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人大关于“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保,加强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法治环境营造”的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21-06-23
  • 点击数:14009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保障

加强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法治环境营造

区人大课题组

总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思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巩固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构筑上海未来新的战略优势,上海市委、市政府2020年底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要求深刻认识上海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意义,明确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根据《意见》,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为积极对接落实全市数字化转型调研工作,深化对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认识,结合长宁实际,区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长宁区对接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调研工作方案》。

根据区领导调研建议课题及工作分工,区人大着力开展“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保障,加强区城市数字化转型法治环境营造”调研,由区人大办、区人大法制委牵头,会同区司法局、区法院、区检察院组成了课题调研小组,共同参与调研工作。

2021年4月领受课题后,课题调研小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活动。4月22日下午,召开城市数字化转型调研座谈会,明确调研目的、内容和进度,征询专业部门意见建议;4月26日上午,走访嘉春园区,听取企业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和建议;4月29日下午,走访北京君都(上海)律师事务所,听取律所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法律意见建议。同时,定向征询法制委、监司委委员以及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5月10日、11日、12日,分别就区法院、区司法局、区检察院调研内容座谈研讨。

课题组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全面审视数字化发展的法治问题,围绕法律法规保障和法治环境营造,对调研过程中收集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梳理分析,研究提出推动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领域数字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对策建议和举措。现报告如下:

 

当今,信息化主导着全球工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数字化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能,而且是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巨大力量。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早在“十五”期间,长宁区就确立了“数字长宁”战略、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十三五”期间,长宁将“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航空服务业、时尚创意产业定位区域三大重点产业。2000年的“数字长宁”,2015年开始呈现规模化群聚效应的互联网产业,再到今天的发展在线新经济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长宁3次主动抢占数字化领域风口先机,已积累较为丰富的城区数字化转型经验。助力推动长宁数字化转型的先发优势向领跑优势转化,提高城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仅需要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创新和变革,同样也需要稳固根基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坚持以法治助推改革、以法治保障创新。

 

    一、充分发挥人大立法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法律法规保障

    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数据深度挖掘利用、数字技术广泛赋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面临着法治、伦理、规则等方面的挑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标准,加强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

    (一)前期人大数字化立法参与

    虽然区一级人大没有立法权,但是在完善立法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中有着自身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长宁区域内有虹桥街道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古北市民中心、长宁区人民法院两家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经过近几年实践,已经成为基层群众参与国家立法的“直通车”和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最前线”。区人大积极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询工作。在意见征询过程中,调动区域内法律资源和各类专业资源,协助立法联系点组织开展意见征询,不断提高意见征求质量。

    去年,区人大就两部重要的数字化转型相关立法参与基层立法联系点意见征询。2020年7月,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区人大协助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组织多场座谈会听取了各类互联网企业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代表的意见建议,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0余条,经整理汇总共14项上报全国人大;2020年11月,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协助组织多场覆盖行业主管部门、社区居民代表、互联网企业等相关领域的座谈会收集整理42条意见建议上报全国人大。目前,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把一些成熟的方式、措施,以立法的方式固化,把一些还需要探索、创新的,以制度化建立,在有序的前提下,推进城市数字文化建立,以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

    (数字化转型法制保障问题梳理

    围绕法律法规保障,聚焦面对新问题、解决新矛盾、落实新要求,区人大积极对接落实全市数字化转型调研工作,为市人大相关立法调研服务,助力完善网信领域立法配套法规规章等,确保相关重大问题有法可依、依法有据,切实解决现实法律需要。通过走访调研,梳理出以下几类问题:

    1.法律法规迎来数字化转型新挑战。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布局和人的认识的局限性,立法总是滞后的、概括的、模糊的。在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法律法规支撑度不足的问题。一是个人数据权利不明确。当下,非法采集、非法加工利用和非法出售情况层出不穷,个人数据的人格权利和财产权利应当从立法层面加以落实,建议加快《上海市数据治理条例》的出台,抓住数据治理利用的法制“牛鼻子”,将公共数据、社会数据、企业数据、跨境数据等多种数据要素通盘考虑,制定符合上海市城市定位与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的综合性法规。二是个人隐私保护力度不够。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速推动数字时代的全面到来。疫情防控过程中,数字化治理得到提升,但个人隐私保护存在一定漏洞,个人信息保护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信息安全,事关数字经济发展,应当进一步强化。

