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视窗

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探讨/仙霞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

  • 发布日期:2012-12-31
  • 点击数:64740

  社区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居民群众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精神面貌,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石。承载着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社区综合文明程度的重要使命。
本文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导向,立足于仙霞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索如何建立系统有效的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形成以先进文化主导、高雅与通俗文化并举的社区文化建设新格局。
  一、仙霞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仙霞社区文化建设经过几年来不断的努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人本化,大众化,特色化,精品化”的社区文化工作思路。谱写了昂扬向上、符合时代风貌、体现社区特色的文化主旋律。
  1、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仙霞地区教育文化资源丰富,有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仙霞高级中学、长宁实验小学、长宁区辅读学校等18所各类教育机构和长宁区社区学院、孔祥东音乐学校、周洁舞蹈学校等10余所业余进修学校。上海仙霞国际网球中心、长宁区文化艺术中心、长宁区少儿图书馆等文体场馆,以其完善的功能设施、丰富的专业资源,可满足社区内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仙霞社区不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为居民文化娱乐创造良好条件。社区两个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超过26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具有100个席位。集门球场、笼式篮球(足球场)于一体的公共体育运动场1个,面积达1700平方米,步行15分钟内便有一个健身点。 同时,23个居民区都都有活动室,面积达100平方米以上,内设阅览室,配备乒乓桌、电子琴等体育、音乐器材等,这些都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证。
  2、深入挖掘文化人才,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
  一是整合社区文化人才资源,发挥好社区文化名人、团队骨干、文化热心人的作用。与辖区内学校、地段医院合作,邀请专业教师、医生为居民开设各类知识讲座;借助社区内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智慧,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结合社区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典型人物,创作了一批有思想、有内容、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建立了一支热心社区文化的志愿者队伍,做好文体团队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为社区文化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好各类社会组织、特色团队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近年来,仙霞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文化特色团队蓬勃发展,为社区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现有的各种类型文体团队322支,涉及科普、文艺、体育、休闲娱乐各个方面,每年参与人数近12000人次。街道社区学校常年开设班级26个,每学期学员达800人。23个居民区都设有教学点,近6000位老年人成为其学员,被称作家门口“没有围墙的大学”。
仙霞社区有不少品牌团队,参与了国家级、市区级比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成立于1996年的“晚晴”读书会以社区离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主体,16年来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围绕“社会形势热点,街道工作重点,老年生活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现已在23个居民区实现全覆盖,成立各类读书小组40余个,1000余人参加,全年各类读书活动参与人数达 5 万人次。在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全市的经典诵读比赛中多次获奖,在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仙霞街道门球队、桥牌队、舞蹈队等也曾多次在国家、市级、区级赛事上获得荣誉;此外,向阳花公益社、经为摄影工作室、红枫心理咨询室等社会公益组织,用专业技能、文化知识来服务社区、凝聚群众,有效提升了社区软实力。
  3、准确定位文化理念,社区文化品牌效应凸显
针对仙霞社区的特点,结合社区和谐发展的要求,2007年仙霞街道提出了“睦邻文化”这一概念。睦邻是内核,诠释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归属;文化是载体,承载了践行公民道德与价值取向的路径和形式。其核心是“团结人、凝聚人、感召人”,通过建设睦邻文化,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用直观的视觉主导和影响人们朴素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
  睦邻文化节是仙霞社区的品牌文化活动,是社区睦邻文化建设的载体,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了六届,从最初一对一帮困到培育“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开展组团式服务,从单项群文活动到成功举办仙霞美食文化节、社区重塑论坛、睦邻文化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现已成为仙霞社区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文化活动。其中,“仙霞美食文化节”不仅在弘扬中华饮食文化,倡导科学生活方面得到广泛认同,在化解店群矛盾、融洽商居关系,推动社区发展方面也日益显现了作用,已成为仙霞的靓丽名片,作为2011、2012年上海购物节、旅游节活动保留项目。
  通过睦邻文化活动,仙霞街道建立楼组睦邻点26个,邻里互赠睦邻卡8045张,志愿者家庭与独居、纯老家庭结对8509对,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50多支。睦邻文化节通过健康有益、小型多样的群体性文化、体育和公益活动,将社区居民从家庭中吸引出来,激发了他们展示自我、关爱他人、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积极性,也为弘扬文明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氛围。街道先后涌现了长宁区首届“诚实 守信”道德模范顾颂珍,长宁区“十大新闻人物”节水达人王学达、酱菜妈妈高秀娣等一批有影响的群众明星。
