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区域化党建作引领 凝聚力工程搭平台/——关于社区共治工作实践与探索的调研(以新华街道为例)

  • 发布日期:2013-03-15
  • 点击数:65863
 
  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基本途径,街道作为上级政府的派出机构正好处在社会建设的前沿阵地上。为了落实和推进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街道以共治为指导理念和实践方法,竭力实现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之间的有效衔接,着力挖掘民生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之间的合力,逐渐形成了一条符合现代化大都市实际、体现上海特色的,以组织强化、资源整合、认同培育为主要内容的共治模式。
  新华街道地处长宁区东南部,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下设17个居委会,居民2.3万户,实有人口7.09万人,驻区单位2231家。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法治保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以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以“凝聚力工程”分会为载体,以健全“六大机制”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共治结构,提高了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积累了推动社区共治深入的经验。
  一、以加强区域化党建为抓手,为社区共治提供组织保障
  街道努力提升社区(街道)党工委的决策力、居民区党委的凝聚力、综合党委的覆盖率和行政党组的执行力,坚持区域化党建引领,积极开展党建联建活动,引导职能部门派出机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居民群众,围绕社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事务,营造“社区建设人人参与,和谐社区人人共享”的氛围。
  社区(街道)党工委领导、指导、协调社区各类党的组织,下设“一组两委”,即社区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街道充实区政府派出机构、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和居民区等党组织的党员负责人担任社区(街道)党工委委员和社区综合党委委员,使社区党组织在成员的构成上代表性更加广泛,统筹协调各方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通过提高党组织社会工作能力的方法,紧紧围绕六项重点工作(即:安全稳定大排查、市政建设管理大整治、民生工作大走访、区域经济大服务、社区文化大发展、社区党建大格局),明确方向、制定标准、抓好落实,着力于夯实基层基础基本,着力于创新社会管理,着力于破解民生难题,努力构建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大党建平台。
  加强社区事务服务联动处置中心建设,提升行政党组的执行力。以整合社区行政资源、社会资源为抓手,运用信息化手段,发挥联动中心“一口受理、协同处置、绩效评估”的功能,完善流程预案,为居民和社区企业提供便捷的问题处置和诉求回应平台支撑。一是“一条线”牵动“一张网”,将上报问题派发职能部门和条块力量,分2小时到14天的期限处置并答复,监察科跟踪处置答复率和群众满意度;二是集中推动解决一批社区管理中涉及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难点问题和瓶颈障碍,使社区矛盾的解决更加高效,社区服务的体系更加完善。如无物业管理小区新华路329弄弄口地灯的电线外皮破损裸露有漏电危险,联动中心接报后即刻派人现场查看,2小时之内化解问题,避免了事故发生。
  加强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建设,提升综合党委的覆盖率。党员中心坚持“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工作宗旨,提出“资源整合,项目联动,将一站式服务送进楼宇”的工作思路,设立法人服务中心,把政府职能部门、党群工作部门以及社会资源、市场资源等组合成一个服务团队,以联合走访、联手咨询、协同解难等不同方式,为驻区企业、员工、党员开展综合性的服务。在重点商务楼建立楼宇综合服务站,以团队力量作为后台服务支撑,开展公司注册、组织关系接转、人才招聘等14个咨询服务项目,帮助企业和党员解决急难愁问题,并通过发现新增企业,提高“两新”党建覆盖率。
  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工作建设,提升居民区党委的凝聚力。街道不断深化党内民主带动居民自治,深化“四位一体”机制,为新形势下做好社区党建工作夯实基础。通过整合居民区党组织骨干力量,相继成立了“葫芦缘议家社”、“快乐下午茶”、“弄堂自治小组”、“心理慰藉志愿团队”等130多个居民自治组织,推广品牌自治经验,动员群众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共同商议小区的治安防范、环境治理、纠纷调解等事务,有效解决了老洋房、旧小区物业管理普遍缺位难题,为居民营造了清洁安全的小区氛围与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倡导互助互帮,以党员骨干家庭为中心,创设“老年人互助服务睦邻点”,帮助独居老人、纯老家庭老人融入“睦邻点”中,开展生活服务和文化活动,解决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和生活问题。目前已建立“睦邻点”37个,服务老人600多位,成为社区老年人“话有地方讲、心事有人听、困难有人帮”的服务平台。
