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关于优化整合社区老年服务资源的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17-11-13
  • 点击数:62291

 

         新华街道人大代表组着眼社区老龄化日趋严峻的现实,呼应社区老年人日益增强的服务需求,前瞻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建设愿景,以新华社区为样本,通过代表收集资料、组织座谈、实地考察、征询意见等形式,深入社区,广泛调研,联系实际,针对性提出关于优化整合社区老年服务资源的调研报告,履行代表资政建言的职责。
       新华街道地处长宁区东南部,面积2.2平方公里,下设17个居委会,居民2.3万户,户籍人口5.7万人,实有人口6.9万人(含延安西路900号1.4万高校集体户口和外来居住人员)。社区现有60周岁以上本市户籍老人人口1.9万余人,占总人口比重的33.3%。其中,70岁以上约9400人,80岁以4000余人,90岁以上近500人,100岁以上9人;纯老家庭老人2015户,独居老人1237人。新华街道的老年人口比重已超出同期2016年上海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0.2%的比重,而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在我国正处于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2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540万,占上海户籍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6%。同样,新华街道人口老龄化也将更趋严重,普遍形成的 4 + 2 + 1的家庭结构,已使养老问题成为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需求之一因此,优化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是当前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目前新华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多年来,在新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老龄委、老年协会等组织机构着力“三个围绕”,努力适应和满足社区老人多元、多样、多层的养老需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日益充裕,社区老人群体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具有新华社区人文特色的为老服务新格局。
     (一)围绕老年生活“宜居社区”建设,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惠民便捷服务
      新华街道致力于打造“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主要是编织三个网,即服务网、信息网、互助网。
      一是服务网,现有1家民办养老院,110个床位,入驻率约80%;2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分别有15个和23个床位。建有1支拥有22名服务员的居家养老队伍,417名老人享受政府补贴的上门服务。5个老人助餐服务点,每天为330名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1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向老人提供25项上门服务的生活项目。8处项目化服务点,1592名老人享受低偿的项目化服务。4处社区卫生服务点,方便老人就近就医、配药、吊针等服务。
      二是信息网,落实“四个一”,“一线”,开通了新华街道服务热线,受理老人的各类求助和投诉电话;“一网”,建立网上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提供政策资讯、网上预约等优惠服务;“一册”,制作《社区便民服务手册》,免费发放到每家每户;“一报”;编辑《走进新华》社区报,每月一期介绍社区共治等信息。
      三是互助网,组织60家社区单位自愿加盟,发挥行业服务优势,每年签约一次服务承诺书。组建法律、医疗、环保、助老等12支专业服务队伍,定期为社区老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以志愿者服务中心为载体,每季度组织一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每月开展为老服务和结对关爱活动。
      (二)围绕长宁“幸福养老”体系建设,重点开展特殊老人群体的关爱服务
       新华街道针对社区独居老人、生活困难老人、失智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了六项公益性为老服务项目。
       一是社区老人互助服务睦邻点项目。2010年至今共建立了51个睦邻点,参与活动的老人达1000多名。
       二是公益性社区老人关爱服务项目。作为上海市公益招投标项目申请项目之一的关爱失智老人,五年多来,受益人次累计达万余人次;项目之二的精神关爱活动,合作闵行区利群社会工作事务所,组织文体团队志愿者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是开展“伴管家”科技养老项目。合作国家宽带网络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点20户独居老人家庭安装智能设备,24小时传输实时独居老人安全信息。
       四是开展“老伙伴计划”关爱项目。组织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建立独居老人档案、上门走访、测血压、安全检查、志愿者例会等五项日常制度。
      五是开展社区老人适老性改造项目。为57户困难老人家庭提供住房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向600户老年人家庭发放“防跌倒”感应小夜灯和防滑垫,居住在老公房小区高楼层的老人安装楼道爱心椅223只。
     六是开展社区老年人免费擦窗项目。借助社会组织的专业力量,为312户困难纯老家庭老人提供免费擦窗服务。
    (三)围绕社区老人日间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四请三送”的日常工作机制
      新华社区老人日间服务中心总面积480平方米,面向社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项目化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综合服务。 
      四个“请进来”一是把社区老人请进来;二是把驻区单位请进来;三是把社区团队请进来;四是把服务项目请进来。
      三个“送出去”,一是把居家养老服务送出去;二是把生活服务项目送出去;把爱心助餐送出去。
      二、当前新华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的发展瓶颈
