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长宁区加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建设调研/(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 发布日期:2008-11-28
  • 点击数:64817
  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根据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区委提出的“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任务,依据《监督法》对重点工作加强监督的要求,将“长宁教育在实现现代化中走在前列”的专题研究课题——《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在推进实施中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长宁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成立了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荣初担任组长,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徐振宇、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设立担任副组长,由区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孙伟、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常务副主任戴群、开元学校校长余永范、仙高中学校长李静伟等20人组成的调研组,并制定了调研计划,明确了调研目标、内容、人员组织以及时间进度安排。根据调研计划,调研小组在对长宁区教育局拟订的《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认真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多种途径查阅大量资料后;先后组织了与长宁中小学校长、教育督导室、教育各职能部门进行座谈;赴深圳、珠海等等教育现代化方面成绩比较突出的地区进行调研考察;分别召开了部分人大代表、校长、教师等主题研讨会;走访市教委有关部门;发放了900份教师问卷(小学、初中、高中各300份)、300份家长问卷、300份社区问卷并进行了汇总分析。通过以上调研过程与手段,调研小组对我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以及长宁教育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地了解,现将本次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基本特征
  通过查阅资料、座谈、考察比较、主题研讨、问卷调查等多种调研手段,调研组认为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具有以下优点。
  (一)指标结构完整
  《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的一级指标从“区域教育环境、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师资建设、教育发展水平”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涵盖了教育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经济保障、管理机制、人力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紧紧扣住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将各方面进行统整,结构完整。
  (二)研制过程严谨
  指标形成过程科学而严谨。2007年,为了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指标体系,区教育局曾深入开展了近一年的“长宁教育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中走在前列”专题调研活动,走访了北京东城区、宁波、苏州等多个地区,并与卢湾、南汇教育局交流探讨;注重与最新理论成果对接,先后邀请过教育部、华师大、上师大教授专家共同研讨;注重与国际接轨,认真研究过OECD国家教育指标的构成;注重与市教育现代化对接,及时了解市级指标体系研究进展;能够立足于长宁实际,多次召开过教育局工作务虚会、年中与部分学校校长座谈会和初中校长沙龙等形式进行研讨,也征询社会各方包括部分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指标体系,反映出了较强的科学性、国际性、可比性。
  (三)指标操作性强
  《长宁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看得出是一个很容易操作、可评估的体系。指标整个框架包括5项一级指标,11项二级指标,39项三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30项,占77%,与市及其他地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相比,体现了指标少、准、量化的特点;并且,对每一项指标也都做出了具体的职责定位分析,都能确定相关负责单位和部门,体现这个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测性。
  (四)凸现长宁特色
  三级指标中,有10多项指标反映了我们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自身特色。如:“中小学校教室连接因特网的比例、中小学校生机比例、信息基础的有效应用、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达标”等方面都反映了我区“数字长宁”的特色;“开放办学”反映了“国际城区”的特色;“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更是反映了长宁率先区域统筹均衡配置师资的亮点举措;“民主办学”“社会对教育满意度”等指标内容,反映了长宁教育能广泛听取家长、社会人员的意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各个学段的“入园率”、“入学率”、“合格率”、“按时结毕业率”、“升学率“、“职校学生初次就业率”、“随班就读学生康复指导率、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率”以及社区失业人员和老年人继续学习机制构建、社区群众参与学习率等指标,体现了长宁区关注民生、优质均衡、推进教育公平的区域教育特色。
二、长宁教育现代化指标达成情况及问题分析
  根据多种调研信息,调研组认为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能反映出本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厚实基础,又能反映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个性特征,能够作为区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评价工具加以应用,但指标体系在部分检测点的定位以及指标的覆盖面上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探索;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长宁区教育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指标达成情况分析