  二、以完善“凝聚力工程”分会建设为载体,为社区共治提供制度保障
  “凝聚力工程”分会以服务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化运作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扩大分会的影响力,努力将分会打造为“党建联动的平台”、“志愿服务的平台”、“信息沟通的平台”,为社区共治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健全工作网络。街道高度重视“凝聚力工程”分会的组织机构建设,在17个居民区全部建立了“凝聚力工程”工作站,以属地化的管理模式,不断扩大分会工作网络的覆盖面。目前,共组织动员了278个驻区单位、137支服务团队、近千名义工成为分会或工作站的会员、骨干,开展了20多项“惠及百姓、服务民生”的共建项目
  二是完善工作制度。街道注重强化分会会长、副会长和秘书处的工作职责,切实落实专职党群工作者作为分会联络员,指导推进居民区工作站的工作。着力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联席会议、信息通报、协商议事、联系走访、签约共建等制度,努力推进分会规范化、常态化运作,促进与会员单位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合力解决社区问题提供保障。
  三是落实工作项目。分会与企业共建联建的主要项目按内容划分,包括了八个方面:
  1、文化共建项目。打造“法华牡丹文化节”、“相约新华”、“新华社区论坛”等特色文化品牌,与上海影城、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等社区文化单位合作,每年举办“新春楹联进社区”、“火红中国年”新春音乐会、“新华之夜”大型广场音乐会、文化作品展览展示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弘扬社区人文精神,实现党在社区的文化凝聚。
  2、志愿服务项目。分会整合社区内的单位党员、两新党员、居民区党员资源,招募专业化义工,成立法律、医疗、理财、科普等义工队伍,开展社区服务。
  3、实事共建项目。由企业向社区居民提供应急维修、健康体检等服务。如:“吴安物业应急抢修队”为社区老人解决物业维修难题;光华医院联系西镇居民区为困难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在楼宇组团式服务中,会员单位为楼宇企业、白领提供综合性现场服务;分会整合社区劳动服务所资源为部分失业白领提供就业岗位。
  4、结对关爱项目。会员单位与居民区结对,开展敬老爱老、帮困助学等“困难群体关爱行动”。如:象王洗衣有限公司为香花居民区老人送上节日礼物——价值150元的“洗衣卡”;财瑞大厦企业党员为东镇居民区困难学生“阳光助学”义务辅导功课;分会整合综合党委、工会、计生资源,举办外来务工人员新春联谊会。
  5、文明共建项目。组织会员单位坚持世博期间“两个报到”长效机制,参与文明创建和大门责管理机制。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上海市文明社区过程中,广大会员单位支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文明整治和巡查。在创建文明单位过程中,街道给予社区单位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共同促进提高。
  6、社区建设与管理。街道为社区单位寻找家的归属感,请社区单位为社区管理出主意,想办法。如:邀请会员单位作为“党员议事会”成员参与“三性”事务的议事协商活动,参与矛盾协调会的纠纷化解工作;通过凝聚力工程17个居民区工作站,融入社区参与居民自治实践、组团式服务,将一批涉及单位利益的纠纷矛盾解决在居民区内。
  7、政企沟通项目。通过分会平台,搭建便利沟通平台,拉近政府部门、社区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如:召开政、银、企服务经济恳谈会,邀请区商务委、工商局、税务局、工商联等部门负责人及银行行长共同参加,建立政府、金融、企业协调联动机制,搭建银企对接、互通信息、加强联系的平台,推动辖区企业及重点项目融资工作,努力创造银企互利双赢局面。
  8、党建创先争优。会员单位积极参与创先争优。如:医药、银行、地产、证券、宾馆等行业单位踊跃参与“立足岗位、服务社区”主题活动,参与社区“党员先锋岗”评选,推荐“技术能手”、“岗位标兵”、“服务明星”等典型;分享党建资源,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轻音乐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组织党组织书记、党员参加新华论坛党课报告,参观红色主题实物展。
  四是打造品牌特色。街道提升“企业管理者沙龙”、“人事经理联谊会”、“相约新华”白领公益交友平台等项目,每年都有新思路、新拓展、新策划,吸引管理层和党员群众的热情参与,大量企业需求也在项目运作中被激发并纳入解决流程。企业管理者沙龙覆盖20家企业,结合中小企业经营案例,组织“艰苦创业快乐工作,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经验交流,启发管理者思路,激发企业潜能;人事经理联谊会覆盖41家企业,针对企业实际需求,牵线区劳动仲裁院,组织“劳动争议与仲裁”讲座,并当场受理人事纠纷案,帮助企业运用法律政策,完善管理模式,和谐劳动关系;斯必克公司中大龄单身青年较多,街道就结合“相约新华”公益交友平台,组织了一次专场联谊活动。
