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 专项监督的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20-11-25
  • 点击数:13846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的工作要求结合长宁营商环境建设实际,区人大常委会立足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际,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全过程发挥区人大代表主体作用,以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工作重点,聚焦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两个方面开展调研(“两个聚焦”,即聚焦市场主体权益保护、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办理、保障住所变更自由等营商制度建设内容聚焦一网通办、优化企业开办、包容审慎监管等窗口服务内容)。经过5个月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基本情况

5月18日,市人大财经委在长宁区召开2020年第一次市区人大财经工作座谈会,学习《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称“《条例》”),部署市区联动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工作。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将“十四五”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和市人大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有机结合,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专项监督。

1.制定方案,动员部署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70项《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事项初步梳理情况表》,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梳理出符合长宁区属的65项专项监督事项;制定《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市区人大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的工作方案》,建立由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领导,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区发改委主任为双组长的专项监督工作组,明确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两个聚焦”监督重点及时间安排。6月23日,召开区人大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工作推进会,发布了专项监督工作方案,区发改委、商务委、市场监管局汇报了长宁贯彻落实《条例》情况、市场监管的制度创新、窗口服务等情况,专(工)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围绕营商环境优化建言献策。

2.视察走访,开展调研

围绕《条例》和世行、国家、上海市营商环境测评相关工作要求、政务服务创新等工作,在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下,联合发改委,视察走访了区市场监管局、法院、人社局、税务局、司法局、投促办、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参与了财产登记、开办企业指标现场走访并座谈,了解《条例》在长宁的贯彻落实情况,重点了解推进“一网通办”工作、优化政务服务等创新举措,实地体验了自助服务等流程。参与走访相关企业,听取企业瓶颈诉求,从人大职能的角度,助力推动部分诉求协调解决。

3.推动落实,联动协作

条例》出台后,按照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和要求,在专项督查组的推动下,区政府高度重视《条例》贯彻落实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1制定《长宁区贯彻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意见》区政府高度重视《条例》落实工作,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听取工作汇报,指定区发改委牵头落实,会同区相关部门起草《长宁区贯彻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多征询政府及人大财经委意见,加强沟通。8月18日《实施意见》经区政府第14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区府办发文实施。《实施意见》分为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两部分。总体要求部分:把握“三大任务一大平台”重大战略机遇,按照“主动对接、主动服务、主动改革”的思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条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强法治的重要举措,为发展聚力、为企业赋能,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重点任务包括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务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创新监管执法强化法治保障五个方面50项任务对应《条例》中涉及到的具体规定,无遗漏去《条例》80条中关于目的、范围、附则等表述的条目和部分区里无相关职能的任务)。《实施意见》共涉及区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区府办等22个部门和单位,明确分工职责,有力地保障了《条例》在长宁的贯彻落实。

2)加强与市级部门的对接区发改委拜访市发改委营商处、改革处、信用处,汇报长宁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推进情况,并邀请市级有关部门到长宁实地调研,走访了江森自控、仲利国际、世贸商城、自然资源确权中心和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等企业和服务窗口,邀请市府办审改处、电子政务办实地走访了携程、美团等企业,听取市级部门对长宁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改革创新工作指导。
    3)推动企业诉求解决。区发改委、市场监管局、科委等部门召开氦豚机器人公司诉求沟通会,推动企业顺利完成经营范围和地址变更,并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针对仲利国际提出的金融相关业务牌照申请等诉求,区发改委会同区台办、投促办以及天山街道等部门与企业进行沟通,陪同市发改委开放处走访企业,进一步推动企业诉求解决。就携程美居酒店自助登记、深屹网络相关许可办理、科麦烘焙外地工厂复工、神州信息开展信创业务、亦非云打造5G融合电视产业基地、便利蜂企业证照办理等诉求,与区府办、公安分局、文旅局、科委、市场监管局和相关市级部门沟通,做好政策咨询,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

二、长宁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根据上海营商环境改革3.0版方案、《条例》及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和《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各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完善政务服务制度创新

1)不断提升“一网通办”服务水平,提高网办率组织全区26家业务部门,对接入“一网通办”的679项政务服务事项逐项开展多轮在线测试,对照每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本市“一网通办”运营报告》,分析我区各部门网办情况,经各部门共同努力,我区网办率从1月份的10.04%,提升至7月份的44.30%,全程网办率达到3.75%,列全市第2名。

