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常委会审议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材料二:调研报告

  • 发布日期:2014-07-21
  • 点击数:59390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目录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研内容
(二)明确调研过程与方法
二、主要成绩与亮点
(一)责任到位,坚持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二)整体布局,凸显“东优、中强、西高”格局
(三)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走向优质均衡
(四)三个指数,率先创新学生发展评价
(五)全面接纳,率先保障教育公平权益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育设点布局还不够均衡
(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还未最大化
(三)教师编制与培养问题还有发展空间
(四)学校在课程建设、课业负担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五)学校在特色发展、优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六)区域内优质资源辐射的制度建设还不够
四、调研意见与建议
(一)完善教育规划布局,优先做好政策保障
(二)完善经费统筹制度,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三)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四)深化课程评价改革,着力提高综合实力
(五)鼓励校长潜心教育,用心打造特色学校
(六)完善优质资源辐射,努力办好每所学校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长宁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长宁区人大常委会为了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能、促进区政府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切实推进上海市、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实,将于今年6月25日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为此,区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成立了以常委会副主任陆继业为组长、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徐振宇为副组长,由人大代表、教工委委员以及教育专家组成的调研组,组织了为期四个月的专题调研活动。
一、调研基本情况
(一)确定调研内容
义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因此我们的调研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1.关于区域义务教育资源的整体布局、优化问题(包括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均衡配置问题);
2.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内涵发展的问题(包括对学校特色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研究、设计和引领问题);
3.关于教育评价改革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问题(包括“三个指数”评价);
4.关于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包括教育经费的统筹、课程改革的深入、择校等问题)。
(二)明确调研过程与方法
 调研组于3月初制定了调研计划;于3—6月期间分别走访了教育督导室、教育局、教育学院、区考试招生中心、娄山中学、天山初中、适存小学、绿苑小学以及部分街道社区;分别召开了三个不同对象、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即12位中小学校长座谈会,教育学院各专业部门、教研员参与的座谈会,以及人大代表、教工委委员、学生家长参与的座谈会,共拟定了18个思考题;邀请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教工委委员视察学校。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视察等形式深入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广泛采集社会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基础性资料。
二、主要成绩与亮点
长宁区义务教育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区职能部门、特别是区教育局依法履行职责,围绕“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理念,在构筑“东优、中强、西高”的教育布局中,举全区之力培育“国际长宁、数字长宁”的教育特色,引领广大校长和教师心系学校、心系学生,认真踏实并富有创意地不断推进区域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一)责任到位,坚持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一是完善组织保障机制。为确保政府依法履行《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区政府坚持落实区长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责任人、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主体的要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各负其责、齐抓共管。
二是完善教育优先议事机制。区政府将每年确立的义务教育重点工作纳入政府一级工作目标加以推进,遇到问题及时召开协调会,与区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确保重点工作如期完成。如本区校舍产权证办理,完成率在全市领先。
三是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区政府确保各类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今年教育经费达到16.85亿元,生均公用经费三年间翻了1.5倍,增幅全市领先。生均经费也快速增长。区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逐年提高,均高于市财政下达的指标。
(二)整体布局,凸显“东优、中强、西高”格局
一是超前规划布局。区政府结合《长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长宁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制定了《长宁区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东优、中强、西高”教育发展战略。
二是合理配置资源。首先,从数据来看:依据今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上海市17个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进行督导检查的结果,长宁区义务教育校际间差异较小、均衡程度较高。长宁区参与国家督导认定的23所小学、19所初中,对照义务教育8项基本办学标准,有19所小学和19所初中全部达标,并优于市颁标准。《上海17个区县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表》数据显示,37个指标点,满分100分,长宁得分96.6分,在上海市17个区县排位第3名。其次,从校舍面貌来看:全区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其校舍、硬件几乎都达到了高标准配置,校园面貌大气、温馨,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区没有薄弱学校。
三是强校分布东中西。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得以优化,优质均衡基础得以奠定,“东优、中强、西高”的教育发展格局得以逐步凸显。长宁东片优质义教资源基本做到了全覆盖;长宁中片的义务教育得到了强力扶持;长宁西片虽然流动人口聚集,也逐步迈入教育高地的行列。
(三)顶层设计,引领学校走向优质均衡
长宁区在引领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内涵发展方面,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分学段不断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培育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以学校发展规划为载体,助推学校特色发展。
