础的为老服务体系,低成本可持续,以惠及更大层面的老年人口。
   (2)调整区域养老机构分布,市郊联动政策推动老年人向市郊扩散。养老机构布局建设对老年人口分布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今后,长宁区新建的养老机构,宜向西部靠拢,东部原有的养老机构以改造升级为主。中心城区尤其是内环以内要适当控制养老机构和设施的兴建,以居家养老,完善社区服务为主,让中心城区尤其是内环以内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更有利于激活中心城区的人口活力。同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老年人口到郊区机构养老,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力和人口活力。
    (3)重视和加强对女性老年人口,特别是女性高龄孤寡老人的照料和关怀。长宁区户籍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日益严重的同时,面临户籍老年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女性老年人口,特别是高龄女性老年人口需引起更多关注。长宁区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在解决老年人口的养老方面作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为本区进一步更好地解决户籍人口中老年女性的养老问题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
建设“文化名区”和“健康小区”,优化社区文体资源的配置
    长宁区建设“文化名区”为目标,构筑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在社区积极开展“平民文体”活动,让居民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文体资源,向辖区的内市民免费开放,增设易学且居民普遍感兴趣的活动项目,定期在小区内组织一些常规文体活动,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2)社区进行文体活动的资源配置时,多考虑老年人口的需求。长宁区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倡导“健康老龄化”发展,多设置一些老年人感兴趣的文化娱乐场所,多增设一些基本的老年健身活动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