“凝聚力工程”分会的运作体现了五个特点:一是党建引领,凝聚力工程是在区委领导下的事业,在社区党工委和企业党组织的支持和指导下,开展共建联建项目,围绕创先争优、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中心工作加强运作,形成单位党建、区域党建、行业党建各方联动、共谋发展的合作共赢局面;二是文化凝聚,形成社区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体现“人文新华”的文化特色和“热情、关爱、包容、活力”的社区精神;三是需求导向,针对企业和居民的服务需求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设计服务项目;四是志愿服务,结合学会义工队的工作要求,培育和挖掘专业资源,开展公益服务项目;五是实事惠民,整合街道的资源、单位的优势,为企业和居民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三、以建立健全“六大机制”为目标,促进社区共治长效常态发展
  街道不断完善共同决策、共同协商、共同管理、共同服务、共同参与、共同监督的“六大机制”,努力形成民主协商、达成共识、共同行动的社区建设和管理共治的氛围。
  一是共同决策机制。对于社区主体事务的决策,街道建立社区事务联席会议平台。每周召开居委会主任办公会;每两周召开居民区书记办公会;每月召开条块联席会议(视频会),出席范围包括街道机关全体、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直属部门负责人、派出所所长等;每月召开居民区专题会议;每季度召开居民区现场办公会,全体班子、职能部门、居民区及派出所、城管、房管等双重领导单位共同参加,邀请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列席;定期召开社区行政党组、综合党委、居民区党委会议。通过制度化手段确保社区主体事务在平台上沟通,决策在平台上形成。
  二是共同协商机制。对于社区各类专项事务,街道通过“三会”(协调会、听证会、评议会)制度,进一步增强街道、居委会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组织、驻区单位、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共同协商的积极性。并在社区推广党员议事会的运作,对群体性突出矛盾和突发事件、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重大事项党内先知晓、先协商、先统一,然后通过党员引导群众,由群众自己做群众的工作。如地铁十一号线施工期间,陈家巷居民区党组织通过党员议事、民主协商,化解了因施工借占小区道路以及灰尘噪音影响等矛盾,维护了大多数群众利益,疏导了群众的情绪,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党员议事会在社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民心工程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构建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载体,激发了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的内在动力,促进了“三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三是共同管理机制。针对一些社区“老大难”问题,街道牵头相关条线部门共同解决。如针对长达10年久拖不决的云阳路马路菜场的市容顽症整治工作,整个行动由街道牵头,城管分队、派出所等相关部门参加,成功疏导违章摊主,取缔无证设摊。通过联合行动,协调管理,还路于民,基本确保了该路段的正常秩序。同样,街道与相关单位、部门的合力协作,成功化解了长达7年未解决的红庄小区裙房矛盾等历史遗留问题,完成了21台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街道还采取市场化管理,专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投标途径,由政府购买服务,将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华山绿地等公共活动设施的管理工作交予相应领域的企业单位。
  四是共同服务机制。街道建立三个党建特色工作室,即俞静社群工作室、君慧心理咨询工作室、蓉之林物业咨询工作室,为驻区单位员工、居民群众等提供专业化服务。在提供民生保障服务方面,加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社、残疾人服务社、阳光之家、阳光心园、阳光基地等设施建设,为各类人群提供特色服务。
  五是共同参与机制。街道邀请凝聚力工程主要会员单位代表、居民区代表、社区群众代表等参与社区代表会议、居民区现场办公会等社区重要会议活动,鼓励代表积极为社区发展出主意、提建议、解难题。围绕区委提出的“三个城区”建设目标,街道定期组织开展党代表、人大代表走基层活动,动员代表所在单位及其他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文明创建等活动,共同运作“惠及百姓、服务民生”的共建项目。落实“百企帮百家”机制,鼓励企业反哺社区,与困难群体结对,并把日常走访与节点帮困相结合。如华瑞中国地产信托连续四年启动“走进新华·华瑞社区关怀计划”,为250名贫困少年儿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20多万元助学补助和素质培训。红坊、万宝、斯必克等单位每年积极参与社区捐款等。
  六是共同监督机制。为促进驻区单位、社区群众对政府工作、社区事务的评估和监督工作,街道组织各方代表成立了政风行风测评队、市民巡访团、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小组等,对社区窗口单位、市容环境、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通过上门走访、实地考察,根据服务对象的感受、反映进行测评打分。

附件:[区域化党建作引领 凝聚力工程搭平台_——关于社区共治工作实践与探索的调研(以新华街道为例]

提示:如无法下载,请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