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专项监督情况的报告

  • 发布日期:2019-10-16
  • 点击数:14050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专项监督启动会和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于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管理推进情况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区人大常委会从今年5月份开始,对我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情况以及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后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监督,同时,还邀请了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全区推进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抽样评估,进一步了解掌握了本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和落实《条例》的现状,有力地推进了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基本情况

(一)聚集重点着力推进。区人大常委会以“普及率、配置率、满意率、利用率”为监督重点,采取明察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居住区、学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酒店、商场、沿街商铺等各类场所开展监督调研。区人大常委会领导积极参与,张汪耀主任亲自带队,深入天山、虹桥、华阳等街镇社区和地铁2号线10号线沿线的单位、商圈等场所监督调研,其他领导也带队走访调研推动各方面积极行动加强宣传、解释、引导工作,鼓励、呼吁、监督市民、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无物业管理的小区投放管理难、弄堂无场地硬件配置难”等问题,推动政府部门分别采取上门收集和规划审批绿色通道以确保硬件设施配置到位等方式予以解决群众反应较多的混装混运问题,监督政府部门把好分类收运关,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健全清运评价机制和混运举报机制,确保生活垃圾“一分到底”针对“两定”问题,区人大常委会督促各街镇通过多种形式充分了解和征求居民的意愿和各方意见,制定出符合不同小区实际的“两定”方案。针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指标问题,监督调研中,我们采取跟踪监督的方式,重点关注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量和湿垃圾分类处理量在生活垃圾总量中的占比情况。

(二)通过种途径强化监督。通过人大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落实《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报告等形式,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抓住垃圾分类的主战场在社区、关键在于群众配合的这个关键,充分利用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持续发挥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和社情民意联络员作用,通过加强普法宣传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所在单位和居民区带头开展垃圾分类。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今年承担区委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区环境品质”重点课题调研,“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分课题进行专题调研,专门成立课题组,全面研究分析垃圾分类开展情况,进一步有效推进工作提出意见建议。二是组织专项视察。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领部分人大代表、城建环保工委委员,围绕垃圾分类中的重难点问题,先后赴虹桥假日酒店等20家大中小型宾馆,以及剑河路愚园路等9条重点路段的沿街商铺、酒店10余家“网红餐厅”,一次性用品限制使用情况进行专项视察动员代表广泛参与。条例施行首日,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进社区活动,了解条例实施情况,宣传法规内容,听取居民关于垃圾分类的意见建议,积极回应群众愿望呼声,并对居民群众的支持表示感谢。全天共有146名区人大代表、18名新泾镇人大代表深入162个小区的442个生活垃圾投放点了解情况,收集居民意见建议91条。另外,组织区人大代表每月到自己所在的选区,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实际情况,开展面对面监督。五个月中参与人大代表共1039人次,提出意见建议195条,目前大部分意见建议已通过街镇人大机构督促解决。

(三)着眼常态长效紧盯不放。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领城建工委等人员,采取不同方式,组织对全区面上推进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有效助推垃圾分类常态长效工作。一是组织部分区人大代表、城建工委委员开展了专项检查监督。5开始至9份结束每个月重点检查2个街镇,检查范围居民小区和单位,同时还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分别召开座谈会10场,共检查居民小区19个,单位11家,环卫企业2二是组织人员不定期地到区绿化市容局、城管执法局、作业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工作推进,提出工作建议,并通过专题听取垃圾分类情况汇报等方式开展监督。三是邀请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全区推进垃圾全程分类情况抽样评估工作,从7月1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评估对象包括小区30个、单位60家、公共机构10家,两网融合服务点20处,两网融合中转站3个。比较客观地整体反映全区面上推进情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促进专项监督工作开展。

二、基本评价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牢固树立“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理念,坚持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编制了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年初按照全市“三年目标两年完成”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加速、提质、增效”、“长宁区垃圾分类工作要走在全市乃至全国前列”的要求,编制了《长宁区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计划》。通过全区发动、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目前全区9街道完成示范街镇创建739个两定居住区100%完成创建711个单位收集点100%实现分类达标167道路6875家商户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分类上门收集100%覆盖1013座生活垃圾箱房标准化改造100%完成。落实分类运输车辆161制作6000多个密闭型湿垃圾专用桶,湿垃圾“以桶换桶”杜绝滴漏。已建成两网融合点位768再生资源集散场1700m2有害垃圾暂存区1306m2;全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18.6%上升至59.04%区城管执法部门对辖区内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截至9月底,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821起,其中:责令改正788起,立案查处33件,处以行政罚款32300元。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9月27日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长宁荣获2019年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王岚代区长作了交流发言。

(一)政府加大推动全民积极参与

    1、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通过调查排摸理清长宁区底数和现状,经过各方研讨分析,制定《长宁区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为年度垃圾分类工作明确任务,也为未来工作指明方向。

