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上海市优化 营商环境条例》情况的专项监督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21-08-02
  • 点击数:16530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的工作要求以及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安排结合长宁区营商环境建设实际,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进一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贴近基层、贴近企业,全过程发挥区人大代表主体作用聚焦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和“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两个方面开展调研。经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开展专项监督基本情况

5月11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领导小组会议暨启动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蒋卓庆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部署了今年市区人大联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工作,继续监督《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下称《条例》)的落实;同时要求各区人大结合区情,“先监督后修法,以监督推动立法的完善”,力争提出2至3条成功经验年内在对《条例》的修改中加以固化。长宁区人大常委会迅速落实市人大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专项监督。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保障

常委会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由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汪耀为组长,副主任夏利民为副组长办公室、代表工作室、监司委、财经委、社会委、科教文卫工委、城建环保工委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专项监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大财经委,负责专项监督工作的具体实施和报告的汇总起草。第一时间制定了调研方案,并就方案征求了发改委和各专工委的意见建议,明确了监督重点、工作方式、时间安排等。第一时间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启动会。5月26日,邀请区人大负责人,以及区法院、检察院、发改委、区府办、商务委、科委公安分局、司法局规资局、市场监管局、投促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启动会。会上聚焦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难点问题发布了今年专项监督的工作方案改委和区法院今年以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作了交流发言,部分区人大财经委委员、人大代表就进一步做好营商环境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形成合力,注重实地走访

今年以来,围绕企业经营发展,结合区领导深度联系重点企业和对口联系重点商务楼宇制度常委会领导带头走访重点企业系、国资企业系、成长性企业等共计走访企业36家,各专工委参与人数96人次。通过调研走访,有效运用区领导重点服务、部门专业服务、街镇综合服务的三级服务体系,广泛听取各类企业对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以及企业瓶颈诉求;同时,立足人大职能,助力推动部分诉求协调解决。

6月28日,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利民带队,专程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视察调研和座谈活动。区发改委、法院、商务委、建管委和市场监管局等5个相关部门陪同视察。调研组视察了大虹桥营商服务中心,了解其为整个大虹桥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企业和人才提供多方位、综合性的优质便利营商服务;走访了乐其电商等企业,听取企业的发展概况及诉求。座谈会上,五个部门汇报了今年以来贯彻落实《条例》情况以及推出的创新举措,翼方健数、寻梦信息和华鑫物业三家企业分别以自身个案表示对长宁营商环境的获得感以及意见建议;部分人大代表从更好地建设长宁营商环境提供真知灼见。

(三)协同配合,提升监督效能

区人大专工委凝心聚力、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地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如监司委围绕破产协调机制、城建环保委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教科文卫委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社委围绕加强人才建设等开展重点调研,督促有关部门及时落实《条例》规定,并形成了各领域的调研分报告。在调研过程中,各专也充分发挥好区人大代表的作用,依托代表宣讲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广泛调研和征求企业和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合力。

区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同向发力。区委3月份发布了《长宁区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国际营商环境建设2021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4.0版方案”),列明6个方面任务、38项具体措施,具体涉及20个部门和10个街镇。调研组立足《条例》,统筹推进条例4.0版方案”的落实,使监督更具实效,落到实处6月底,要求区政府落实落细,逐条列明4.0版方案”分工表的推进落实进度,逐条了解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瓶颈,从企业需求和感受度出发明确下一步推进工作重点

二、《条例》落实的成效

《条例》施行一年多来,长宁区政府和司法部门进一步提高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照《条例》要求提高了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本区营商环境工作。本次调研继续以《条例》为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核心,围绕2021年监督工作方案中四方面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调研

(一)整合政务服务数据,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2020年专项监督发现存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数据缺乏整合、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陷入瓶颈、部门之间尚未建立信息充分沟通机制等问题,经过一年来整改,各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长宁区数据中台项目建设。该项目支持全区所有存量、新建业务系统数据汇聚能力,目前已完成长宁区16个部门,37个信息系统,388张数据表接入工作,共归集数据2646.95万条,将完善长宁区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监管能力,建立数据资源考核标准,健全公共数据管理制度,深入挖掘数据共享需求,为长宁区“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服务。 2021年4月,已正式发布《长宁区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明确长宁区公共数据管理工作要求和相关部门职责。同时,《长宁区公共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在制订过程中,该办法旨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安全管理机制。