  1、教育环境
  一级指标“教育环境”是区域教育运行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保障。主要包括1-1.学校建设、1-2.社区教育、1-3.信息化水平和1-4.教育布局四项二级指标构成。调研组通过调研了解到,这四项二级指标已全部达成。具体分析如下:
  1-1.学校建设
  二级指标“1-1.学校建设”达标包括1-1-1.中小学校舍达标和1-1-2.各级各类学校装备达标两项三级指标。
长宁区学校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3年至1997年,长宁区全面完成市教委“更新薄弱学校工程”; 1998年至2002年,在全市率先完成中小学标准化建设;2003年始至今,长宁区逐年提升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地配置教育资源。至2007年,各级各类学校均已达到了市教委颁布的设备配置标准,学校校舍均已达标。其中,初中一类标准达标率为94%,高中一类标准达标率为83.3%,小学、一贯制学校、完中、职业学校、特殊学校一类标准达标率均为100%,80%以上的幼儿园达到或接近市一级幼儿园标准。
为此, 调研组认为,指标1-1-1. 100%达到一类或二类建设标准;1-1-2.各级各类学校装备将100%达到每年市教委颁布的“现行标准”这两项三级指标标准已经达成。
  1-2.社区教育
  二级指标“1-2.社区教育”包括“1-2-1.街道(镇)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和 “1-2-2.街道(镇)社区学校建设”两项三级指标。
  1-2-1.街道(镇)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我区各街道(镇)基本上建立了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江苏街道因受场地限制,未成年人活动中心与社区学校合为一体。为此,调研组认为,到2008年下半年, 指标1-2-1 “每个街道(镇)有一个未成年人活动中心” 指标标准能够达成。
  1-2-2.街道(镇)社区学校建设
  根据上海市学习型城区建设要求,长宁区每个街道已建立社区学校,并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市民学校、社会办学机构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现在,每个街道(镇)都建有一所社区学校,这10个社区学校都有了教学基地,99%的居民小区都有了社区学校的分校或者教学点。到2008年下半年,指标1-2-2“每个街道(镇)有一所社区学校”指标标准已经达成。
  1-3.信息化水平
  二级指标“1-3.信息化水平”达成包括“1-3-1.中小学校教室连接因特网的比例”、“ 1-3-2.中小学校生机比”、“ 1-3-3.“数字校园”比例”、“ 1-3-4.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等四项三级指标的总体达成。
  1-3-1.中小学校教室连接因特网的比例
属于OECD国家教育指标,也是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长宁区中小学校教师联网比例已达到100%。为此,指标“1-3-1已经达成。
  1-3-2.中小学校生机比例
  属于OECD国家教育指标,也是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要求,上海市教委提出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标准(生机比)分别是:高中8:1,初中10:1,小学15:1,目前长宁区中小学计算机配置水平(生机比)已达到了高中4.0:1 、初中5.5:1、小学 6.0:1,根据我区信息化发展趋势,到2008年下半年,指标1-3-2中小学校生机比达到5:1能够达成。
  1-3-3.数字校园比例
  长宁区中小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从2001年开始已有7年的历史,区政府每年投入“数字校园”建设专项经费3000万元,采取了“分步实施,滚动推进”策略,分期分批对中小学信息化设备设施进行配置,全面打造“数字校园”;并制定了“数字校园”的建设评估标准,开展了“数字校园”评比活动,不断提高了“数字校园”的普及程度和建设标准。目前区域中小学校“数字校园”的比例已接近98%。也就是说,指标1-3-3能够达成。
  1-3-4.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目前,长宁区基本完成了区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网络环境品质提升,集教学、科研、培训、管理及服务于一体的数字校园环境逐步建立,极大地推动了长宁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通”、“教学通”、“培训通”与“社区通”,发挥了信息技术优势,全区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显著,通过调研了解到,指标1-3-4学校信息技术在家校沟通、管理、教育教学中得到有效使用能够达成。
  1-4.教育布局
  为了满足广大居民子女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1996年,长宁区结合旧城区大片改造和新区综合开发,以建设东、中、西三个教育园区为抓手,制订了《长宁区教育设点布局规划》,将教育设点布局纳入区域整体规划,明确提出了“撤、并、联、带、改”等5项举措,通过易地新建、扩建改建、整体改造,调整教育设点布局,使普、职、成、中、小、幼与东、中、西教育布局趋于合理,学校布局基本符合区域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目前,长宁区已基本形成了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合理设点布局学校的工作机制。为此,调研组认为,这项指标能够达成。
  2、教育经费投入
  一级指标第二项“教育经费投入”指标是参照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指标“教育投入”制定,二级指标“经费投入水平”是从区域办教育的“财力资源”发展水平来反映区域教育现代化所达到的程度。该指标达成主要由“2-1-1.公共教育财政拨款机制”、“ 2-1-2.财政教育经费占区财政支出的比例” 、“2-1-3.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三项三级指标构成,其中指标2-1-1.和指标2-1-3基本达成。具体分析如下:
  2-1-1.公共教育财政拨款机制
  为了确保长宁公共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长宁区已建立了政府财政定期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财政经费拨款制度,确保了各级各类教育的有序开展。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2-1-1 “建立区政府教育投入对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和其他教育机构的经费拨款制度”这项指标能够达成。