一是强化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长宁区校长和教师的人均培训投入,增幅处于全市领先位置,培训经费得到充分保障。在全市率先构建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注重异校带教,强化实践能力。注重名校长培养方案的整体建构。名师和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培训,注重优化特色培养课程,提升教师专业精神;打造高端培育课程,培养高素质骨干教师。对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注重校际均衡,引导教师柔性流动。组建“校际合作共同体”,促进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联片教研”新探索,如适存小学与北三小学“联片教研”,实现名师、名课、经验、品牌四个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
二是深化区域课程改革实验。区教育局倡导“顺其天性,因材施教”理念,分学段系统推进区域课程和教学改革,促进学前启蒙学习、小学快乐学习、初中有效学习和高中综合学习,努力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全人格奠定基础。长宁区率先在小学尝试“快乐拓展日”,为全市在小学开展“快乐活动日”提供了经验和案例。初中阶段坚持以项目引路,实施“阅读领航计划”,增强学生有效学习能力,为区域的拓展课和探究课建设开辟了一条路径。
三是以规划助推学校特色发展。长宁区以创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为契机,在区级层面加强“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注重引导学校尊重原有的基础和生源背景,不集聚资源,遵照教育规律、制定合适的规划、提炼办学理念、激发改革活力。已评出的5个区级“新优质初中”有泸定、省吾、长宁、虹桥以及已拆并的新古北中学;4个“新优质小学”有新虹桥、古北、北二和复旦小学。
区教育督导室实施的区域发展性督导,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为载体,对运行了十几年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进行优化研究,始终引导学校不断提炼富有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并以此为宗旨,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督导室协同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区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全区每所学校、每个教育单位制订的“学校章程”进行核准、认定,这对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将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四)三个指数,率先创新学生发展评价
一是首创“三个指数”。长宁区于2010年开始,在全市首创学生“身心健康、生活幸福、学业成就”三个评价指数,探索创新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与市教委实施的“绿色指标”学生评价高度契合。“三个指数”的测评结果对学校产生了明显触动和积极影响,对改进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是架构“三个中心”。区域成立了“中小学学科发展中心”“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探索专业管理模式,为整体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了专业支持。
近几年长宁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绩名列全市第一,长宁实验小学获得了DI全球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C组项目全球总冠军(一等奖第一名),为中国第一次在该项目获第一。这与区域实施的科学评价导向和扎实的课改举措密不可分。
(五)全面接纳,率先保障教育公平权益
区政府本着教育优先、教育公平、服务百姓的思想,重视保障各类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益和机会,提供优质教育。
一是全面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长宁区在全市率先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制度,从2004年开始落实“两为主”(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至今共投入资金15亿元。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近3.3万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27%。
二是重点保障特殊儿童义务教育权益。长宁区特殊教育一直备受重视,盲童学校、长宁区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和长宁区辅读学校以“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改革成果已经惠及全区乃至外区特殊儿童,基本实现了高水平的特殊教育。
三是切实保障家庭困难学生教育权益。长宁区坚持推行“两免一补”助学券学生帮困政策,全面建立各学段教育帮困助学机制,有效保障弱势群体“上好学”。
三、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宁区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直具有较强实力,在全市具有影响力。但面对新时期义务教育高速发展的挑战,与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需求以及社会各方对教育的期望相比,长宁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育设点布局还不够均衡
随着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和人口的大量迁移,长宁教育设点布局仍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全区人口发展存在明显的西增东减态势,西片人口急增导致西片基础教育设施数量相对不足,布局也不够均衡,给部分区域的居民就近入学造成一定影响。有个别学校生均教学用房面积不足,依据国家对长宁区义教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结果,长宁区有四所小学未达到“上海市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标准’3.3平米”的标准,即长宁路小学、威宁路小学、北二小学、江五小学还略有差距。还有部分学校生均体育场地不足,存在校际间体育场地不均衡的问题。
(二)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还未最大化
全区义务教育经费在统筹使用方面,有的定额偏低,如特殊教育公用经费一度偏低。在科学、规范、合理使用教育经费方面,有的政策还未完全吃透,经费统筹使用效益还未实现最大化,造成教育专项经费年年有结余,累计结存量过大。
(三)教师编制与培养问题还有发展空间
依据国家督导认定结果,长宁初中学校教师编制、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小学骨干教师梯队尚需优化配置;小学教师高级职务配备比例不平衡,有的学校显得偏低,有8所小学的中学高级职务仅为1人,有两所学校的中学高级职务为“零”。学校高级教师、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校际间配备不够均衡。作为师资培训的一项基础工程,校本研修的人数最多、学分最大,但有的校长还不够重视,存在研修计划与执行脱节的问题。教师激励机制不明显,只有少数教师认为绩效工资有明显激励作用。
(四)学校在课程建设、课业负担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依据国家督导认定结果,学校在三类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探究型课程开设的量和质不够,在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计划、开足开齐课程方面还做得不够,特别是中学阶段不同程度地存在超课时现象。结合区域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本区“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初中学生家庭作业花费时间较长”;还有“37.2%的教师认为区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是以合格率、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校”的。
(五)学校在特色发展、优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社会上对长宁教育的评价流传着一句话:“不大不小、不多不少、品质很好、冒尖很少”,在市里响当当的学校、校长和教师很少。有些校长办学精力不够集中,没有真正静下心来研究学校发展。与一些教育强区相比,初中学校整体竞争力存在下滑现象,“小升初”优质生源流失严重。社会各界对学校改革的知晓度不高,不少人对学校好坏的评价仍然沿袭固有观念,择校现象依然存在。