  二、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仙霞加强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推动社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调研中,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对有形资源重视多,对无形资产利用少,对现有资源使用多,对潜在资源挖掘少,对硬件设施的依赖多,对人才资源研究开发少;二是在文化资源整合共享上,还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管理人员紧缺,文化设施闲置等现象;三是在文化供需求衔接上,社区文化活动如何满足中青年人群需求,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传统文化资源面临后继无人的担忧,如仙霞国乐队的特长江南丝竹表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该团队存在着老龄化程度偏高的现状,青年人参与传承和推广的程度不够。
  三、完善仙霞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须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供给机制、共建共享机制和长效化管理机制,结合本社区的特点和实际,合理整合辖区资源,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配置,激发社区文化的潜力和创新力,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1、建立社区文化供需互动机制
  第一,深入调研,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仙霞街道实有人口约10万,流动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约30%。在近7万多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9万,约占常住人口的24%,可见老年人多和外来流动人口多是其特点。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从年龄层次、文化背景、文化需求等层面对社区居民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居民文化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加以分析,结合国家、市、区相关政策和本街道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和思路。
  第二,按需供给,建立文化供求的良性循环。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满足大多数人健康的文化需求;引进高雅艺术,提升居民的高雅文化艺术的感受力;与民生工作相结合,关注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活动项目促进人际和谐、文化融合。
  第三,丰富载体,提升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化,除了培训讲座、文艺表演等传统形式,开展各类互动性文化活动,例如老少结对、现场DIY、亲身体验、网络互动等;文化平台多样化,除了提供小区、社区等展示平台,还延伸至校区、园区、武警部队、社区单位、商业协会等;管理模式多样化,在社区组织、文化团队的建设管理中,加强政府指导,提升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提升群众社区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参与度和满意度。
  2、健全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
实践表明,因地制宜、共建共享、突出特色发挥各自优势是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建立共享机制  需要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共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在社区之间“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文化交流,拓宽了社区文化发展的新路径。例如,与文化单位、社会组织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育合作关系等;文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鼓励多种形式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逐步增加资金来源。如利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的优势、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家投资等;文化设施开放方面,除了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居民区文化设备配备等,还可与学校、社区单位协商,将体育场馆、电脑房、舞蹈房等硬件设施向居民开放,实现全社区文化资源通盘考虑,合理布局,打造社区15分钟文化圈。
  二是网络共建。加强社区文化联盟构建。由街道牵头建立社区文化建设组织架构,将社区单位、社区组织纳入到社区文化联盟中,建立联络员沟通机制,及时了解社区文化动态,优秀项目及时跟进,建立重大文化项目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文化宣传网络构建。除了板报、宣传栏、电子屏等传统载体外,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宣传,如邀请媒体参与活动,建立小区论坛、微博等,为社区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加强文化数字平台构建,利用街道门户网站、网络数字图书馆、网上学校送文化进楼宇、部队、两新组织及餐饮行业等,以满足白领青年不断更新知识的需求,
  三是成果共享。开展社区文化论坛,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借鉴,并对面临的困境、瓶颈进行大讨论,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推动社区文化发展;将文化服务项目与城区建设相结合,激发居民展示自我、关爱他人、热心公益、奉献社区的积极性,如组织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便民服务,组建文明城区创建的宣传队伍等,为弘扬文明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睦邻文化的理念的渗透力,把辖区公民诚信道德体系纳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提升社区单位、企业、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认同感。
  3、形成社区文化的长效发展机制
  一是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考虑现实的需要,又要兼顾未来和发展的需要,做到远近结合,实现时效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例如,加大对无形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留下影音资料,举办参观鉴赏活动,开设选修文化课程,让社区优秀文化走进学校,培养继承人和后备力量。
  二是扩大社区文化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首先要结合社区自身文化内蕴和传统资源优势,将资源倾斜到现有品牌项目的优化上,参与市、区大型文化活动,将好的文化项目推到更大的舞台。其次,以文化组织为依托,以文化名人为先锋,通过政府引导,媒体合作,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包装,形成一系列既具有社区传统优势,又具有时尚感和现代感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品牌。
  三是激发社区文化的潜力和原创力。完善激励机制,通过树立文化名人典型、表彰先进,形成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去;选拔原创节目,在社区生活中挖掘素材,把舞台交给老百姓,让老百姓演自己身边的事;吸收专业人士、热心社区文化事业的居民,成立社区文化智囊团,为社区文化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资料一

