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人民政府关于落实《长宁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关于〈区政府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的情况报告

  • 发布日期:2013-08-27
  • 点击数:62728

 

区人大常委会:
根据《长宁区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关于〈区政府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和区人大医改专项监督调研组《关于本区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情况的调研报告》的有关意见建议,结合我区医疗卫生改革进展情况,特此报告如下:
一、抓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服务品质与内涵
(一)完善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改革
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围绕区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年内完成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的任务要求,区卫生局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扩建任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制定工作方案,及时分解任务,有效推进落实。年初展开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摸底调研,根据辖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区域设置、功能布局、群众需求等各项因素,确定辖区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改扩建目标。截止6月底,已完成虹桥街道虹梅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并通过验收;已完成仙霞街道虹仙社区卫生服务站、周桥街道范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江苏街道西浜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启动土建;华阳街道已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选址,正在预算申请中。
二是加强服务内涵建设。2013年,我区继续以创建示范中心为抓手,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核心,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软实力。周桥、北新泾申报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申报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接受了市级专家组评审。
(二)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为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我区今年一是继续面向在岗家庭医生,积极参加市举办的上海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初级技能培训,组织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与营养师培训;二是依托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双向转诊平台、华东医院全面技术合作平台,通过现场带教、专业指导、参与咨询等方式,提高家庭医生专业技术水平;三是积极组织家庭医生参加第十届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学术大会等国家、上海市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家庭医生专业视野,提升服务理念,分享先进经验。
(三)继续坚持先行先试,深化家庭医生制试点工作
一是妥善规划,确定推进策略。为使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能够有序、有效推进,我们确定了分步实施的推进策略。2月28日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试点与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局部试点的单位,共57名家庭医生参与试点工作。通过3个月的试点时间与阶段性总结,5月28日,召开扩大试点会议,进入全面试点阶段,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投入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试点工作。
二是策划宣传,营造工作氛围。为使家庭医生制度试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我区积极策划多渠道、多方式的宣传活动,明确不同阶段的宣传策略和重点:结合农历新春节气,推出“迎新春送健康”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居民区电子屏,进一步深入社区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家庭医生进机关宣传活动,在具备社会影响力的政府领导和机关公务员中,推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三是推进“6+x”,开展全面试点。在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与服务模式试点工作中,我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组建以“家庭医生工作室”、“医护组合”等形式的分工合作的服务团队,同时,也探索志愿者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的模式,并在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服务、实行人头包干的支付制度、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机制、形成自由选择的竞争机制以及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上进行了有效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创新,形成长宁特色项目:一是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持,面向家庭医生、管理者、服务对象,我区分别建设家庭医生服务平台、管理平台、医健通平台,使得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各层面得到更广泛、更便捷的利用,同时,我区基于职业人群和家庭医生对手机的普遍应用,探索“指尖上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移动工作站(APP客户端);二是丰富家庭医生服务手段,纳入“治未病”理念与方法。三是依托集约化运作与远程技术支持,完善临床诊疗协同服务模式。
(四)监管与服务并举,管好医保资金引导有序就医