(二)突破难点重点,形成机制制度创新

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办公厅对上海市营商环境测评反映的问题主要存在执行合同(法律文书送达、办理破产)、财产登记(不动产登记)、知识产权创新保护等方面,上述问题基本只针对市级层面,我区不涉及。但是区法院、规划资源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有关部门主动跨前,对照问题自查自纠,完善相关工作流程,并在部分工作中形成机制制度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区法院一方面坚持创新探索,全流程网上办案聚焦“全流程、体系化、高质量”等关键词,将在线庭审、庭审记录改革、庭审直播、电子送达等工作有机融合,抓取从网上立案到司法公开共11个流程节点,通过切实推动审判执行理念转变、网上办案习惯养成、现代科技与审判执行融合,以实现便利当事人、提高诉讼质效,促进审判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畅通对接渠道,聚力推进“执转破”。继续扎实推进“执转破”案件审理工作,去年10月至今,执行局移送开展破产清算审查案件5件,商事庭立案审查3件,依法裁定宣告企业破产并终结清算案件10件,完成企业强制清算1件,启动企业重整1件。

区规划资源局着力推进不动产登记“一件事”改革,实现个人业务“立等可取”。2021年,确权登记中心在已有交易、登记、税务三合一的收件受理模式下,进一步将缴税流程同登记受理“合二为一”。联合税务部门,通过“人随事转”的方式,由登记窗口代为办理申报缴税、发放票据等涉税业务,实现缴税、登记事项,一人操作,一个环节办结。4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完成首单“立等可取”业务,由买卖双方委托经纪机构线上提交交易核验、登记和报税申请,通过线上预审(用时不到两天),买卖双方在“个人一件事专窗”提交材料,缴纳税费后,即时领取了全市第一本“立等可取”新政下的不动产权证,实现2个工作日办结个人间房屋买卖转移登记。截至5月底,中心已办结“立等可取”业务94单,为全市中办结该业务量靠前列的区。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知识产权创新保护方面,今年4月,区专利授权总量1265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450件,每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8件,各项指标均位列中心城区位之内一方面精准落实,启动新一轮级知识产扶持政策,新增了知识产权管理、信息分析利用和金融政策,关注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全链条。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经申请,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已授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另一方面加强执法,推进知识产权长效保护。以各售假风险点、主要商圈、商业街、交通枢纽为重点区域,涉外高知名度商标、驰著名商标为重点内容开展了执法行动。继续加强本区珍珠城市场等重点区域防控与监管,在历年来的高压打击和堵疏结合治理下,我区商标保护环境优化明显,较集中的售假现象已基本消除。今年以来,共计立案查办商标侵权案件8件,罚款人民币6.22万元,没收侵权商品352件。

(三)呼应社会需求,破解痛点堵点难题

去年以来,通过走访企业、人大代表建议等,社会各方在法治环境方面,对商事主体财产类案件判决执行情况呼声和诉求较多。据此,区法院坚持法律尺度、传递司法温情,在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小对被执行人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推动“执行有力度、司法有温度”的最大化统一一方面坚持审慎善意文明司法,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限制消费措施宽限期实施办法》对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有条件地给予限制消费的宽限实施期限,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梳困解难,切实回应企业复工复产的司法需求。另一方面强化执行智慧化管理,充分运用“移动执行”APP,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在执法办案中的深度覆盖,2020年全年“移动执行”APP在线总时长15.88万小时。加大线上执行工作力度,通过电话、微信等“无接触”方式沟通案情、敦促执行,引导被执行人通过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等方式直接向申请人支付案款真正体现良法为民的立法宗旨。

四)全面提升“软实力”,探索特色改革举措

5月11日市人大营商环境领导小组会议暨专项监督启动会上,蒋卓庆主任反复强调,各区人大处于营商环境第一线,对企业生存环境最了解。所以监督调研过程中,监督组在着力发现问题的同时,也在牵头部门区发展改革委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下,梳理出若干“长宁做法”,希望在年底《条例》的修改中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区发改委牵头全力打好“改革牌”。主动对接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承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博会等辐射和溢出效应,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好“八张改革特色牌”,围绕准入准营、政务服务、贸易投资、企业服务、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宜商宜居以及法治环境,深入实施长宁优化营商环境 4.0 版方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

区市场监管局探索多维度的住所登记改革,全市率先试点五栋楼宇(KING88、古北SOHO、东银中心、南丰城1期2期、龙之梦雅仕)实施住所登记信用承诺制。企业的注册登记需要提供租赁合同,但是辖区商务楼宇普遍存在合同用印时间长的情况,从而直接导致入驻企业从确定意向到正式拿到租赁合同注册登记需要半个月到一个半月的时间。市场局充分评估风险后,选取部分重点商务楼宇(产权结构单一、物业管理规范、风控管理严格)作为住所登记信用承诺试点载体,以“楼宇确认+企业承诺”代替场地证明材料,从而将企业的落地时间关口直接前移到租赁意向缔约,大大加快楼宇企业落地,提高楼宇落地效能。

区府办率先复制推广“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率先出台《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试点的实施办法》,实施“一业一证”改革行业清单管理制度,聚焦企业办理高频事项,依法确定行业名称、标准事项、审批部门与按需办理情况,已确定11个业态、46项事项并实现动态调整,逐行业制定《综合许可要素流程指引》以及《办事指南》。截至6月17日,长宁已颁出行业综合许可证100张,范围涵盖药店、便利店、咖啡店等11个行业通过“制度创新、两端延伸、厚植特色”,推动“一业一证”改革,在不断增“量”的基础上,更在优“质”上有所突破,率先做到“七个一”(即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同核查、一网办理、一证准营、一体管理)。