  2-1-3.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
  生均教育支出是OECD国家教育重要指标。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是指区域政府用于义务教育的各项经费支出,转化为生均支出的经费总额。目前,我区已接近13000元标准,高出了上海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为此,2-1-3指标“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高于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标准已经达成。
  3、教育管理
  一级指标第三项“教育管理”下面两项二级指标的设计,主要是从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出发,充分体现政府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赋予的教育责任。“教育管理”下面二级指标分别是“3-1.政府教育管理”、“ 3-2.学校管理”。通过多方调研信息反馈,目前已经全部达成。具体分析如下:
  3-1.政府教育管理
  “指标3-1.”达成主要从“3-1-1.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制”、 “3-1-2.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3-1-3.社区失业人员和老年人学习机制”等三项三级指标进行检测,
  3-1-1.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制
  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对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职能的有关规定,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对政府各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责任和区域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教育督导。长宁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依照国家教委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和《上海市教育督导规定》,逐步建立本区的督政、督学的工作制度,形成健全的工作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督政工作,自1999年始,制定《长宁区关于各部门、街道(镇)贯彻实施教育法有关职责的规定》、《长宁区贯彻实施教育法检查与考核规程》、《长宁区有关职能部门、街道(镇) 贯彻实施教育法自评的实施意见》,《档案资料工作的要求》、《督导评估的反馈制度》等,形成《长宁区教育督政工作文件汇编》促进了督政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依据教育法规,长宁区政府加强教育目标责任制建设,分管区长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街道、镇负责人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细化目标责任书内容,建立相应的目标考核责任机制,制定了相关督查的工作规程,规范了操作程序,完善了每年自评的工作制度,建立了表彰机制,加强过程督促检查,确保政府教育职责依法履行到位。目前,全区“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区域政府教育工作氛围日益浓厚。
  督学工作,长宁区督导室根据长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校本督导运行机制,形成以学校发展规划文本制定、实施、总结评价为主线的以校为本督导运作模式,促进学校依法规范办学,自主发展。如:制订了《长宁区以校为本督导评估工作规程》,构建《长宁区以校为本的督导评估方案》,形成了以基础性指导、发展性指标两大模块组合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运行机制、学校发展规划评审工作运行机制、校本评价运行机制、督导评估运行机制;采用了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以个体内差异评价为主的评价策略;编制了《以校为本督导评估方案》,编写了《让评价走向校本》专著。目前,基本上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督学工作制度和机制,为依法督导和分类指导,推进区域各级各类学校依法自主发展提供了保证。
综合以上分析,调研组成员认为,指标3-1-1 “有完善的政府教育督导制度和工作机制”标准已经达成。
  3-1-2.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长宁区作为上海市区域教育师资均衡配置试点区,目前已基本建立了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工作机制。一是柔性流动机制。2006年率先推出 “柔性流动”政策:即重点抓好 “四个项目”:“优秀人才柔性流动项目”、 “中青年教师岗位研修”项目、“校际合作交流” 项目、“教研员实验基地”项目,打破了长期以来优秀教师“一校所有”,放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效应,推进优质师资区域柔性流动,提升区域内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二是刚性流动机制。2007年长宁区又根据《长宁区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实施意见》,遵循“政府主导、区域统筹、稳步推进”的原则,研究制定了《长宁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合理均衡配置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中学高级教师职务预备级评聘实施办法》及《义务教育阶段推进中学高级教师区域统筹的实施办法》等相关配套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市试行新评中学高级教师选派机制,这意味着教师从“柔性流动”拓展为“刚性流动”的实践探索,凡是具备“高级教师”职称评审资格的教师,将由区教育局在有岗位空额的学校进行配置。这就从政策上促进了一些具备高级教师素质的教师流向普通学校,从而达到义务教育阶段优秀教师各校均衡发展的目的。对于服从选派的教师,除与新聘学校建立新的人事关系外,在聘期内考核合格的,还将得到一定奖励。首批参与流动的高级教师在新的岗位逐渐发挥作用,有效带动普通学校师资队伍提升。
  探索教师从“柔性流动”拓展为“刚性流动”的举措,有效实现了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资得以合理、均衡配置,长宁区率先迈出这一步,对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这一政策受到相关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3-1-2 “建立了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工作机制”标准已经达成。
