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探索

  • 发布日期:2013-10-30
  • 点击数:64982

 

 言
    上世纪80年代,一批热爱生活的“泥腿子”艺术家,以农村田野民俗民情为素材,传承了先人的人文智慧,用现代艺术眼光去记录和凝固生活中的美丽画卷,在传统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中,催生出具有独特画风的绘画艺术——西郊农民画。1993年,因西郊农民画的成就,长宁区新泾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2011年,西郊农民画再度为新泾镇赢得了“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为了加强对长宁区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本地区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新泾镇代表组以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西郊农民画为基点,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进行专题调研。为此,代表们先后参与了西郊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研讨会;参观了新泾镇民间文化艺术展示馆内的西郊农民画展示厅,并在新泾镇发展史陈列馆参观了“田野畅想——2013年长宁区新泾镇西郊农民画创作比赛作品展”;同时,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西郊农民画的保护与发展现状进行了普查。代表们对西郊农民画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认识,并高度肯定了政府部门对西郊农民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作的努力,同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现状
    从西郊农民画诞生以来,经历了推广、鼎盛、沉寂和再度崛起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高金龙(已故)、胡佩群等一批农民画家对“新泾彩墨画”又进行了挖掘创新。在创作实践中,“西郊农民画”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个性鲜明的创作技法,并创作出一系列绘画作品。上世纪80年代末,一幅幅描绘人物憨态可掬、景物淳朴真切的西郊农民画优秀作品走出了农家、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中,高金龙的《葡萄架下》、《接新娘》等西郊农民画系列作品入选全国农民画展和上海江南之春画展。一批优秀的“西郊农民画”作品远销至欧美及日本等国,成为当地美术爱好者竞相收藏的作品。“西郊农民画”的影响力随着国外艺术家的追捧而逐渐扩大,高金龙也被誉为“西郊农民画”的创始人。1993年12月,新泾镇(当时的新泾乡)以“西郊农民画”为主要参评项目,参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评选。同年,新泾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此时,我们的“西郊农民画”发展也是达到了鼎盛时期。1998年,农民画传人高金龙辞世,“西郊农民画”出现后继乏人以及对画风把握困难等诸多难题,从而使曾经深受追捧和喜爱的“西郊农民画”开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新泾镇的一段历史佳话。
   2009年,新泾镇社区学校开设了首个西郊农民画班,开启并加速对西郊农民画挖掘和传承的进程。在此期间,新泾镇的文化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们通过不断探索、攻坚克难,创造了“西郊农民画”发展中的几个“第一”:总结西郊农民画的艺术特点,编写了第一本社区教育区本教材;举办了第一场西郊农民画作品展;开展实施了第一个以西郊农民画为研究对象的课题实验项目;第一个作为长宁民间文化艺术受邀参加世博会展示;建设完成第一个西郊农民画展示厅。2011年,因西郊农民画的成就,新泾镇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是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自2007年西郊农民画被列为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至今,从区、镇二级工作机构来看,对于西郊农民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虽然指定了项目传承人和项目传承承接机构,但就整体实施来看,缺乏长效规划,使得项目传承人及项目传承承接单位缺乏行动目标,职责不清,实际操作各自为战。一些如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工作激励机制的缺失,也制约和阻碍了西郊农民画的长效发展。二是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缺乏上级专业组织的帮助与指导。现如今,“西郊农民画”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承接队伍为新泾镇社区学校西郊农民画班。但由于缺少本专业干部和专家级人才,对西郊农民画保护与传承研究不深入、不透彻,使得合理开发利用的市场意识和政策条件欠缺。若长此下去,西郊农民画传承和发展不仅会被慢慢丢失,出现潜在断层,而且还将影响社区文化品牌的建设。三是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缺乏传承体系,后继乏人。从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情况来看中,普遍面临传承体系不全,民间文化传承人年龄老化的问题,“西郊农民画”也面临相同的问题。目前,西郊农民画传人仅有胡佩群一人,在新泾镇具有传人潜质的也不超过三人。现在的年轻人对此也不感兴趣,认为这些东西不时尚、不前卫,没有人自愿传承这些民间文化,无新生代艺人和作品的产生,诸多民间技艺都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四是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工作不到位。由于近年来对西郊农民画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系统教育欠缺,导致一些青少年玩韩国游戏、看日本动漫、跳美国街舞,而对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知之不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外国友人,通过参加社区活动、现场参观西郊农民画后,对西郊农民画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还积极报名参加西郊农民画的培训和学习,形成了西郊农民画“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形。五是市场意识和规模化生产有待提高。近年来,金山农民画等一批外区非遗项目积极整合民间文化资源,在将其产品投入市场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西郊农民画由于制作工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缺少规模性和影响力,还未能进入大市场良性循环领域,仍无法满足大批量需求的条件。
 