区科委打造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职能,做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审批工作。推进落实更开放更便利的外国人才引进政策,积极贯彻落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不见面”审批举措,2021年3月“不见面”审批4.0版新政出台,支持更大力度引进外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推出对持有经认可技能证书的高技能人才予以认可等多项便利政策。继续做好外国人“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工作,共为26名符合A类条件的外籍人才办理相关业务,2020年长宁区共审批通过6961件,居中心城区首位。2021年截止5月底,共审批通过2783件。

区商务委积极创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充分挖掘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效益,以大力发展新基建为契机,围绕服务全球数字贸易港,加快数字服务相关要素集聚,加速形成数字服务的先发优势和引领示范效应。

区税务局打造38个“蒲公英”楼宇税收服务站的服务体系,探索打造“一公里”“不出楼”“全天候”税收服务新模式,创新建立了“3 6 3 1”管理运行模式。“3”是实施3级分类管理。根据楼宇区位特点、场地资源和服务辐射力,分设A、B、C三类站点,并按照不同类别实施差异化服务。“6”是开启六项服务功能。包括智能导税区、自助办税区、网上办税体验区、“税Chat”交流活动区、需求采集区和税收政策充电站。“3 1”是指建立“3 1”服务机制,即“每周1小时”现场服务、“每月1课程”菜单服务、“每季1宣传”宣讲服务和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答疑服务。截止目前,服务站已开展现场服务250小时,为纳税人缴费人办事1570户次,提供政策培训覆盖3.1万人次,收集解决群众需求620条。

区人社局探索“海外人才一件事”,持续拓展虹桥海外一站式中心功能,全力解决好“一门”到“一窗”的短板,推动实现“安居乐业”一起办。对跨国地区总部企业变更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进一步压减工作时限、工作材料,通过内部提升服务来打通流转的渠道,对一次办理多个人才事项的企业,通过预约可安排全程引导帮办、预约免排队、事项并联办理,让多个项目办成“一件事”,最大化便利办事人员,提升企业人才感受度。

区司法局完善“一站式”涉诉纠纷对接机制。对区非诉讼争议解决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同时积极成立各类新型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平台,引导相关平台入驻中心,提高中心矛盾化解实体枢纽平台功能作用。推动涉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与区法院、虹桥街道联合成立市首个涉外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为涉外民商事纠纷当事人提供多元、便捷、高效的一站式纠纷化解服务。

区投促办促进产融对接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长期合作,搭建融资需求对接平台,促成金融机构与企业有机互动,激发企业内生活力,为区内成长型企业、初创型企业及科技型企业增信,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

此次调研也收集了一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在进一步落实中也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一是政务服务信息方面,目前长宁区各部门信息化建设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单位缺少信息系统作为业务数据采集、分析的载体,部分单位对于自身业务数据的需求不明确、不清晰等。二是营商环境法治建设方面,破产案件的办理存在一定地域性,实践中难以及时对接,外地破产信息的获取路径目前仍不畅通,实践中曾遇到外地法院已受理破产案件,但无法及时获知具体信息,而对案件进行实体办理的情况。三是不动产登记方面,虽然便民利企的政策不断升级,但登记系统、房状系统、税务系统仍然未能打破信息壁垒,新上线的个人一件事“立等可取”系统更是因不稳定而时常出现崩溃、推送信息缓慢的现象,直接造成登记人员在受理时,降低了工作效率,拖慢了受理时长,最终影响了企业及群众的办事体验。四是人才服务方面,走访企业过程中,不少企业希望政府助力留住高端人才,希望多指导提供企业人才落户、项目补贴等服务、劳模和先进人物(职工)评比机会和名额,最终留住人才等等。调研组收集到上述问题,均第一时间传递至区发改委及相关部门,并同时跟踪监督。

对标对标国家和上海市的最新要求,对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调研组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持续推进政府流程再造

推动政府信息共享,以制度保障数据分级分类公开,加强数据标准化建设,推动各系统真正向“进一网能通办”转变。加强政务标准建设,抓紧梳理线上线下,同时加强对窗口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体制创新和实现流程再造,为从根本上解决系统相通问题,建议深化体制改革,以数据、审批、监管三个要素,重新理顺部门体制。

)切实增强市场主体感受度

加强包容审慎监管,继续制定和扩展企业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采取指导、建议、提醒、劝告等非强制性方法,处理企业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同时加强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建设。

)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司法部门要根据《条例》落地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出台新措施,同时要加强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宣传工作。此外,为保障法规落地,区人大还持之以恒开展《条例》及相关法规的专项监督,以期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