  3-1-3.社区失业人员和老年人学习机制
  社区失业人员学习机制。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失业人员的继续学习与再就业工作,把创建再就业岗位列入政府一级目标,定期召开区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推行职业培训技能计划,基本形成了“政府出资,劳动服务部门具体实施,工会协助开展工作,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区域社区失业人员学习机制,加大了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就业观念转变、就业技能提高。为此,调研组认为,社区失业人员学习机制已基本建立。
  社区老年人学习机制。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全面提高我区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已经构建了老年大学三级办学网络,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多渠道、具有时代特征、长宁特点的老年教育新格局,办远程老年大学、推进扶老上网工程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活动,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区服务,为长宁老年教育新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如:全区现有老年大学4所,街道(镇)老年大学10所,居委会老年分校171所。各类学习型组织活跃社区,形成了组织严密、覆盖率高的老年教育网络。根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参加各级各类老年学校学员数达9468人次,合计开班285个,开设课程161门。老年读书(报)组,老年理论研讨小组,电脑、摄影、书法各类沙龙等社队有1000余个,参加人数45000余人,并形成了健全的活动机制,有效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学”的学习需要。
  综合以上信息,调研组认为,指标3-1-3 “建立社区失业人员和老年人继续学习的工作机制”已经达成。
  3-2.学校管理
  指标3-2.主要从“3-2-1.依法办学”、“ 3-2-2.民主办学”、“ 3-2-3.开放办学”等三项三级指标进行检测。
  3-2-1.依法办学
  依法办学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落实。近年来,长宁区围绕“领导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财务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实施了“发展性教育督导制度、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职工聘用制度”,不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增强了学校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区域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特别是长宁区教育党工委2005年颁发的《长宁区校(院、园)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文件,规定了长宁区教育基层单位校(院、园)长实行任期制,任期与校(院、园)三年发展规划同步,校(院、园)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作为考核校(院、园)的依据,由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专家组对校(院、园)三年发展规划实施绩效进行评估(即发展性教育督导),这已成为促进区域校(院、园)依法办学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机制。
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3-2-1“建立并实施发展性督导制度,科学、规范地落实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度,和教职工聘用制度”标准已经达成。
  3-2-2.民主办学
  家长、社区人员参与学校评价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根据长宁区教育局和长宁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学校发展性教育督导的有关规定,2005年,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启动“社区参于学校评估”研究,努力构建社区参与学校评估的运行机制,促进学校、社区的融合。如:形成了《长宁区社区参与学校评估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区域社会监督机制,实行家长、社区人员参与学校发展绩效的评估,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意见。
  学校建立了“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推进情况:区教育局党工委2007年建立“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即“对长宁教育中的重要决策、重大人事任免、重要教育事件和大额资金支出实行民主决策,基层学校参照执行”政策。根据这一政策要求,区中小学已逐步建立了“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加以推进与落实,促进了长宁教育民主管理进程。
  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3-2-2.家长、社区人员参与学校评价与管理,学校建立 ‘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已经达成。
  3-2-3.开放办学
  开放办学主要反映了区域学校国际化程度。随着长宁在国际经贸和境外人士集聚,我区的国际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国际教育的发展优势,凸现了“国际城区”的特色。一是位于长宁国际学校数量较多。区域内有耀中上海国际学校等4所;有奥伊斯嘉上海日本语幼稚园等国际幼儿园6所;有东华大学拉萨尔国际设计学院等多所国际高等教育机构;有上海飞翔日本人补习中心等语言培训机构5所。二是境外学生在长宁就读人数多。2007学年我区共有56所中小学接纳境外学生1698人,占本区就读学生总数的3.6%。2007年9月起,我区有5所中小学经市教委批准可以直接从境外招收外国学生,独立制定教育计划,组织教学。三是区域英语和双语教学有序推进。坚持依托市三女中区英语学科培训中心,发挥优质资源辐射作用,提升区域英语教学质量;四是加强教师国内外培训力度。我区在全市率先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培训,学校师生参与国际教育交流工作不断加强。全区校长、师生国际交流和国际理解能力不断提升。
