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李杰编号:16008
民族:回选区:120选区
党派:中共
代表组:新泾镇代表组
代表联络室地址:泉口路68号代表联络室电话:52162703
2015年3月,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创强军新局面,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长宁区一贯有重视双拥共建工作的良好传统,早在2011年就率先与武警支队建立“对口支持、共同建设”关系并在全市推广了经验,这次又深入领会贯彻习主席指示要求,迅速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回顾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支队建设,王书记多次莅临支队慰问指导,顾区长多次过问支队全面建设,各级领导也一直对我们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指导我们深入贯彻“同学创新理论、同树文明新风、同建和谐平安”工作要求,积极投身长宁区“精品城区、活力城区、绿色城区”建设。支队先后荣获“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单位”“长宁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等荣誉。这些都反映了长宁区军民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但从问题导向的角度反思实际工作,也发现一些问题:一是对接协调还不够顺畅。长宁支队领导没有纳入区军民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导致对全区军民融合工作整体部署不够了解,对在全区军民融合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不够了解,对区委、区政府对长宁支队建设发展的期望要求不够了解,具体工作时还存在不清楚与谁对接、不清楚什么时候对接等问题。二是制度机制还不够固化。长宁支队在推进军民融合工作上,过于依赖既有的“对口支持、共同建设”平台,在协调管理、需求对接、信息共享、评估考核等方面缺乏创新机制保障,有时还停留在自我建设、自成体系、自给保障的发展模式。三是工作统筹还不够系统。很多工作还是由支队与各委办局直接对接,处于相对独立、分散实施的状态,不系统、不完善、不协调的问题一定程度存在,许多重要资源、关键技术、急需平台等仍游离于军民融合之外,迫切需要全面规划、系统归类。对此,我们建议运用“四共”机制,加快推动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合力打造全市领先的“长宁格局”。一是共抓党建固根基。根据部队营区所在区划,将支队、大队、中队三级党组织加入街镇(社区)区域党建联席会议,实现联建全覆盖;推动警地基层党组织开展以“互学、互议、互建、互促”为主要内容的“联建共创”活动,支队基层制度创新成果纳入全区体系,适时到地方介绍交流部队创新经验;联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互相选派优秀干部进行党务工作传帮带,每季度共同开展一次党日活动和思想互助,强化党员的思想觉悟和先锋模范作用;与区委党校等单位协作开展课题攻关活动,定期邀请地方专家学者来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解读热点敏感问题,推动理论武装引向深入;对支队在强军兴军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群体和重大典型,协调区委宣传部纳入年度典型宣传和表彰计划,主动跟进、积极推广、大力表彰,扩大部队影响力。二是共学理念强素质。采取挂牌共建、签订协议等形式,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为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实践感悟、深化学习效果助力增效;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强文化管理干部、专业文艺人才和基层文化骨干培训,推进军事文艺作品依托社会力量创作,促进强军文化繁荣发展;广泛开展军事文化进社区进百姓、地方优秀文化进营区活动,实现军地文化兼容互鉴、同促共进;继续拓展军地“两用”人才培训模式,加大对网络运维、影视制作等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力度,为官兵提供全方位知识、技能、资质培训;主动担负中(小)学国防教育宣传任务,选派校外辅导员,开展爱党爱国、国防常识、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等教育,提升广大学生国防意识。三是共创平安保稳定。以充分发挥长宁支队维稳职能作用为使命,主动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部门进一步做好社会面防控,协助搞好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有效净化社会环境,把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长宁支队与区公安、安全部门信息共享、态势互动的情报融合机制,做到日常情报信息定期通报、紧急情报第一时间通报、重大情况共同研制;健全完善装备联供联保体系,重点加强分队防护装备、驱散装备、设障阻截、抗洪抢险等专业救援装备以及应急班特种车辆和反恐装备的采购配备;主动参与平安长宁升级版建设,把警民共建与平安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延伸创安领域、改进创安方法、提升创安水平。四是共享资源促发展。完善资金供应保障机制,在支队“对口支持、共同建设”保障经费列入区年度财政预算的基础上,每年争取必要的财力支持部队信息化建设和执勤、训练、文体、生活“四项设施”建设,最大限度满足部队遂行任务需要;深化军需保障社会化,根据任务需求与驻地大型超市、食品加工厂、物流公司等保障单位签订保障协议,畅通军地通用物资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方式;构建战备运输体系,与相关交通部门完善应急响应和联动协调机制,制定应急支援预案,组织联合训练演练,遇有情况能迅速组织运力输送;加强军地卫生医疗合作,逐步将支队官兵纳入地方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为官兵开通绿色通道,切实改善官兵就医条件;推进营房保障社会化,加大对支队官兵经适房、廉租房、公寓房供应保障支持力度,逐步解决官兵住房难题;落实解难帮困措施,对随军家属就业、干部子女入学入托、转业干部安置等问题给予政策支持。