一是科学合理分配和使用好医保资金。区医保办严格执行市医保办的相关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医保支付费用加强预算管理,一般对于年初的分配指标不做调整,而是根据市医保办对长宁区各医疗机构上年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配。同时,市医保办已委托复旦大学研究开发医疗保险基金指标测算、分配数学模型,进一步加强医保额度分配的合理性与科学性,2014年将投入使用。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大病医保相关制度。今年,为了更好地保证恶性肿瘤患者的合理诊疗,将恶性肿瘤门诊大病医疗范围的中医药抗肿瘤治疗项目待遇期限从原来的18个月调整为五年,进一步减轻了恶性肿瘤患者的负担。今后,市医保部门还会根据需求适时进行调整。区医保办将根据市局精神,严格执行大病医保制度。
三是贯彻执行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市卫计委相关共组要求,我区自2011年2月起,开始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2年,适度放开对社区配备药品的限制,更好地满足社区患者的配药需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本中心家庭医生制服务签约居民的医疗和实际需求,除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和上海增补药物外,可在本市医保药品目录范围内选择配备使用不超过30种的药品,并实施零差率销售,努力让社区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在安全、合理、方便的前提下,确保社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用药要求;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药物的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患者,开具一个月用药量,降低复诊率;并根据病情制定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四是进一步完善“3-2-1”协同机制。区卫生局采取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就医模式为目标,“上下联动”,积极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格局,进一步深化市内三级医院和区域内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1”联动模式的协同服务,提高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效率和水平。拓展“3-2-1”模式服务面:以区属同仁医院为模板,动员其余5家公立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开展合作,以常驻、定期、专科专家门诊及顾问等形式将一批三级医院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引进二级医疗机构,并通过合作帮助二级医院提升能级,充分利用合作资源支援社区,让社区群众直接受益。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深化与华东医院合作交流,以签署框架协议的形式,继续全面开展技术合作,深化专家团队建设,有力支撑社区家庭医生工作推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能力。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以二级医疗机构为中心,进一步健全了双向转诊、会诊制度及操作流程,已尝试设立专门的挂号、收费窗口和诊室进行接诊;向社区医生公开上级医院专业组联络电话,确保会、转诊顺利进行。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医疗卫生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积极配合业务需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满足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考核指标和要求;在卫生数据中心现有基础上整体规划、全方位支撑家庭医生工作,为医生打造防治一体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加强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服务监管、药品供应、临床用药、绩效考核等管理应用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各项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
(六)扶持与规范社会办医,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在坚持公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满足区域内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我区着力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适度放开医疗市场,引进优质资本,举办具有一定规模、高端和技术专业型的民营和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以满足区域内不同层次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我区逐步引进了投资总额高、规模大、层次和品位都较高的民营医疗机构。目前,我区已拥有了为台湾同胞、欧美人士、日本人、韩国人以及广大白领和高收入人群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疗机构,初步构建了多元投资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坚持“监管和服务并举”原则,积极发挥区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等第三方行业组织的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在医疗质量管理、人员准入、专项技术管理、职称晋升、继续医学教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创造公平、规范和有序的竞争发展环境。
按照行业属地化管理要求,区卫生局在区卫协的配合下,及时向民营医疗机构发布每年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职务的政策和信息,并认真做好具体申报手续的指导、材料初审和汇总上报等工作;区人社局(医保办)也在积极开展社会办医的医保准入,审核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并报市人社局(医保办)批准。为缓解老年护理、中医、康复、舒缓疗护等老百姓反映比较集中的医疗资源配置不足的供需矛盾,今年2月1日,市人社局(医保办)开展的第五批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的工作中,新增和扩大医保结算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共40家,我区占了6家,主要是2家能提供老年护理床位200张的护理院和4家分别提供中医服务、骨科、眼科的专科医院,占全市新增数的15%。今后,区人社局(医保办)将继续给予提供老年护理、中医、康复、舒缓疗护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大力支持。
二、抓资源整合与能级提升,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以区校合作为契机,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