2.法律共同体应对数字化转型新驱动。数字化领域的技术通常是全球性的,由于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以及法律法规各不相同,成为了阻碍法律实施以及商业模式落地的重要挑战。由于技术发展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的边界逐渐模糊,线上空间和线下空间逐渐融合,则需要法律能够对跨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进行规范,甚至对各个专门领域中的技术使用进行规范。在法治实践层面,法律共同体各方存在信息化独立建设、分散管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数据重复采集、共享应用困难等问题,对数字时代法律共同体发展造成明显障碍,很多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需要打破法律共同体内部的部门和层级边界,实现系统对接、数据共享,以共同体形态协同推进。

3.普法宣传触及数字化转型新内容。城市是生命体,要让城市更有温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城市创新生态圈。民众对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尚且一知半解,更不必说对数字化法治领域的了解。除在政府、高新技术企业内大力宣传城市数字化转型内涵外,应当在民众层面倡导全民守法,目前民法典、网络安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已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进行了规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法也即将出台,要做好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工作,促进区内民众养成平时学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

4.社会生活面临数字化转型新变化。新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也让许多弱势群众成了“数字贫困户”。如疫情防控期间,到处都需要扫健康码,但部分老人使用非智能手机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无法完成相应操作,导致出行不便。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突出人民、突出温暖,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让技术围着人转,而不是为了发展技术而发展技术。在法律公共服务方面,要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法律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创造无处不在、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

(三)人大全面推进城区数字化转型法制保障的思考

1.强化党委统领,助力区委城市数字化转型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旗帜鲜明讲政治,将党对法治建设的全面领导和对人大工作的绝对领导贯穿到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各方面,不断提高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引领力、组织力、保障力。助力区委将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法制保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健全党委统领各方面参与法治环境营造的体制机制。

2.强化立法参与,积极探索“全过程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路径。践行“全过程民主”重要理念,结合本区城市数字化转型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特点,合理确定征求意见对象范围,力求采集意见建议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反映地区特点和基层特色。进一步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在代表中广泛征询数字化转型法制保障相关意见建议。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立法工作中,为全国人大、市人大立法调研做好服务,为相关立法提供长宁意见建议。

3.强化监督实效,推进政府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在不同阶段开展专项监督、开展执法检查。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围绕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数据资源安全保护制度、完善城市数字化转型法规政策体系等,在数据开放、共享、安全及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等制度建设,资金、人才、管理等政策保障方面进一步优化空间,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健康发展。 

 

二、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察、智慧司法建设,全面加强长宁数字化转型法治环境营造

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包括完善立法和有关制度,还需要人大切实履行依法监督职责,做好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工作。因此,在本次调研中,区人大就课题组成员单位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司法局在城区数字化转型中如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进行了全方位研究梳理。从立足自身数字化建设,提高法治工作效率和围绕城区数字化转型大局,提供法治服务保障两方面开展探索。

    (一)法检司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现状和基础

1.数字赋能服务经济发展。

长宁区集聚了包括1家万亿级、2家千亿级等重点头部企业在内的5000余家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交易总额达全市1/3。

法院司法引领护航互联网平台企业聚焦这一新型市场主体,借力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类案争议特点、审理难点、司法应对进行详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及时捕捉互联网经济催生的法律问题、及时发掘案件审理呈现的法律漏洞、及时反馈行业发展面临的法律风险,发送审判白皮书2份、典型案例提示16件、司法建议2份,通过设立法官工作室、送法进园区,为行业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解决方案。

区检察院打造“云经济 新生活 我守护”品牌立足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产业健康发展,深度回应互联网企业司法需求,营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发布《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服务保障“互+生”发展检察行动方案》等文件,落实案件专办、企业家权利保护、提升法律服务精准度等10项措施与南京建邺区检察院、杭州余杭区检察院联合举办互联网区域保护检察联盟合作协议“云签约”仪式,对三区互联网经济发展及检察服务保障举措进行交流,形成互联网犯罪联合打击、区域合作保护机制。与区工商联建立“企业风险预警发布”平台,定期推送涉民营企业典型案例,全方位多途径实现营商环境优化。健全“长宁区企业家法律服务工作站”运作模式,指派专人提供专项法律咨询,提升服务非公经济水平。探索开通企业家法律服务热线等司法服务举措,依托视频接访系统等技术,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法律服务和司法救济途径。