2深化电子证照归集应用。按照“两个免于提交”要求,加快电子证照归集应用,已完成归集区级制证电子证照44类。办事窗口100%接入电子证照库,实现政务服务窗口“电子亮证”全覆盖,身份证、工商营业执照、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等300多个高频、常见证照均可通过调用电子证照库,实现证照免交。

3)打造长宁特色政务服务。打造长宁特色政务服务地图,包括线上一张图和线下一张图,线上一张图主要涵盖各类提供政务服务的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形成长宁区政务服务平台目录索引;线下一张图覆盖全区所有提供政务服务的实体窗口和自助服务终端,同步显示各窗口拥堵指数,引导市民错峰、就近办事确保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内容一致、数据同源、点位全覆盖。统筹规划部署自助服务专区部署超级自助终端,推动政务服务向社区延伸,截8月底,全区已安装“一网通办”自助服务终端15套,覆盖网格15个,累计办件1393件、提供证照查询打印服务3083次。

4试点居住登记、居住证线上即时办理。4月23日,全市首张“即审即批”上海市居住证在长宁虹桥街道党建之家的自助终端机上生成。市公安局推出的“线上居住登记、居住证办理即审即批”便民措施在长宁全域开展试点,居住在长宁的境内来沪人员通过“随申办市民云”或“一网通办”服务终端机即可自助办理,实现办理材料“零提供”和即时审核即时发证。截至目前,“一网通办”服务终端机已现场制证458张,占全区居住证总办理量的13%。

5提升开办企业全程电子化比例。3月31日起,在支付宝、微信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或者“随申办”app可下载电子营业执照,下载完成后通过出示扫码的方式进行身份验证,经办人无需携带营业执照原件。4月1日之后设立的企业在领取电子营业执照后可以下载对应的电子印章,通过电子印章可以实现数字签名,助力实现全流程的电子化登记。鼓励集中登记入驻企业进行全程电子化设立登记,今年以来共有840户企业通过全程电子化流程设立。

6)深入推进“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改革工作。“一照多址”持续扩容,截至目前,共有一照多址企业38户,区内备案地址42个、区外备案地址211个。试点食品许可“一证多址”辖区内的直营连锁食品经营企业及分支机构,且分支机构装修标准统一、商品配送统一、经营模式统一、食安风险可控,仅需在企业总部办理的食品经营许可证上增加分支机构的经营场所即可,分支机构无需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目前已有食品经营许可“一证多址”企业6户。

2.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1开展注册事项“秒批”。对市场监管职能范围内7大类涉及食品药品、医疗器械、酒类等备案许可事项,梳理出92项注册事项进行“秒批”快速处理。实行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及酒类商品零售许可证“证照联办”,合并受理、同步审批。对因审核权在市市场监管局或涉及实质审核的注册许可事项,推行证照寄递业务,实现窗口办理跑一次

2率先开展不动产抵押及抵押注销登记“不见面审批”。企业、市民如办理不动产业务,只需通过银行在线提交登记申请,通过线上平台数据上传登记系统,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事务中心在线审核,审批通过后线上核发电子登记证明,实现“不见面审批”,截目前,登记中心共办理“不见面”抵押注销登记188件、转移登记同步抵押登记595件,可办理范围扩展到建行、工行、交行、农商行和招行5家银行。升级非住宅转移登记业务专窗为企业办事专区,服务范围由工厂、仓库扩展到住宅、办公楼,服务时间减少,办理时间从半天办结提速到90分钟内即可缴税领证。

3)提升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办理服务。借助信息化技术,以企业版微信APP小程序为平台,分别设立经纪机构业务联系服务群和企业服务群。长宁的企业客户和经济机构可以通过服务群便捷地进行登记预约、通过小程序上传资料进行预审以及相关疑难问题的咨询。通过在服务群进驻的专职人员实现“无缝对接、实时反馈”的沟通机制,进一步提升了不见面办理服务的效率,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少跑腿,好办事”。