  据调研分析,指标3-2-3.“参与国际教育交流的学校占学校总数的比例20%以上,外籍和港澳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3%以上”已经达成。
  4.师资建设
  一级指标第四项“师资建设”指标的达成,主要由“4-1.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4-2.校长专业发展水平”两项二级指标达成来体现。具体分解为六项三级指标,其中5项三级指标能够达成或者基本达成。
  4-1.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指标4-1.由4-1-1.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达标、4-1-2.中学具有硕士学力教师的比例、4-1-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标、4-1-4.教师职业满意度等四项三级指标构成,其中指标4-1-1.、4-1-3.、指标4-1-4能够达成。具体分析如下:
  4-1-1.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达标
  近年来,我区任课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升,各学段教师的学历层次均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高中阶段学历(本科)达标率为99.2%,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97.5%);初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本科以上)为90.7%,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80.5%);小学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大专)达到了93%,其中本科学历也提升到37.1%。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指标4-1-1.“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学历100达标”标准已经达到。
  4-1-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依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长宁区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化基础培训,几乎所有教师都通过了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证书。目前,几乎所有教师都学会运用电脑进行备课,会运用多媒体进行上课。为此,调研组认为,到2008年下半年,指标4-1-3“达标率为99%”标准能够达成。
  4-1-4.教师职业满意度
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分析,教师职业满意度达到89.2%以上,指标4-1-4“达到80%以上”标准能够达成。
  4-2.校长专业发展水平
  指标4-2. 4-2-1.教职工对学校党政班子满意率、4-2-2.中小学校长书记具有研究生学力的比例等两项三级指标构成。这两项指标能够达成,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4-2-1.教职工对学校党政班子满意度
  通过教师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对学校党政班子满意度达到91.4%以上,指标4-2-1“达到90%以上”标准能够达成。
  4-2-2.中小学校长书记具有研究生学力的比例
  中学校长具有研究生学历(含硕士课程班结业的校长)的比例达到60%,是根据《长宁区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合理均衡配置实施方案》提出的校长发展目标确定的比例,据调研了解,目前这项指标能够达成。
  5.教育发展水平
  一级指标第五项“教育发展水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目标,包括5-1.人口受教育权利、5-2.教育质量、5-3.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三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又分解为13项三级指标。除了指标5-1-2.“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达成有一定问题之外,其他12项指标基本上都能达成。
  5-1.人口受教育权利
  指标5-1包括6项三级指标,除了指标5-1-2.“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达成有一定问题之外,其中有五项三级指标能够达成,具体分析如下:
  5-1-1.0-3岁常住人口散居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率
  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早期教育指导中心,并在10个街道成立10个早期教育指导站,提高婴幼儿教育的开放程度;建立了区联席会议领导小组→长宁早教工作办公室→社区早教工作研究小组的管理网络,使早教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下发了《关于建立长宁区0—3岁散居儿童早期教养工作管理机制的意见》,明确职责,形成共同推进趋势;以课题研究《社区联动式早教模式》为抓手,形成了多种指导模式,高质量地为0——3岁婴幼儿提供有效服务。至2007年,0-3岁散居婴幼儿家长一年能够接受四次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指导率达96.48%。为此,2008年下半年,指标5-1-1“达到98%以上”能够达成。
  5-1-3.户籍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
  根据《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使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我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严格依法治教,目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含残障儿童教育)达到100%,指标5-1-3 “达到99%以上”已经达到了。
  5-1-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就读率
  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我区落实《中国儿童发展纲要》的实事工程,根据国务院、上海市政府关于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要求,2004年成功关闭区域内违规开办的11所民工子女学校,一次性接纳学龄人口2278名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在上海率先做到了公平教育的全覆盖,充分体现上海海纳百川、服务全国的胸怀;以后逐年对农民工子女的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了规范梳理,要求有关学校合理调整生源结构,尽可能接纳农民工子女。让外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享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5-1-4“达到98%以上”已经达成。