仙霞街道“睦邻文化节”简介

  仙霞新村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2007年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社区”活动中,针对社区内人口结构的变化即老年人多、新上海人多等新特点,以及随着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的日益增多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的新情况,提出了“睦邻文化”这一概念。睦邻是内核,诠释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和归属;文化是载体,承载建设睦邻文化的路径和形式。其核心是“团结人、凝聚人、感召人”,通过建设睦邻文化,通过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用直观的视觉主导和影响人们朴素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推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培育,仙霞社区的文体团队日益壮大。目前,仙霞社区共有300支文体团队,活跃在公园、广场、小区、学校操场、居民活动室各个场所,传递着歌声、琴声、笑声、欢乐声,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风景线,使仙霞社区更温馨祥和。团队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就是街道的晚晴读书会,成立至今已经16年,现有各类读书会40余支,近千人参加,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社区文化中心、图书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开展“学习型、娱乐型、比赛型、欣赏型”的各类文体活动,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2012年是睦邻文化节走过的第六个年头,也是仙霞社区睦邻文化蓬勃发展的六年。睦邻文化已从最初的“一对一”结对活动,发展到楼组文化角、领里谈心角以及“社区睦邻文化节”,从纯粹的“领里结对”互助活动,发展到楼组、社区、企业之间的大睦邻“金钥匙工程”。6年来,仙霞社区以“睦邻文化”引领社区文化发展,结合改革开放30周年、国庆60周年、建党90周年、世博会、文明城区创建等重大节日、重要节点、重大活动等,广泛开展“睦邻文化节”、“阳光家园艺术节”、“美食文化节”、“睦邻金钥匙奖”、“文明家庭示范户”、“好邻里家庭户”评比等一系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逐年举行,主题鲜明,影响和引导社区居民共建“温馨家园、和谐仙霞”的精神家园,取得良好效果。仙霞睦邻文化节从一个群文品牌项目发展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加强社区管理的有效载体,“睦邻文化”的影响力在社区中越来越扩大,“睦邻文化”的理念越来越被社区居民所接受,“睦邻文化”的作用在社区文明建设中也越显重要。“睦邻文化”不仅是仙霞社区文化的品牌,更是精神文化的财富。这不仅体现了仙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上所作的努力,同时也体现出“睦邻文化节”这一品牌和“睦邻文化”的精神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居民群众、社区单位和各界人士的认可。
  睦邻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的思想道德基础。6年来,睦邻文化节提倡的“温馨家园  和谐仙霞”的家园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它把道德教育深入到家庭、深入到楼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推动了社区自治家园建设,成为联系社区你我他的桥梁与纽带。仙霞社区将继续发挥睦邻文化“凝聚人,团结人、感召人”的精神,引领“和谐仙霞、温馨家园” 建设,为长宁“三个城区”建设贡献力量。
  历届睦邻文化节回顾:
  仙霞社区的睦邻文化节品牌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六届,活动形式日渐多样,活动内容日渐丰富。
  2007年的第一届睦邻文化节主题为 “缤纷多彩睦邻节,和谐社区共创建”,共推出了睦邻友好“十个一”系列活动。
  第二届睦邻文化节系列活动则扩展到由仙霞美食文化节、金秋敬老节、开斋节、“阳光•家园”歌咏会、家庭文化艺术节等五个板块诠释社区和谐之情的主框架,并将发动面延伸到社区的四个责任区。
  第三届睦邻文化节以“迎世博 颂祖国 创和谐 促发展”为主题,100多家社区各单位、驻区部队、科技园区、商业街区共同倾力打造,连续举办四届的“仙霞美食文化节”在区商委的大力支持下进入了上海市旅游节系列活动,成为上海美食领域新亮点。
  第四届睦邻文化节围绕着“论坛”、“节庆”、“互动”、“展示”四个主题,首次引入世博会“论坛”形式,共举办了《社区教育与社区重塑》校长论坛、《低碳环保,品质社区》环保论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幸福养老论坛等三个专题论坛。
  第五届睦邻文化节以“创先争优 文明和谐”为主题,紧紧围绕2011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大主题,推出了“金口才演讲比赛”、“百万家庭低碳行 美好生活伴我行”环保袋手工制作展示活动、“家庭厨艺达人秀”等全新的活动项目,得到一致好评。
  第六届睦邻文化节则突出“原创”和“创新”二词,开幕式首次采用“天天演”的形式,连演七日,为广大社区居民献上了一场文化盛宴。除开幕式外,阳光家园艺术节、仙霞美食文化节等活动也纷纷开辟“原创”板块,积极推动社区原创力量,激发群众创新热情。