2、各部门积极参与。各部门积极行动,以身作则,认真执行《条例》。区关事务管理局加强对党政机关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区级党政机关对全区其他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区国资委规范区属国有企业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新长宁集团、九华集团等单位垃圾分类工作切实落实到位;区教育局将垃圾分类知识引入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培养各年龄段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区城管执法局对全区各单位进行垃圾分类执法检查;区临空办利用区域优势积极促动引导,引领我区单位强制分类整区域推进;区文化和旅游局对各大宾馆、酒店垃圾分类工作督促落实;区商务委对各商场、集贸市场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进。

3、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垃圾分类表面上看似围着垃圾转,实质是居民思想认同、行为认同的过程。我区创新提出居住区垃圾分类“两定”模式,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分类的意识,培养居民自觉分类的习惯,为垃圾分类全民参与、全面覆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二)注重分类实效和自觉意识的提升

1、硬件设施分类改造标准化。对全区有垃圾分类条件居住区的垃圾箱房实施标准化改造全覆盖,加装水斗、雨棚、照明等人性化设施,具备四分类投放、收集和“两网融合”的功能,垃圾箱房改造的同时完成分类标志标识的更新,达到箱房内外容器、标识、宣传、公示、配置“五规范”。道路废物箱的分类标识及时更新。

2、过渡推进居住区两网+模式。结合过去推进的“两网融合”试点工作经验,积极开展两网+试点,为两定模式提供过渡条件。实现“三员合一”,将原来的箱房管理员、垃圾分拣员、分类指导员合而为一,按照“一人一箱房”的原则配备箱房管理人员,统一承担箱房保洁、可回收物收集、绿色账户积分等8项辅助职责,分类实效明显增强。

3、积极推进居住区两定投放试点。在两网+的基础上,探索居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自觉分类投放试点,箱房管理人员负责箱房管控等基础工作,对少数未做到准确分类投放的垃圾进行分类示范,做好垃圾投放时段的分类指导工作。

4、着力推进党政机关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在全区范围内,全面实施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不分类、不收运”制度打造临空经济园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区域,在示范区域内的商场、公共场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商务办公楼宇、星级酒店等严格按照单位强制分类规范标准推进落实。区城管执法局对全区各单位加强垃圾分类执法检查,促进单位实现分类实效达标。

(三)加强分类收运和处置物流的管理

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在居住区和单位的垃圾箱房中,在原有分类垃圾容器的基础上逐步更新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和单位均配置四分类垃圾容器,并按产生量需求设置容器数量。其中,湿垃圾容器更换为圆桶密闭式,既预防垃圾箱房异味散发,又为无滴漏的“以桶换桶”湿垃圾收运方式提供条件。

2、生活垃圾分类运输管理。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在所有垃圾分类达标小区,逐步实现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全程分开清运、分类中转、分别运至不同去向的规范处置点,确保前端分类后端分处,避免混装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居住区有害垃圾处置,明确由区属环卫作业公司收运至区有害垃圾中转贮存点,委托有相关资质的单位进行中转贮存点的管理和末端处置。

三、监督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硬件配置需进一步规范完善专项监督中发现,有点位投放容器配置不规范市里新的要求有所不符,有的单位点位未设立四分类垃圾投放容器或投放容器无标识;有的垃圾箱房周边可回收物和建筑垃圾堆放不够有;可回收物的收运单位车辆配置不足,影响收运效率。

2. 制度落实需进一步加强。专项监督中发现,二次分拣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居民不配合现象,源头分类仍需强化推进;菜场的湿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应按市相关标准要求尽快推进;物业对垃圾分类的履职意识和能力还需加强;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等无人监督的区域,存在乱投乱放的现象。

3、低附加值可回收物的处理需进一步落实。低附加值可回收物中如泡沫包装盒体积大,容易积压,影响市容环境和消防安全,处理渠道不够畅,小区废酒瓶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清运也不够及时,利用价值低,收运企业积极性不高。

四、几点建议

1、完善分类设施维管机制

严格按标准要求,落实配置配备,对居民区按责任主体明确管理责任人,对单位结合不分类不收运要求,把设施设备配置作为一项具体指标纳入管理。检查考核中一经发现不规范配置、设置或缺损的,督促及时整改。对两网融合服务点的使用,明确规范管理要求,强化可回收物的收运监管机制。

2、强化垃圾分类制度落实

进一步加强宣传,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形成良性的舆论氛围,引导居民在源头上进行分类;对两定小区居民的投放习惯和时段进行深入分析,如有必要的,调整或延长投放时段,也可以探索在小区内增设一个误时投放点;对物业公司综合施策,进一步强化垃圾分类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加强联动,督促物业公司增强履职意识;继续发挥绿色账户积分作用,增加兑换物品种类,简化兑换流程,增强市民垃圾分类主动性、准确性、持续性

3明确可回收及有害垃圾收运机制

加强对泡沫塑料、废酒瓶等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回收管理,区相关职能部门应提请市级职能部门明确附加值可回收物政府相关政策废电池和日光灯管等有害垃圾回收去向加强监管,对药品和废油漆等有害垃圾回收渠道需要进一步明确,区相关职能部门应与市级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对各类有毒有害垃圾的去处统筹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