2012年9月,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成功通过三级中西医结合专科医院评审,实现区域内三级医院零的突破;10月,长宁区中心医院经市教委评估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成立的“虹桥国际医学研究院”正式落户长宁区中心医院;区政府将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合作共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通过整合“长宁区中心医院”与“同仁医院”,建成新“同仁医院”,通过对“新同仁医院”设施建设、学科提升、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力争数年后通过三级医院等级评审,并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1月,长宁区卫生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签约合作托管天山中医医院,通过合作托管,引进三级中医医院优质资源,实现先进技术、专业团队、管理模式和服务品牌“上下联动”一体化发展,将整体提高长宁区的中医药服务水平,加速提升医疗服务能级。
(二)完善配套措施,落实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
今年上半年,区政府印发了《长宁区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实施方案》(长府〔2013〕20号);区卫生局制定并下发了《长宁区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实施方案》8个配套文件(长卫发〔2013〕88号),从投入机制、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服务监管、药品供应、信息化等多个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下半年,将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工作”及“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监管”。结合本区公立医院现状和特点,依托区卫生信息化平台和电子病历的建设收集客观性评价指标;完善公立医院评价体系,内容涵盖公共服务、基本医疗、医院管理、社会满意等;结合年度“三好一满意”和“医疗质量万里行”等工作,启动公立医院综合评价工作,对区内所有公立医院(部队医院除外)进行预评估,为之后的数据收集整理、结果分析、调整优化评价体系提供参考。同时,区卫生局将与区卫生监督所、信息中心开展专项调研,包括监管核心指标构建,监管方式及流程等;尝试探索在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内成立“医疗服务监管科”,实行医政许可与监管分开模式;启动医疗服务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功能应涵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服务效率、医疗费用等监管内容和相关指标体系,为实现主要监管指标的实时采集和监测做好准备。
区政府将按照上海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政府投入机制。公立医院经核定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学科建设等经费由区政府统筹安排,并与服务数量、服务质量、服务效果等综合评价结果挂钩,确保公立医院正常运行,体现其公益性。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和政府指令性任务,区财政将给予专项补助,实行项目管理,按考核结果拨付补助经费,对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按照服务成本予以保障。
(三)促进医学科技发展,打造“名医、名科、名院”
围绕“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目标,以区域临床诊疗中心、医学特色专科、临床优势专科(专病)建设为载体,稳步提升学科建设的层次和水平。根据建设需要,持续保持区卫生局层面的10个临床诊疗中心和15个医学特色专科的建设规模,鼓励跨学科、跨部门联合,形成拥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团队式学科群。大力扶持临床优势专科(专病)项目,目前建有临床优势专科扶持项目7个,临床优势专病扶持项目20个,社区中医优势专病扶持项目5个,着力打造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品牌,力推“精品”。同时,每年举行区卫生系统科研项目招标“擂台赛”,保持40项左右的中标项目数,积极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参与临床研究,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四)完善医患沟通机制,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一是健全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和医院投诉管理,加大矛盾纠纷排解化解力度,建立通畅、便捷的投诉渠道并及时答复;对于患方诉求在3万元以上的纠纷,主动引导走第三方调解的途径。同时,开展以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为重点的工作培训,使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总体要求,熟悉调解工作相关政策规范和处置流程,积极开展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努力规避群访、闹访事件;为加强区内医疗安全信息交流,密切各医疗机构的联系,我局医疗事故处理办公室定期召开区医疗安全例会,协同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办公室,通过区内各医疗机构发生纠纷情况及医疗安全信息的沟通以及处置过程的讨论,不断提高各单位对于纠纷的分析能力和应对技能,对医疗机构增强医疗安全意识,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纠纷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是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结合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整治活动,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构建讲诚信的长效机制;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并作为新职工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推进“医德档案”制度常态长效管理,对卫生系统医德档案工作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调研医德档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医德医风信息化管理网络。
三是深入推进志愿者服务。进一步推进卫生系统医务社工和医院志愿者工作,建立志愿者协会卫生分会;开展志愿者工作培训,继续建立一批有医院特色和品牌效应的市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开展评选优秀医院志愿者活动,推选出一批志愿者典型,激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医院志愿者工作;召开医院志愿者工作交流会,加强志愿者工作制度建设,试点推进医务社工工作,推进志愿者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社会化、专业化;以“快乐志愿、健康分享”为主题,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白衣天使送健康”主题服务活动,有效推动卫生系统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不断提升医院志愿者的影响力、感召力。