区司法局做好做实公证数字化法律服务。聚焦区域良好营商大环境建设,主动与区商务委对接,组建公共法律服务(律师+公证)团队,整体入驻区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为区域各类企业,尤其是数字产业领域中小微企业提供包括法律咨询、公证证明、风险评估等精准化法律服务,有效助力区域数字化产业优化布局和健康发展。引导区内律师事务所适应法律服务市场对数字化法律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通过组织开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资产等相应主题的论坛、讲座等,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确保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法治保障,为互联网企业、数据科技公司、人工智能企业等新型数字行业发展贡献法治智慧

2.数字赋能助推多元解纷。

区法院积极推动建立在线诉源治理机制针对互联网纠纷案件诉讼标小、案件数量多的特点,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纠纷化解方式。目前,已联合旅游质量监督部门和消保委等机构建成旅游纠纷诉源治理第三方调解平台,2019年以来累计办理旅游投诉、纠纷10481件,结案率96.2%。

区司法局完善纠纷调解模式。疫情期间,各司法所充分发挥居村法律顾问微信塔群作用,组织顾问律师开展网上法律咨询及社区防疫措施释疑等公共法律服务,同时指导街镇、居委调解组织通过小区业主微信群、微博网络热点等主动开展线上纠纷摸排,并运用远程调解技术,强化线上调解工作。区联调委驻区法院工作窗口依据新的“一站式”诉调对接流程规则,通过市“智慧调解”平台统一接收、处置并反馈区法院委派、委托调解的诉前、诉中案件,同时进一步特别探索对先行调解不成、法院立案受理的案件展开二次调解,深化人民调解工作成效,不断减轻区法院的审判压力。通过提升“智慧调解”数据录入率及准确性,运用好由此产生的大数据和自动评价体系,实时反映诉调对接工作质量,为社会治理数据分析、智能研判、风险预警等提供有效支撑,有针对性地发展符合社会潮流方向的诉调对接工作模式。

3.数字赋能提升办案质效。

法院着力打造互联网诉讼平台。区法院于2018年成立上海首家互联网审判庭,着眼智慧审判、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推动诉讼服务和审判辅助智能化,为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通过在“互联网诉讼平台”中嵌入管理元素,将流程标准、质量标准的具体要求嵌入诉讼平台,结合诉讼流程设置精准设计相应信息节点,对案件所经历的每个阶段、流程推进具体操作人员、操作时间、各阶段所用时长等以数据方式详细记录,实现审判流程节点的全程留痕和审判数据的实时转化,促进审判管理的“可视化”,为监督管理以及后期的追责、定责奠定基础,推动传统的人盯人、人盯案管理模式,向全程留痕、全程可视、全程可控的新型审判监督制约模式转变,促进了审判质效的有力提升。

区检察院深入探索刑事检察智能化。作为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即206系统)试点单位,充分发挥新型智能化办案系统流程办案、智能辅助、数据应用和知识服务四大功能,办案中注重以电子卷宗等科技手段保证阶段性事实、证据的固定,实现监督过程“全程留痕”。2019年12月,长宁区院出庭支持公诉一起贩卖毒品案,系本区首次使用206系统辅助庭审。庭审中采用了智能语音识别技术,自动记录审、控、辩三方的发言内容。对于发言中提及的相关法律文书、证据,206系统能自动识别并将相对应的文书、证据显示在大屏幕上,取得了良好的庭审效果。

4.数字赋能带来高效便民。

区法院打造“全流程在线”诉讼新平台。互联网纠纷中异地当事人占比高、涉诉标的额小,区法院将提供与“互联网+”时代相匹配的诉讼服务作为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切入点。针对案件类型相对集中、证据类型相对统一、审判要素相对固定、当事人技术熟悉度相对较高等特点,以“全程在线”为目标,以“用户为先”为理念,建成“互联网诉讼平台”,平台上线后被作为市高院“移动微法院”项目进行推广。诉讼成本的几何式削减,极大了提升了外地当事人,特别是第三人的出庭率。截至目前,共有145件案件通过以全流程在线方式得到高效解决,为当事人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区检察院不断完善“两微一端”等检察新媒体平台建设采用信息化手段深化司法公开,进一步拓展检察机关网上诉讼服务。稳步推进12309检察服务中心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检察服务。疫情背景下,启动远程提审、线上帮教、远程开庭等“云办案”模式,妥善处理诉讼当事人及其参与人诉求,创新电子卷宗异地阅卷工作。依托公益诉讼全息办案智能辅助系统等平台,上线“上海长宁检察公益诉讼”微信服务号,设置举报专栏,聘请13名公益诉讼特邀检察官助理,与区消保委、区网格中心12345市民热线建立信息共享渠道,有效拓宽公益诉讼线索来源,多维度提高公益保护社会参与度。