(六)区域内优质资源辐射的制度建设还不够
区域内“校际合作共同体”建设、“联片教研”的开展等优质资源辐射的制度建设还有不足,如高端教师和高端校长的交流机制如何落实,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效应如何进一步发挥等等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四、调研意见与建议
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区应针对薄弱环节,依据国家《义务教育法》和市、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认真研究,加以整改,进一步提高本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
(一)完善教育规划布局,优先做好政策保障
根据区委、区政府推进社会事业“西进”要求,继续推进教育西进战略,进一步增加西部教育资源布点,扩大优质学校办学规模,大力推进名特校向西部辐射。要加强科学规划意识,切实抓好规划落地,更好地体现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妥善应对人口小高峰带来的入学紧张问题。
对于校际间体育场地不均衡问题,教育局要高度重视,优化配置体育资源,不断改善体育设施,充分拓展学校原有的体育场地面积,解决好学生在雨天和雾霾天的锻炼问题。如学校会议室改成包括体育功能在内的多功能教室;要求体育教研员研究学生分散、分组锻炼模式,为学校提供指导等,尽最大可能改进和提高学生的锻炼条件。
(二)完善经费统筹制度,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区政府坚持加强教育投入,依法保证“三个增长”,为长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如何管理好、使用好、分配好教育经费,发挥教育经费的最大效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建议长宁区在推进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方面,能够先行先试。要进一步建立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要运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针对教育经费在投入比例和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财政局要加强监督指导。
为了提升长宁教育软实力,提升教育科研水平,要加大对校长、教师进行国内外学习的经费投入,加大与国内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培训的受益面,提高教师的培训层次,真正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于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使逐年增长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特教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要调整到位,保障特教事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区教育局要协同区人社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从编制管理、教师招聘、岗位设置标准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指导,合理优化教师编制配备工作;进一步制订指导性文件指导各单位完善绩效工资方案,优化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吸引、留住更多教育人才为长宁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长宁区“三级六层”教师教育格局优势,加强优秀教师培养,促进区域教职工队伍综合素养提升。
从学校层面,要进一步重视校本研修,加大培训力度。调研得知,扎实有效的校本研修,对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作用明显。好的研修方案有如市三初中、愚一小学等,教师整体能力可以得到快速提升。即使在薄弱学校,通过有效的校本研修,一名好教师也可能带出一个好的教研组,教强一门学科。如北三小学因为有优秀的数学老师,学校的数学成绩可以在区里属于中上水平,而英语学科却极其薄弱;长宁路小学因为有两名不错的年青英语老师,其英语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和教研员好评,而数学成绩却在区里垫底。
(四)深化课程评价改革,着力提高综合实力
加强教育督导,进一步增强学校课程政策意识,严格执行上海市课程计划,合理设置学校课程。加强区教育学院“学科中心”等专业指导作用,指导与规范学校的探究型课程建设。
深化以“三个指数”为重点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倡导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教学观和评价观;深入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关注学生个性特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引导学生多样化自主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顺应天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切实改变以合格率、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单一标准评价学校的状况。
(五)鼓励校长潜心教育,用心打造特色学校
教育局要进一步完善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考核办法,要求校长静心学校、潜心教育、深入课堂,争取成为专家型校长。要求校长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打造学校特色,增强优质学校竞争力,尽力为不同水平、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有效遏制优质生源流失现象,吸引优质生源回流。
要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为学校宣传办学特色搭建更加广泛的社会平台,提高社会知晓度,进一步缓解择校压力。酒香也怕巷子深。
(六)强化优质资源辐射,努力办好每所学校
教育局要结合重点工作,如市、区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校际合作共同体项目、“一校一章程”及一校一特色等工作;结合每年开展的“三个指数”测评调研、综合督导及专项督导工作,及时把握学校发展动态,进一步完善优质资源辐射的政策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发挥高端教师和高端校长的引领辐射作用,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促进社会各届对长宁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同度的提升。
 
附件:相关内容注释
1.关于“三个指数”:
长宁区学生发展“三个指数”是指“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学生生活幸福指数”“学业成就发展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包括身体素质评价和心理成长评价两部分,其中身体素质通过学生的营养、视力和体质健康等状况来反映;心理成长评价涉及多个维度,如认识兴趣、成就动机、情绪稳定性、责任感、自信心、安全感、时间管理倾向等,不求涵盖所有的非智力因素,但求能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生活幸福指数”以学生主观感受为核心,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幸福体验的量化评估,内容包含课业安排、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师生关系、校园服务、总体感受等六大维度。“学业成就发展指数”则是从学习成绩、学习成本、学习品质三个维度来综合反映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潜能、学习状况的指标。
2.关于“三级六层”教师培训:
教育局以“三级六层”为主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即区创新团队、区领军人才、区拔尖人才“三级”;区教坛新秀、区教学能手、“优青项目”承担人、区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制、名教师培养和名校长培养工程等“六层”),提升队伍培养品质,引导教师拾级而上进行专业素养提升;对人才工作进行绩效管理,营造教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2014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