 参考资料二

晚晴读书会简介

  “晚晴”读书会成立于1996年4月17日,其成员以社区离退休职工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为主体,有不少骨干还兼任社区党课报告团的核心人员,关心下一代协会理事和小区读书会负责人等。在“晚晴”的带动和影响下,在街道层面,不仅有各界人士读书会、残联读书会等组织,在居民区各读书分会,现已延伸出更多的退休党员读书小组、老干部读书小组、楼组长读书小组等。为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需要,街道建立了党建理论研究小组、老龄问题研究小组、文艺创作组、老少结对共读指导小组等,居民区还建立了读报小组。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发展,都为社区读书活动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主要成效:
  ——发展了读书队伍。读书会人员从开始时的十来人,发展至今实现仙霞社区23个居委全覆盖。在街道层面还有各界人士读书会、残联读书会,共有40个读书会组织近千人参加。每年参加人员达上万人/次。
  ——完善了运作制度。“晚晴”和小区部分读书会坚持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骨干会议。在社发科主持下,每季度召开一次小区读书会负责人工作例会。其任务:学习讨论,计划定题,组织协调,推荐新书,提供资源,总结交流,以保证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晚晴”读书会坚持实事求是,正确定位,强调“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并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自愿、宽松、快乐、有益”的原则,对社会敏感问题,主张不争论。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  结合各小区实际,读书会成员积极参与小区志愿者活动,在文明迎检、宣传阵地建设方面贡献力量。
  ——积累了实践经验。“晚晴”和小区读书会坚持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宗旨,以提高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每月活动一次,每次确定一个主题,紧紧围绕“社会形势热点,街道工作重点,老年生活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势多样的各种活动,拓展了“求知明理、更新观念、以书会友、信息交流、陶冶情操、延年益寿、激扬智慧、感悟人生、凝聚人才、整合资源、团结合作、奉献社区”的读书功能,形成了社区群众读书活动的风格和特色。
  十几年来,“晚晴”读书会长盛不衰,获得了许多荣誉,不仅在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捧回了4项大奖,而且在推动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了“晚晴朝霞共增辉”老少结对共读活动品牌。2011年2月,由读书会骨干成员发起成立的“仙霞诵读艺术团”通过更加艺术的形式,不断扩大读书活动影响力。在上海市总工会举办的“诵读经典”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附件:[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探讨_仙霞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调查分析]

提示:如无法下载,请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