4)落实工程建设领域改革。推动工程建设领域改革政策落地,对窗口人员、审批人员开展内部培训,通过网络推送相关政策宣贯课件给各建设主体单位,帮助企业尽快了解改革方案。积累改革样本,区建管委等部门根据市级部门要求全面排摸改革样本,主动与社会投资项目对接,全面梳理排摸涉及全流程、减免费用、供排水、验登合一等 13大类项目样本。积极对接重点项目,主动做好指导服务,针对宜家、226街坊、115街坊等重点项目,予以充分的指导和跨前服务,如就宜家项目关心的标段划分,施工许可分步申请等问题及时与市住建委进行沟通,解决建设单位关心的问题。

5深化拓展办税服务模式便企利民。2月19日起在全市率先向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户管纳税人免费提供发票专业配送服务,在原有“网上申请+专业配送”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服务赋能。组建“专业化+综合化”在线辅导师资队伍,开设“蒲公英云课堂”,讲解税收政策与实务操作,截至目前共推出18场“蒲公英”云课堂直播培训通过“宣传辅导送上门+自助服务”新模式,推进网格化服务进楼宇。在古北市民中心打造个税服务点,实现市民个税事项“家门口办”,并配备双语志愿服务团队开展现场答疑。

3.提升贸易便利化和特色产业能级

1推进贸易便利举措实施。加强和会展中心海关联络沟通,推动深屹网络探索线下保税展示交易创新,为纽仕兰继续实施“验放分离”、保健品跨境前置仓等创新举措创造条件。全力培育重点企业提高海关信用等级,指导展商企业兄弟(中国)和东方国际对外贸公司申请高级认证的材料准备。帮助区内企业完成跨境电商B2B模式试点,推荐区内重点物流企业欧西爱司成为首批试点企业。联手拼多多和东方国际集团,线上开设进口商品专营店,广大市民得以“嗨购长宁 云享国际”,实现“线上带货+线下看货体验”新玩法。牵线区内“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新联纺Gracina生活馆、上海高岛屋日本进口品交易馆、深屹网络)在进博会期间参与程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2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围绕“进博服务首站、企业办公首选、经贸机构首推、商品展示首发”功能,将世贸商城三楼打造成长宁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展示中心、共享中心和开放中心。将裸心社打造成具有复合功能的营商服务中心,包括行政服务中心虹开发分中心、长宁服务企业大讲堂、开发区党群服务中心、进博成果展示等。挖掘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国别商品中心运营企业,将愚园路打造成为进口博览会国别展示交易体验的特色街区,目前已经集聚了新联纺Gracina生活馆、希华馆、荷兰灯具等一批具有国别特色的企业。

3争取虹桥商务区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今年上半年的虹桥商务区专项资金申报受理工作已启动。虹桥商务区专项资金在覆盖整个示范区的基础上拓展至新泾镇、程家桥街道全域。根据相关申报指南明确要求,在近一年的前期项目储备的基础上,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充分调动示范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共收到52家企业的53个项目申报申请。经预审,共有11个项目基本符合政策要求,可申报2020年度上半年虹桥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现代服务业政策。

4.进一步提升优化人才服务水平

1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开展战略合作。对接虹桥商务区打造国际开放枢纽目标,融入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建设,通过合作,打造上海西部乃至长三角区域人才服务综合体,实现人才标准互认、资源共享、政策互通,服务产业集聚,以人才服务推进区域营商环境的提升。

2制定出台创新人才集聚区建设20条创新举措。围绕实施重点人才工程、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集聚高地、提升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能级、搭建科技创新人才事业发展平台、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出台政策,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配套制定了《长宁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长宁区支持和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长宁区特殊人才引进工作实施办法》等15个实施细则。深化人事人才事项线上办理服务。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对现有流程进行再造,实施信息化申报、容缺性受理、“不见面”办理、“非接触”反馈。优化长宁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好人才服务无缝衔接,实施一企一策精准人才服务专案,建立与重点企业“一对一、一体化”的服务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形成个性化服务菜单,落细落实服务举措。
    3拓宽优秀人才引进、举荐渠道。修订完成特殊人才引进办法,在全市率先启动2020年特殊人才引进工作,今年以来,完成3个批次57名特殊人才引进工作。成立上海市企业HR联盟虹桥分会,集结HR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搭建企企、政企之间的交流对话平台,强化市场主体对人才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吸引知名人力资源企业和新兴业态人才服务机构入驻长宁发展。成功举荐上海谋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罗清篮当选2019年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波成功申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建立职称申报直通车和绿色通道,简化申报材料,缩短申办流程,推荐科大讯飞、烨睿信息、慧模智能等3家企业入选上海市人工智能领域职称评审重点单位。