  5-1-5.高中阶段入学率
  我区高中学校以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推动了办学质量的提升,据区招生办公室数据统计,目前我区高中阶段入学率稳定在98.4%以上,指标5-1-5提出的“98%以上”标准也已经达成。
  5-1-6.社区群众学习参与率
  2006年,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理顺了我区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目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领导体制。目前我区已形成以社区学院为龙头,街道(镇)社区学校为骨干,社区内中小学校、市民学校、社会办学机构等为基础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在全区营造浓厚全民学习氛围。为此,调研组认为,在明确社区群众统计口径的基础上,指标5-1-6.提出的“70%以上”标准能够达成。
  5-2-1.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生合格率
  我区各学校和教师都能按照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目前,我区教育正向着“优质均衡”方向发展,探索小班化内涵发展的研究,在全市有一定影响,高标准高质量地保证了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学生合格率。为此,调研组认为,指标5-2-1提出的“达到98%以上”标准能够达成。
  5-2-2.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康复训练率
  我区依据义务教育法第十九条规定,积极创造条件为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努力提高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康复训练率。如,建立了区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为三所随班就读初中配置了双资源教师;成立区初中随班就读学校校长沙龙,定期开展活动,形成沟通协作长效机制;以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据制定了随班就读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具体研究方案;并通过建“中国随班就读网”、组织各类学科或技能竞赛活动,为随班就读师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机会,等等举措有效提高了我区中小学随班就读学生康复训练率。基于以上分析与调查,至2008年下半年,指标5-2-2.“达到95%以上”能够达成。
  5-2-3.职业高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我区现代职业技术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学校,全国职业指导先进单位、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十分重视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已正式成为“交通物流职教集团”的成员,并先后与上海东方航空汽修厂,惠氏营养品有限公司,上海天合安全系统有限公司等多家沪上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使教育、教学、就业更具竞争力。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据统计,目前,我区职业高中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已接近98%。至2008年下半年,5-2-3“达到98%以上”能够达成。
  5-2-4.普通高中毕业生合格率
  我区普通高中学校以创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为契机,推动了办学质量的提升,据有关数据统计,至2008年下半年,指标5-2-4所设定的“98%以上”标准能够达成。
  5-2-5.学生行为规范达标率
  依据《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长宁区在中小学中广泛开展行为规范评比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几年来,我区规范示范校评估工作从评估形式、评估方案、社会参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较为健全的评估机制。行为规范校的评比活动,有力促进了各中小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为此,指标5-2-5“达到99%以上”能够达成。
  5-2-6.中小学生科技与艺术活动参与率
  重视科技与艺术教育。“十五”期间,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技与艺术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确立了“依托社区、打造品牌、整体推进”的区域科技艺术管理思路,逐步形成了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纵向衔接,校内外、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市、区、学校相互协调的青少年科技艺术发展新格局,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彰显的科技艺术普及活动的组织与开展,长宁区已营造了浓厚的区域科技艺术教育氛围。为此,通过调研了解到,指标5-2-6“达到70%以上”已经达成。
  5-2-7.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
  依据2005年国家颁布的《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标准》,我区已经建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对区域范围内的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建立了“体质健康卡”定期进行检测。并对中小学体育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至2008年下半年,指标5-2-7达到“98%以上”能够达成。
  5-3-1.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通过初步社区问卷信息反馈,社区群众对学校教育满意度较高,达到了82%以上,说明我区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比较高,得到了社区群众的一致认可。指标5-3-1“达到80%以上”能够达成。