三、抓人才激励机制,为医疗卫生改革提供智力保障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招聘制度建设。按照市区人社局关于事业编制公开招聘实施办法,我局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各单位人才引进和专技人员公开招聘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规范操作流程;并努力做好与区人社局的沟通协调,争取全年进编额度、非上海户籍人员进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进编年龄等条件限制有所突破,为引进人才、缩减空编比例创造更多政策上的支持。
二是多途径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对卫生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去年我局制定了《长宁区卫生系统引进紧缺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实施办法》,今年已纳入区卫生局人才专项经费并组织实施,鼓励基层多途径、多方式招贤纳才,为长宁卫生能级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同时,从三甲医院聘请一些知名医疗卫生专家,以担任学科顾问或技术、业务指导的方式培养卫生人才;对区域医疗卫生机构引进(公开招聘)紧缺的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经专家认定或考核评价等程序后,可给予一次性最高50万元安家(购房)补贴,采取分期支付方式,在实现有关协议目标的前提下,逐年拨付到位,同时,所在单位应按不低于1:1比例给予资金匹配。
三是不断完善和规范人才流动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级,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我局将在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政策的基础上,积极结合长宁实际不断完善、规范区域内人才流动机制,近两年在区人社局的支持下,我局对具备事业编制的人员流动已建立比较畅通渠道。近年我局将结合3,2,1协同服务模式,制定《长宁区卫生局关于加强定期工作的规定(暂行)》,从而促进二、三级医院中高级卫生专业人才定期下沉指导、带教。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1.积极培养外向型人才。在现行公派出国(境)培训有关规定较为严格的情况下,一是鼓励支持卫生系统申报出国境培训团组赴国外培训,并积极协调市外国专家局,尽力促成项目实施;二是对受邀请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进修、深造的医疗卫生人才,可采取人才资金资助项目形式申报,列入区人才资金资助项目,给予一定资金扶持;三是在出国境培训经费实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对卫生系统出国境经费由区卫生局统筹管理,以方便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2.支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区人社局与卫生局一起,一是鼓励支持卫生系统组建更多的各类技术创新、名家工作室和研发团队,在资金资助和团队认定数量上,给予政策倾斜;二是鼓励申报医疗卫生科研资助项目,对申报的科研项目,经专家评估后,可给予资金资助;三是加大卫生事业硕博士实践基地和博士后研发人员招录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硕博士研发人员来长宁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项目研发工作,并给予资金扶持,努力提升我区医疗卫生科研创新能力。
3.打造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规划中的虹桥国际医学园区项目的功能之一就是打造国际医学研究交流区。因此以虹桥国际医学园区项目建设为契机,积极引入医学研究和实验机构,建设好医学科研公共服务平台,为未来我区卫生实验和能级提升提供科研、教育、人才支撑。人社局将积极参与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功能定位,人才资金扶持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从而加快引进、培养和集聚一大批高层次卫生人才,推动长宁医疗卫生服务能级提升。
4.为重点人才提供服务保障。一是建立5项服务保障制度。建立区域重点人才联系关爱制度、建立重点人才法律服务制度、建立重点人才特殊医疗保健制度、建立职称评审指导服务制度、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制度;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区人社局会同区科委、商务委、社工委等部门,搭建长宁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开展专题讲座、沙龙活动、考察调研、交流联谊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切实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交流、交友、咨询、合作的平台;三是搭建政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区人才服务中心、区就业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为高层次人才设置“一站式”服务专门窗口,凡涉及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认定、居住证办理、人才入户、居转户、配偶就业等方面的事项,服务窗口实行一口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三)努力完善医务人员的待遇机制
卫生系统事业单位绩效工作已有序、稳慎、分步实施。一是进一步完善各事业单位职工绩效工资工作量标准、绩效奖类型和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配套绩效考核方案,将收入分配改革工作的实施与医务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结合起来。6月份已实施了集中支付上平台工作,下半年以此为契机,逐步推进,并结合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制定《长宁区卫生系统实施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同时积极争取区人社局的支持指导,综合考虑卫生行业特点以及正常增长水平,确定本区卫生事业单位年度绩效工资年人均水平控制线。
四、抓统筹协调与项目实施,扎实推进卫生西进项目
(一)分工明确,加强责任
2013年一季度,卫生局成立了卫生事业西进项目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调整抽调充实重大项目办公室人员,尤其是选调了6名优秀年青干部进入工作组和重大项目办,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平台。同时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项目第一责任人,单位确立分管负责人、承办机构和具体工作人员,定期对照年度目标,实时掌握项目进展,及时向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卫生局提出三个确保的要求,即确保建设单位自身工作节点、确保各类文书编制节点、确保手续环节流程节点,从而保证各项目年底目标顺利完成。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