5.加快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1实施包容审慎监管。6月区市场监管局在市免罚清单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布区级免罚清单,覆盖质量监管、广告监管、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电子商务、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价格监管等10个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领域的42项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进一步拓宽领域、提高覆盖面,针对企业违法初期、违法情节轻微等情况,适用免罚清单予以免罚。针对职业举报、职业索赔,指导企业在合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截至10月底,共有48家企业通过市、区两级《免罚清单》被免于处罚。

2深化互联网法庭建设。疫情背景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审判庭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探索在线庭审常态化机制,1-9月共进行在线庭审1956场,占已完成全部庭审数的11.93%。总结审判经验,形成对互联网企业的司法建议和提示,指导企业优化平台管理规则,实现平台、商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推出符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需求的“司法诊断报告”,聚焦企业近几年涉诉案件进行体系化、专业化、针对性的司法分析,及时发现、总结企业发展中的风险点,分析成因,提出合规建议,引导企业开展“靶向治疗”,实现合规发展。

3出台限制消费宽限文件。针对小微企业疫情期间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资金周转不畅等现实问题,长宁法院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限制消费措施宽限期实施办法(试行)》,通过有条件地给予相关企业法人、主要负责人等一至三个月的限制消费宽限期的方式,为企业争取宝贵的“喘息”时间,维持企业经营稳定。

4推动“一站式”非诉讼争议解决平台建设。以长宁区复工复产复市大调解机制建立为契机,全面提升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实体枢纽平台功能,组织司法行政条线各类矛盾化解组织入驻中心。根据诉调工作新要求,区司法局、区法院进一步达成合作共识,将当事人自行申请诉前调解的案件纳入区诉调对接中心受案范围,对接全市“智慧调解”平台,联通线上线下一门式矛盾纠纷受理处置端口,强调调解优先,更好地处置各类涉诉矛盾纠纷。

三、存在问题

1.改革进入深水区,突破难度加大

随着近几年优化营商环境各领域各项改革举措落地,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涉及的事权不断上升,需要市级乃至国家在相关制度上进行突破。在区级改革空间不断压缩的情况下,如何推动改革力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有待进一步思考。

2.联手推进工作协调性不够,企业获得感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任务涉及到多个部门,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问题协调、共识形成机制,未能充分整合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切实提高企业获得感。

3.区级政务数据缺乏整合

通过与市大数据中心比对网办率、全程网办率、电子证照归集、证照清单调用等重点数据,发现市区两级办件库数据均存在数据不全、录入延时、无法匹配等问题,且区级办件库主要功能停留在基本工作量的统计,无法真实体现长宁一网通办工作全貌,给分析研判带来难度。

4.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陷入瓶颈

对标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一网通办”,进一步加强本市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试行)》(沪府办[2020]7号)文件提出的标准要求,区行政服务中心软、硬件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建设优化。

四、下一步意见建议

1.加强企业调研走访

在加强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加大企业走访力度,加强诉求收集和协调解决力度,并及时总结提炼长宁改革创新的典型案例,力争形成更多更有推广价值的“长宁经验”“长宁模式”。

2.充分整合区级资源

进一步增强联动,尽可能整合营商环境相关的信息系统、业务流程、公共数据,精简优化办事流程,形成协作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向企业提供更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

3.建设区级数据

启动长宁区“一网通办”数据台建设,对全区政务服务数据进行全量收集,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业务流程再造,为经济发展、城市更新、社区服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同时兼顾“一网统管”结构化数据汇集。

4.加强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

进一步研究新建(改扩建)区政务服务中心项目,整合接入区人社、司法、建管等部门涉企服务事项,拓展政务服务中心服务范围,集中区政府各部门审批职能科室人员力量,拓展窗口人员来源渠道,解决目前行政服务中心“受审分离”问题,为全面实施无差别综合受理,提高即办率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