区司法局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家门口工程。充分依托公证远程视频等特色项目,作为全市7家开展公证远程视频办理的试点单位之一,目前长宁公证处已实现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华阳、江苏、天山、虹桥、北新泾街道等相关机构的网络勾连与信息互通。其中26大类91项公证事项实现了全程网办,真正做到申请人足不出户,公证申请的全程在线办理。

(二)存在的问题和诉求

1.顺应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和认识不足。

民众理念和认识不足。如法院在线诉讼普及性不高,在线诉讼打破了传统诉讼的时空阻隔,为不便于到庭诉讼的参与人提供了便利。在疫情爆发的特殊背景下,全国各地法院均在大力推动在线诉讼,但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各地法院开始恢复线下诉讼。根据相关数据显示,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某市法院第三季度采用在线庭审比例已由二季度的23.39%下降到7%。此外,在家事案件等案件类型中,由于当事人对在线诉讼接受度仍然偏低,线上庭审的适用率普遍较低。

专业队伍理念和认识不足。如本区中小规模律所配合城区数字化转型紧迫性、重要性的动力后继不足,数字化转型的必然结果与现有事务所规模的局限矛盾明显。律所管理中的数字化系统对解决律师案件管理、案件流程跟进与监督、利益冲突检索、律师工作时长统计及分配等有重要意义。尽管长宁区的律师业创收额长期以来一直在上海市位列前茅,但规模大所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目前仍然以中小规模所居多,近130家律所中,50名以上律师的律所只占到全部律所的5%。对于中小规模的律所而言,人工管理及业务流程办理的效率会比数字化审批及登记更高、成本也更低,顺应数字化转型、进入数字化运行模式的主动性不高。

2.传统治理模式与数字化生产力不匹配。

互联网审判的总体架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互联网审判基本架构为“两个工作方案+一个试点规定+三家互联网法院+少数互联网审判庭”。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互联网审判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在机构设置上,长三角、京津沪、珠三角三大片区各一家互联网法院承担先行先试、探索互联网审判经验和改革样本的任务,部分地区设立互联网审判庭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各互联网法院以及互联网法庭在自身探索互联网审判的基础之上,出台相关的互联网审判规则指导本院的互联网审判活动。互联网审判改革依然处于个别试点和分头探索阶段,缺乏顶层的整体规划和一体化的构建,由于依法改革的原则限制,改革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部门间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不充分。目前检察工作领域新搭建的数字化平台以系统自研为主,部门自研为辅,各部门间、与其他单位间存在一定的“信息孤岛”现象。例如目前公、检、法三家办案机关使用的办案系统均是相互独立,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尽管已有电子卷宗系统,但电子卷宗的共享仍未覆盖至全部案件,且相关法律文书依然需要人工移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办案的效率。针对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区检察院与市场监督管理局还有待于建立更加完备的行刑衔接平台。

公共法律服务布局还不够完善。区域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还以区、街、居纵向实体平台服务为主。除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专业法律服务资源较为充分外,下沉于街道、居委(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在后台支撑与专业供给上还相对较为薄弱。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还不够有效,特别是面对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电子证据保全、系统安全保障等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法治保障新兴领域,律师服务的专业性、公证服务的国家证明力、司法鉴定的鉴别性等专业法律服务的独特优势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与提升。

3.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发挥作用不够。

现有诉讼平台的数据功能还不够完善。目前,除了较为常见的庭审网络直播和案件信息查询之外,可以利用互联网真正进行诉讼活动的还非常有限,简易文书一键式生成、大数据分析、类案推送等功能还没有真正实现,刑事案件、执行案件相关工作目前也难以在全程在网上开展。就数据安全互通层面而言,诉讼平台需要与法院审判管理系统、执行立案、查冻扣、失信人管理等执行系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司法机构及互联网企业相关系统和机构完成数据互通,真正实现法院内外部数据共享、公共平台数据互通,例如在杭州互联网法院的网上法庭的试点中,企业代表如阿里巴巴集团和蚂蚁金服集团,率先与法院进行了案件数据互通,企业提供给当事人一键调取涉诉的平台数据,减少了法院向企业或平台发协查函的数量,提高案件办理效率,减轻了当事人的成本。