西进项目推进坚持例会制度和报告制度。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每月召开1次例会,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重大办每周召开1次例会,研究重大项目工程的具体实施,及时了解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现场协调解决各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卫生局每周向分管区领导汇报工作动态,分管局领导定期向局党委会汇报工作进展,卫生局重大办每周、每月、每季度形成书面反馈报区府办督查科备案。
(三)主动对接,争取支持
卫生局是西进项目的建设主体,但对建设领域情况并不熟悉,一是紧紧依靠代建公司,推动各环节工作;二是主动向各相关委办局学习请教,争取支持;三是邀请行业专家咨询论证,出谋划策。目前卫生事业西进项目均处于前期工程审核报批阶段,在项目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卫生局将会和各相关部门通力配合,确保西进项目顺利推进。
五、抓资源拓展有效运作,完善老年护理保障体系
通过转型及新增等方式,充分整合、有效运作各类医疗资源,增加老年护理床位,积极拓展老年护理的空间,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2013年,“新增400张老年护理床位”已列入区政府重点工作目标及区政府实事项目。并且,结合公立医院改革有关要求,二级医院也必须通过转型或新增等方式,设立一定数量的康复、老年护理床位,完善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我局制定了《关于长宁区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护理床位的实施方案》,明确了设置规模、设置方式、设置规模等。根据实施方案,至2015年,我区综合医院老年护理床位至少达到平均每所医院50张老年护理床位的规模。
继续推进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服务项目,将区内舒缓疗护床位数增加至22张,完善服务规范及服务流程,为肿瘤晚期等临终患者提供住院舒缓疗护(临终关怀)的基本服务,努力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
六、抓宣传成效与氛围营造,为改革赢得和谐舆论环境
(一)广泛宣传医改举措,保障公众知情权
一是聚焦医改宣传报道。医改宣传报道要以增强人民群众对医改的感受为主要目标,认真按照长宁医改方案和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任务,继续加大医改工作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合理预期。加强公立医院改革深度系列报道,医院特色展示等专题宣传,组织媒体记者深入医改一线现场采写报道。建立区属单位重点工作新闻宣传预申报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宣传,加大家庭医生制度改革宣传,在向社会各界宣传医改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要客观全面地宣传解释医改面临的困难、挑战以及各项医改政策的利弊得失,做好医改政策解读,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全社会对医改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争取社会各界、广大患者和群众的共鸣、理解和支持,为改革营造宽松、和谐的舆论环境。
二是做好先进典型宣传。大力弘扬主旋律,深入开展五“十佳”系列宣传报道,与《长宁时报》联合设立五“十佳”先进事迹宣传专栏,并将新闻报道集结成册,推出《市民心中的白衣天使——长宁区五“十佳”的故事》;积极宣传弘扬卫生系统先进典型。
三是加强突发事件风险沟通。加强对平面媒体、相关重要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及社区网站等的监测,及时发现舆论热点,掌握舆论动态与趋势,进行分析研判,举办新闻宣传分管领导及联络员实务培训班。不断健全突发事件卫生新闻发布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应对突发事件和负面新闻,加强风险沟通,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实效性,增加透明度,把握舆论应对的主动权。
四是加强新媒体应用。加强微博工作建设,完善卫生局微博工作小组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制度建设。在全区卫生系统建立微博通讯员队伍,构建微博工作网络。开展卫生系统微博工作培训与研讨,提升微博发布水平。建立运行APP客户端,涵盖提供服务布点查询、基本信息公示、居民健康档案自我检索、在线签约等功能,方便居民下载,创新服务模式,服务于区域居民,得到更多公众的认可。
(二)接受各界批评建议,营造和谐改革氛围
一是持续开展“改善服务年”工作。在区卫生系统积极倡导和推广10条细节服务举措,深化“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文明服务主题活动。进一步梳理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问题,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从改善病人就医体验上下功夫,在服务环境、服务流程、服务态度等各方面予以改进、提高和创新,让病人更充分感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和成效。结合实际继续推出十条人文关怀细节服务举措,评选优秀服务品牌。
二是开展“体验式、理解式、互动式”宣传报道。开展卫生系统微电影展映和摄影大赛,真实记录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故事;组织新闻媒体深入医院门急诊、医疗急救、社区服务、疾病防控、卫生监督、无偿献血等医疗卫生工作第一线,开展“公众体验日”、“开放日”等体验式互动报道,客观介绍医务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职业、生活压力,进一步争取居民群众的理解、支持。
(三)注重医改新闻策划,形成宣传品牌效应
近年来,区委宣传部围绕区委、区政府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和医疗卫生改革发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与区卫生局一起,加强新闻宣传沟通和策划,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卫生服务品牌,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先后在区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我区推进家庭医生制工作情况和卫生系统物联网应用于发展情况进行新闻发布,就“四医联动”工作组织媒体实地参与、现场发布。从而推出了“四医联动”、“陈华工作室”和“药品网上监督制”等一系列新闻宣传品牌。对于意见中所反映的今后我区医疗卫生改革中卫生“西进”项目、“家庭医生制度改革”和“便捷价廉优质的服务”等重点工作,我们将协助、指导区卫生局进行深度整理和挖掘,通过策划、培育、包装和集中宣传等形式将工作品牌、服务品牌转化为新闻宣传品牌。
 
 
长宁区人民政府  
一三年七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