    三、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借助长宁区新一轮社区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新泾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优势,加快保护、发展、弘扬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的步伐,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努力做到“两推动”、“三结合”、“四转变”,逐步构建起“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格局,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两推动”:通过西郊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大力推动和促进新泾镇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力推动和促进“绿色新泾、魅力社区、和谐家园”目标任务的建设。
    “三结合”: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结合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民间艺术项目的推广和保护;结合新泾地区城市化推进中田野文化品牌的发展。
    “四转变”:一是从区域化向全区性方向转变。“十二五”以来,长宁紧紧围绕“精品虹桥、国际商都、智慧高地、活力城区”总方针,对外交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发挥着引领作用。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经济、政治全面发展的对外交往方式将收到良好的效果。新泾镇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将以此为契机,与长宁区文化局等职能部门联手,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提升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的层级,做大、做强“西郊农民画”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从松散型向专业性型转变。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政府职能部门的一项工作职责。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应逐步从志愿者的传承向职能部门管理转变,特别要尽快建立基础数据库,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三是从分散式多方管理向集中型统一管理转变。目前,长宁民俗文化中心、新泾中学、新泾镇社区学校都在开展西郊农民画传承工作,一定程度造成了管理、师资资源的浪费。为形成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的合力,因在全区有一个组织工作体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下设“保护”协会,做到责任落实、规范管理,才能真正推进。将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各级职能部门考核,切实落实到位。四是从以活动而保护传承向以保护传承而活动方向转变。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形成常态管理模式,使保护、传承和发展“西郊农民画”的这一项工作取得长效。对“西郊农民画”社会文化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应及时被纳入搜集、整理范围,并加以保护、抢救、改造,使其艺术特色得以保留并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方向与具体措施
    1、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制定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明确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级保护、合理推进。同时,发挥区级文化行政和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西郊农民画艺术特点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从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结合新泾镇“田野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对西郊农民画充分研究,深入挖掘,有效保护,增强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
    2、进一步建立、健全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机制体制。做到三者相结合,在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素质上下工夫。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西郊农民画”的创作培训,定期开展西郊农民画作品大赛,积极搭建“西郊农民画”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展示平台,吸引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建立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考核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协调,努力构筑“大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格局。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的工作,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统筹安排,特别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一是全区各级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宏观指导,搭建层级保护网络,健全工作组织,将西郊农民画保护和传承责任落实到位。二是要加强全区文化部门内部的统筹协调,在领导分工、部门职责上,积极探索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体制,逐步形成科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运行机制,实现文化事业与产业联动效应,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与全市及其它区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为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全社会支持。
    4、进一步建立扶持和激励机制。一是政府应在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经费。应采取有效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西郊农民画艺术风格、制作工艺和传人和名作。加大力度挖掘培养传承人,对确立了的传承人因定期给予一定的津贴补助。二是政府对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的承接部门给予技术人才支持,通过招募专业人员,增加部门编制,保证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专人专管。三是运用市场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大力提倡社会投资办文化。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基金会,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机构和人士的资助。
    5、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西郊农民画展示宣传活动。一是积极搭建西郊农民画的宣传、交流平台,让国内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西郊农民画。二是加强民间传统文化的教育,让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能够后继有人。一方面,把西郊农民画引入正规学校教育,让年轻一代认识、了解和欣赏西郊农民画艺术美感与人文价值,从而加强社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利用社区资源逐步开设西郊农民画欣赏和体验等课程,使其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利用新泾镇民间文化艺术展示馆、新泾镇发展史陈列馆等文化场所和阵地,开展西郊农民画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积极营造西郊农民画的宣传氛围。三是充分挖掘社区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传统民俗、节日庆典以及对外交流等文化活动中,充分整合、利用西郊农民画的文化资源,努力恢复和开展有价值的活动。
    6、进一步依托西郊农民画等民间文化资源,夯实“田野文化”。社区文化品牌需要体现地域文化个性。前期长宁区邀请市级部分民间文化专家进行的研讨,在全区十几项非遗项目中,能体现长宁文化个性的非遗项目,西郊农民画成为为数不多的代表。进一步挖掘以西郊农民画为代表的新泾镇民间文化资源,将进一步夯实和推进“田野文化”品牌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全面分析了目前的形式和任务,认为总结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贯彻和落实十八大精神,依托西郊农民画保护、传承和发展为抓手,促进长宁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彰显西郊农民画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新泾镇田野文化名片增添亮色,从而发挥文化引领,助推新泾镇“绿色新泾、魅力社区、和谐家园”建设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新泾镇人大代表组
二O一三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