  5-3-2.社会各界对区域教育的满意度
  通过初步相关问卷信息反馈,社会各界对区域教育满意度较高,也达到了85%以上,说明长宁区基础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比较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指标5-3-2 “达到80%以上”也能够达成。
  (二)部分指标达成问题分析
  1、经费投入水平的问题分析
  《上海市教育现代化区县级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规定: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6%,我区指标中定出的标准是“高于市评估标准1到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区财政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至少要17%才能达到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目前,我区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占到13%,而上海市各区县的平均值接近15%,这表明我区近几年在市里教育经费投入的排名是较低的(见表一),长宁区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提高到17%以上,调研组通过调研信息反馈,认为这是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区财政教育投入指标是个刚性指标,我区作为中心城区,应该高出市该项指标的平均值。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将会影响长宁优秀教师稳定和长宁教育的持续发展,目前达成该项指标非常艰巨。
表一:长宁区近几年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分析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9个中心
城区的位次
百分比
9个中心
城区的位次
9个中心
城区的位次
教育财政拨款(万元)
47152.74
7
53876
8
58269
9
教师年收入(元)
50986.57
3
60004.28
4
62503.75
6
(注:此数据来源于:《上海市教委年终结算报表统计》)
  区政府能够认真贯彻《教育法》,逐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经费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使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工资逐年增长。但是,与本市其它中心城区相比,位次相对偏低,与区级财政在全市增长排序不太匹配。
  如:以2006年为例, 当年长宁区教育财政拨款58269万元,虽然做到了逐年增长,但在9个中心城区中排名已列末位;从教师的年收入来看,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关心下,教师的收入有了明显增长,尤其是2004年的年收入,已居全市第3位,但后两年又呈增幅下降趋势, 2005年降至第4位, 2006年降至第6位,在9个中心城区中排名也偏后。
  从以上数据可知,长宁区近三年来,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及教师年收入与其他8个中心城区相比位次逐步递减,在中心城区中的排位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位次偏低。由此可以看出,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所列出的达标标准“高于市评估标准1到2个百分点”的定位,与目前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差距颇大,达标难度确实很大。
  2、中学教师学历达标的问题分析
  通过与区教育学院、人事科等有关负责人访谈,以及教师问卷信息反馈了解到,至2008年下半年,指标4-1-2.“中学具有硕士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20%”达成有一定问题。如下表所示:
原因分析:
表二:目前长宁区学历达标情况汇总表
 
学历达标率(%)
高一层次学历比例(%)
硕士研究生人数及比例
高中
99.2
20.8(含硕士课程班)
39人
5.2%
初中
100
86.2(本科以上)
14人
1.7%
小学
100
91.3(大专以上)
2人
0.1%
幼儿园
100
93.7(大专以上)
/
 
  从上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区任课教师学历层次大幅提升,各学段教师的学历层次均超过上海市平均水平。但从目前硕士研究生人数及比例来看,高、初中阶段具有研究生学历(位)比例分别为5.2%和1.7%,离市教委 “十一五”目标(6%、3%)还有很大差距,达到“中学具有硕士学力教师的比例达到20%”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综上所述,我区在中学阶段高一层次学历教师还不足,需要加大培训与引进力度。
  3、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的问题分析
  通过与基教办、早教中心等有关负责人的访谈,教师问卷信息反馈了解到,指标5-1-2“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达成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原因分析:
  目前,长宁区学前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现有托幼机构72所,其中教育部门办园34所,万宏集团办32所,市属机关和大专院校办3所,民办3所,2007年已做到了98%常住人口(持有上海户籍或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口)适龄儿童入园入托接受3年学前教育,基本满足了本区实有人口的入园需求。从目前与今后对幼儿教育的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人口的迁移,长宁区入住了大量的年轻人(新长宁人),他们的子女正面临着入园入托的高峰;另一方面,根据我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2005年作出的预测可以看出,今后10年人口出生数将呈上升趋势(见表三),表明今后几年需要接受幼儿教育的人数仍呈现继续增长的势头。而从幼教资源的供给来看,按照目前我区幼儿教育资源(师资、经费、园所建设)的投入标准,幼儿教育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园入托需求。
表三:今后几年出生人口预测情况
年份
常住人口出生人数
出生率
2005
4362
5.23
2006
4854
5.86
2007
5188
6.34
2008
5521
6.8
2009
5809
7.2
2010
5905
7.37
2015
6056
7.59
 
 
 

 

 

  综上所述,“供需矛盾”仍然是长宁幼儿教育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着力师资、园舍的建设,以解决长宁幼儿教育的“供需矛盾”。
  4、指标内容局限性分析