检察业务经验与数据应用融合深度不足。认罪认罚制度凸显了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数据精准量刑将成为检察官量刑的参考。然而在目前实践中,人工智能量刑不能完全代替人的量刑,司法办案人员也不能完全依赖人工智能量刑得出的结论。如何在实践领域中深度融合检察办案人员的业务经验与数据应用,避免单纯以人工智能量刑模式可能出现的“算法歧视”现象、同案同判量刑意见正确与否以及人工智能量刑在刑事案件中会削弱辩护人的作用等问题的出现,真正以数字化转型提升检察办案质效,还需要深入思考。

4.政法部门自身数字化建设有待加强。

互联网诉讼平台建设还缺乏统一标准。互联网诉讼流程需要在专属的网络平台上进行。目前,各地的互联网审判模式还局限于具体环节、分散操作的“小平台”。在实践层面,各个法院在发展互联网审判背景下,开辟了各类诉讼服务平台,但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平台建设标准,缺乏统一的平台设置标准,使得不同地区的法院对网上审判需要的文件和信息各不相同,不利于诉讼活动。

专业队伍专业知识仍然存在缺口。以往,法律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塑造主要侧重法律专业性,对于数字化转型相关知识储备较少,缺少人工智能、大数据使用方面的人才和经验。伴随数字化转型的开展与深入,既需要怀有“专科医生”的一技之长,还需要“全科医生”的知识维度,很多工作不仅需要法学专业背景、熟悉法院、检察、司法行政业务工作,还要“跨界”熟知甚至精通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这种能力结构的复合性是数字化转型对岗位的“一专多能”、科技的更新迭代所催生的一项迫切需求,将由“软任务”逐渐转为“硬指标”。

司法行政数字化便民服务方式还较为单一、传统,仅停留在简单的在线咨询、法条提供等传统服务上,不能主动顺应当前数字化改革转型背景下的个性化需求。现有的智慧公证、远程视频、12348法网等不同数字化服务系统还未相互沟通、信息互通与共享,不同信息平台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现象较为普遍,智能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还有一定提升空间。智慧调解工作受制于目前软硬件科技技术的局限性,仍只能通过市“智慧调解”平台提供相应的基础性数字化调解服务,针对不同当事人或机构的个性化服务不足,如对盲人、聋哑人员等身体有残疾、表达能力受限的当事人开展调解工作有困难等。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打算

1.围绕城区发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法治服务保障。

区法院拟打造“云端社区法官工作室”通过打造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小法庭”,对接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发展,结合长宁法院“一社区一品牌”项目,围绕“场地现代化、设备智能化、审理线上化”,依托长宁法院社区法官工作室,以“指导人民调解、落实司法措施”为框架,通过“互联网+司法服务”的方式,以“司法调解、便民审判、民意沟通、法治宣传、类案调研、综合治理”为基本职责,以法官为主体,联合社会调解力量,力争打造“化解社会矛盾的延伸平台、服务人民群众的便民平台、参与社会管理的创新平台、增强司法公信力宣传平台”,在发挥定纷止争功能的同时,借力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对园区内纠纷特点、司法应对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拟向互联网企业审判白皮书、典型案例提示、司法建议,增强司法服务园区发展的职能,深入推进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打响长宁数字经济特色品牌。

区检察院拟进一步优化“互+生”法律服务平台以检察业务数据为核心,加强与区“两网”数据共享,强化“互+生”领域刑事案件的数据分析、信息挖掘,进一步聚焦数字人民币、数字经济、数字民生等领域,一是进行专题分析,比如营商环境、涉互联网、电信犯罪案件情况等综合感知分析。二是开展数据挖掘,深挖数据中的规律,进而对多发易发法治、社会风险完成预测、聚类和关联等功能。将上述两项关键信息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对企业发布预警,并围绕有关问题重点以“两微一端”为阵地进行普法、宣传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虹桥智谷”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虹桥临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立足检察业务数据、两网建设,对涉重点项目多发性、易发性法律问题借助数字化手段强化梳理研判,与相关部门联动合作,与企业建立高效联系方式,通过“云课堂”、远程检察建议宣告等多种方式,帮助互联网企业升级管理策略、堵漏建制,为长宁“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前瞻性司法供给和更加优质精准的检察服务。