      新华街道在市、区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社会组织的参与下,社区为老服务事业日新月异,各项服务设施、各类服务项目日臻完善,但是,在老年群体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严峻现实下,依然难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强的服务需求,依旧存在约束社区老年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简要归纳为二点。
     (一)统一管理的社区综合性为老服务工作平台建设滞后,导致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不协调
       2016年3月上海市老龄委办公室、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文“关于加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首次系统提出建设综合协调、集中统筹的为老服务工作平台。在此之前,2014年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4年市老龄委提出“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试点的指导意见”,这些文件都未明确提出建立综合性、事务性、日常性、长效性社区老龄工作服务载体的具体要求、功能、保障等切实措施。长期以来,市、区、街各职能部门条线工作的社区老年服务载体都是各做一块、各管一方,有的独自运作,如敬老院、居家养老等;有的功能重叠,如生活服务、互助关爱活动等,缺乏集中统筹安排,造成资源利用不足,逐渐导致社区老年服务资源一定程度的配置失序。
      (二)社区老年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滞后,顶层设计的前瞻性不够,导致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供需不平衡
    2017年2月国务院颁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2016年9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上都对老龄事业的发展提出纲领性、指导性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早在2013年6月,长宁区老龄委提出“幸福养老”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要求按照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至今,各街道基本未编制全面对接中央、市、区工作精神的本社区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一般都是按照市、区等职能部门下达的工作指标,落实有关目标任务,提出相关具体方案,不可避免地形成项目化推进、碎片化发展的工作方式。比如,由于费随事转,街道难以因地制宜“补短板”,结合社区实际定方向,逐渐导致社区老年服务设施相当程度的供需失衡。
        三、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优化整合的建议对策
      依据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基本状况,针对当前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瓶颈,结合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愿景,按照一系列中央、市、区关于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精神和要求,本调研课题着重提出超前优化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建议对策,微观上注重“中心”建设,宏观上注重规划先行。
      (一)坚持创新意识,切实建设一流水准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按照市老龄委、市民政局“关于加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2016年底建设20~30家具有示范效应的“中心”,2020年完成200家以上“中心”建设,实现街镇全覆盖。遵循“四个合”的要求,设施组合、健全社区养老设施网络,服务统合、深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管理整合、提高社区养老资源使用效率,虚实结合、为社区养老提供科技支撑。依据“四个功能”,一站式综合服务、一体化资源统筹、一网覆盖信息管理、一门式办事窗口。目前,新华街道已启动位于番禺路222弄的新华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2098平方米中心将集“医养结合、养教结合、人文乐老、公益惠老、科技助老”等一站式服务项目。社区当务之急是切实前瞻性制定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方案,重点是优化整合社区老年服务资源,突破社区为老服务的瓶颈。一是各类为老服务设施;二是各支为老服务队伍;三是各方社会组织资源;四是各种为老服务活动;五是各项为老服务资金。不仅要避免配置失序失调,避免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建设书面化、形式化、情绪化,确实为加快建设具有社区特色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机制顺畅、服务优质、管理一流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夯实基础。
      (二)坚持规划先行,切实编制社区中长期老龄事业发展五年规划
       增强规划意识,以规划引领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可由街道层面到区级层面,通过全面收集、细致分析社区老年群体近年来的基本健康状况、家庭结构、生活需求等大数据为基础,深入研究各社区老年群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前瞻思考,专业方法,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导向,统筹发展,有目标、有定位、有项目、有计划、有保障、有政策、有特色,着力提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承载能力,提高为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拓展空间,精心编制经得起时间考验、实践检验的社区老龄事业发展五年规划,改变社区为老服务供需失衡困境,只能小打小闹的窘境,扭转当前设施建设、项目落实、经费保障基本由上而定的惯性思维。同时,做到规划长行,一以贯之,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做,不断优化整合,不断完善提升,真正按照规划让蓝图变成现实。
 
专题调研小组
召集人:丁国铭
  员:陆  敏、  聆、杜品刚、邹生顺、卢志刚、刘  斌、
            刘冬暖、余荣耀、沈钟宇、邵  军、胡立霖、康红恩、
                    黎、潘  
 
                                                                                                                       新华路街道人大代表组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