  区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高度量化,易于检测,非常清晰,但调研组通过多方面调研认为:指标还不能完全涵盖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部。
  一是我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优势无法用指标加以体现。如: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敬业态度、课程执行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内涵品质;校长办学理念、改革意识、决策能力、管理团队合作协调能力等内涵素质,都无法在指标中具体体现。
  二是我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些优势也无法用指标加以体现。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全员德育、教学方法改革、三类课程建设、学生思想道德、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等等内涵也无法在指标中具体体现。
  对于上述思考在我们研讨过程中也多次作出讨论。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荣初在研讨过程中也提出:有很多教育方面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无法量化的工作如何抓落实,如何科学合理地推进落实,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人大代表、常委李静微认为:从素质教育这个角度,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方面的素质在指标中体现不明显,如何去体现还需要研究。对于这系列问题,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教工委委员、区教育局党工委陈设立书记在谈指标与教育整体发展的关系中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指标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不少内容内涵是不能量化的,到底怎么做,总是到关键时刻反映出来的,有些没办法量化。我们要梳理出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指标,要纳入长宁区社会事业发展的体系中去,要在全区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氛围。
  基于以上讨论,调研组认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在现有指标的基础上,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思想观念、教育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也是衡量教育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内容,如何评估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加强教育现代化发展体系建设主要建议
  (一)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优化经费支出结构
  针对区指标体系中“教育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高于市评估标准1到2个百分点”的定位,与目前我区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差距颇大。建议区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实现与区级财政在全市的增长排序相匹配;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努力做到义务教育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依法、科学、合理地分配划定安排人员经费与建设经费的比例,不断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不断改善各类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教育财政拨款使用情况的监督及使用效果的过程性评估,完善教育经费审计制度,提高教育的投入效益。
  (二)优化人才机制,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针对中学高学历达标问题,建议区教育局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效机制。一是继续加大中学教师学历培训力度。 “十一五”期间,按照高中、初中分别为10%、5%(市教委规定6%、3%)以上目标完成研究生学位进修,提高中学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水平。二是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研究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适当引进“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人才,优化区域教师队伍的结构。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中提到中学教师研究生学历20%标准再作调整。
  (三)整合幼教资源,满足适龄儿童入园托需求
  根据预测“常住人口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9%以上”指标达成有一定问题。建议区政府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根据人口分布规划园所,进一步优化幼儿教育资源配置,调整园所布局,使生活在长宁的居民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幼儿教育。
  (四)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反映区域教育发展情况
  针对指标体系涵盖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情况不够全面的问题。建议:拟定与之相配套的实施方案,针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一些优势方面,形成一些相关的研究报告加以反映,由区域各教育职能部门、办学机构根据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并形成相关的专题调研报告,来进一步反映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程度。
20089月28日
 

附件:[长宁区加强教育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建设调研_(长宁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

提示:如无法下载,请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