区司法局拟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向全景式布局迈进。结合公共法律服务融入区域15分钟生活圈项目建设,重点关注涉人工智能、5G、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发展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梳理并打造不同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应用场景项目。按照经济发展、日常生活、安全治理进行分门别类,形成不同法律服务套餐项目,积极推动入驻营商服务中心、经济楼宇、社区生活中心与社会综治中心,有效提升数字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精准度与满意度。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向集成式迈进,紧盯本市“两张网”建设布局,充分发挥“一网通办”平台政务服务类项目的集成效应,有效突出“一网统管”平台城市运行综合协调优势,按照服务与治理两大工作主题,进行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等不同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优化组合。加强数字治理领域的专业法治力量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引导律师事务所适时转型。做好“八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将城市数字化转型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广泛覆盖、入脑入心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促使更多普法对象成为普法参与者、推动者。

2.推进自身建设数字化转型,提高法治工作效率。

区法院拟从以下五个方面打造智慧法院。一是打造“一体化、数字化、可视化、集成化”的“调度总控室”,更新法院三楼大法庭高清大屏幕,接入监控系统,实现全院实时画面传输呈现,在满足日常监管需要的同时,还可满足观摩、宣传等多维度需求,实现智慧型法院数字化管理二是建立首个标准化“云端法庭”,通过搭配“云间平台”“云视频”技术,实现“各方屏幕共享”“1:1网络成像”“AR证据核实”等功能,以智慧诉讼为长宁数字化转型打造特色亮点三是建设“长宁之舟智慧舱”打造“诉讼体验区”,通过配备多个“法宝”机器人、AI虚拟法官,满足当事人自助查询、自助答疑等交互式智能诉讼服务体验四是承建“刑事审判分析预警管理平台”,拥有数据分析、归纳功能,为预测案件数量、类型,预防犯罪,护航平安长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五是打造“指尖正义”触控系统将现有18个高清法庭终端显示设备更换为灵敏的触控屏,高精度触摸大屏在满足开庭画面共享、在线质证、笔录实时呈现的同时,法官还可以调取相关法条,查阅类案推送等。

区检察院拟从以下四个方面打造智慧检察。一是升级12309检察服务中心运用数字化手段进一步完善指尖上的检察服务、案件信息公开、接受监督等“一站式平台”,跨越“数字鸿沟”,引入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技术降低使用门槛,兼顾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需求,采用多种方式推动线上线下“无障碍”,让检察服务普惠共享。二是推动办公办案智能化建设在会议、讯问、庭审等多个场景搭建自动采集语音和文字转化的功能,提升文字材料制作效率,特别是针对远程提审速裁案件,通过格式化讯问模板,有效节约提审时间。三是提升公益诉讼线索搜集能力依托现有微信、电脑等平台,引入智能定位、AI识景、类案参考等功能,强化公益诉讼举报效率,推动体验优化和升级,让人民群众对公益诉讼有更强的参与感、有更高的满意度四是优化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平台优化整合信息传递、服务转介、质量评价、数据统计等多项功能,实现未检办案专业化与未成年人保护社会化的无缝衔接

区司法局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打造智慧司法一是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全面掌握律所人员动向与业务办理流程及趋势,推动法律资源动态管理高效,实现律师行业管理的规范化与精准化。二是深化智慧司法行政建设特色项目,与区内各部门进行深入协商,进一步明确各类数据统计口径,强化平台构建,促进数据沟通,形成系统化汇总不断完善智慧司法行政建设人、财、物保障,聚焦数字化主题,做强个性化亮点,主动精准化对接,如对表达能力受限的当事人开展调解服务时,探索建立特殊技能人员远程辅助调解工作机制,更好地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调解服务。

 

    附件:

场景建设需求清单

    一、服务区域发展场景需求

需求单位

序号

需求场景

长宁法院

 

1

完善全流程网上办案体系

2

打造“云端社区法官工作室”

3

发送“司法诊断报告”

长宁检察院

1

优化“互+生”法律服务平台

2

法治护航产业园区

长宁司法局

1

全景式布局公共法律服务

2

集成公共法律服务供给

3

数字治理领域专业法治力量培育

    二、自身建设场景需求

需求单位

序号

需求场景

长宁法院

 

1

打造“集成式、一体化”调度中心

2

打造“云端法庭”

3

建设“长宁之舟智慧舱”

4

承建“刑事审判分析预警管理平台”

5

打造“指尖正义”触控系统

长宁检察院

1

升级12309检察服务中心

2

办公办案智能化

3

公益诉讼线索搜集

4

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平台优化

长宁司法局

1

法律资源动态管理

2

建立特殊技能人员远程辅助调解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